"始皇东游出周鼎":秦始皇向东巡游取代了周朝的政权,
"刘项纵观皆引颈":刘邦和项羽在一旁远远地观看都伸长了脖子。
"削平天下实辛勤":秦始皇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确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却为道傍穷百姓":然而他的统治却让路边的穷苦百姓生活艰难。
"黔首不愚尔益愚":百姓并不愚蠢,而你却越来越愚昧,
"千里函关囚独夫":那绵延千里的函谷关,最终困住了这位孤家寡人。
"牧童火入九泉底":牧童的一把火竟然烧到了九泉之下,
"烧作灰时犹未枯":烧成了灰的时候,似乎他的愚蠢和罪恶还没有消失。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作者对秦始皇展开了尖锐且深刻的嘲讽,意在告诫那些当政者,切莫肆意妄为,否则一旦激起民众的强烈反抗,必将自食恶果。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秦始皇“削平天下”的伟大功绩与他“为道傍穷百姓”的残暴统治相对比,突出其统治的不合理,引发读者思考。借古讽今:通过讲述秦始皇的故事,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委婉地劝诫当政者要关注民生,避免因暴政导致国家衰败。象征:“千里函关囚独夫”中,“函关”象征着秦朝看似坚固的统治防线,而“囚独夫”则暗示了这种防线的脆弱,秦始皇最终被困其中,走向覆灭。
3. 分段赏析
《过骊山作》中“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描绘了秦始皇东巡的场景,“出周鼎”暗示着秦始皇取得天下,象征着权力的更迭。而刘邦和项羽在一旁观看秦始皇的车马仪仗,都伸长脖子,流露出对权力的向往。这一句既交代了历史背景,又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展现了秦末风云变幻的局势。“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先肯定了秦始皇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努力,“实辛勤”强调了其成就的来之不易。然而,笔锋一转,指出秦始皇的统治却让路边的穷苦百姓生活困苦,揭示了秦始皇在追求权力过程中对百姓的忽视和压迫,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秦始皇统治的批判。“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直接对秦始皇进行批判,认为百姓并不愚蠢,而秦始皇却越来越愚昧。他施行暴政,失去民心,最终被困在千里函谷关之内,成为孤家寡人。“黔首不愚”强调了百姓的智慧和力量,“尔益愚”则突出了秦始皇的昏庸,“囚独夫”形象地描绘了秦始皇众叛亲离的处境。“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描述了秦始皇陵墓的遭遇,牧童的一把火竟然烧到了九泉之下,即使秦始皇的尸骨烧成了灰,似乎他的愚蠢和罪恶还没有消失。这是对秦始皇妄图万世为君梦想的极大讽刺,也进一步强调了其统治的不得人心,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4. 作品点评
杜牧一生创作了诸多怀古咏史诗。在这些诗作里,他往往通过描绘过往昏君的荒淫腐败,以及朝代走向覆灭的悲剧,向当朝统治者传达警示,劝其从前朝兴衰中汲取教训,力求振作,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尽管诗中叙述的是前朝旧事,但其目光始终聚焦于当时那个已然岌岌可危的社会,字里行间满是深沉的历史喟叹。就拿这首诗来说,杜牧借对古人旧事的评说,委婉劝谏当朝统治者,期望他们能以秦朝因严苛治民、治国而迅速灭亡为鉴,转而体恤百姓,秉持以民为本的理念。这一思想内涵与他的《阿房宫赋》如出一辙。从这一角度考量,相较于其他解读,将“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理解为第一种释义,似乎更契合杜牧的创作初衷。
上一篇:唐·白居易《读庄子》
下一篇:唐·顾况《梅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