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木昼阴静":高大的树木在白天投下浓密的阴影,周遭一片静谧,
"北窗凉气多":北窗下不时有凉爽的风儿吹过,带来不少惬意。
"闲居逾时节":闲居的日子不知不觉过了好些时令,
"夏云已嵯峨":夏日的云彩已经像山一样高高耸起,形态万千。
# 嵯峨:形容盛多。陆机《前缓声歌》:“长风万里举,庆云郁嵯峨。”刘良注:“嵯峨,云盛貌。”
"搴叶爱繁绿":摘下树叶,是因为喜爱那浓郁的绿意,
# 搴:原作“塞”,此据递修本、活字本、《丛刊》本、《全唐诗》本校改。
"缘涧弄惊波":沿着山涧漫步,拨弄着湍急的水波,满心欢喜。
"岂为论夙志":哪里是为了谈论往日的志向呢,
"对此青山阿":只是面对这青山曲折处的景致,便已心满意足。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隐逸诗。描写了夏日园庐的清幽闲适与诗人在此间的闲居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超脱尘世的隐逸心境。
2. 分段赏析
此诗起笔锁定夏日特质,撷取“昼阴”“凉风”这对典型意象,勾勒出独属炎夏的清凉意境。周遭参天古木如巨伞擎天,将过度炽热的阳光修饰,只余斑驳树影洒落小园,平添几分深邃静谧。每当清风自北窗翩然而至,裹挟着草木芬芳拂过面庞,顿教人神思澄明、烦忧尽涤。在这悠长慵懒的闲居时光里,夏意悄然浸润心田,日渐醇厚。某日不经意间举目仰观,但见穹顶之上云涛翻涌,万千云朵似被无形之手揉捏塑形——或作憨态可掬的珍禽异兽,或化华贵典雅的车舆宝幢,更有那峥嵘嵯峨如嶙峋山峦者,形态各异、妙趣横生。这些云团皆染着雪色清辉,与湛蓝如洗的天幕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流动变幻的水墨丹青。诗人巧妙借用本用于描摹山势的“嵯峨”一词状写夏云,既突显其巍然气势,又暗合云卷云舒的灵动气韵。这般胜景引得诗人步出轩牖,投身自然怀抱:时而轻抚青翠欲滴的叶片细加品鉴,时而循着潺潺溪涧追逐粼粼波光。一个饱含深情的“爱”字、一个充满童趣的“弄”字,将诗人沉醉山水间的欢悦之情展露无遗。放眼望去,密叶叠嶂的苍翠、流水漾波的素白、斜阳穿林的鎏金,三色交辉织就斑斓锦缎,将夏日的盎然生机渲染得淋漓尽致。诗人天生具备洞察美的慧眼与沉浸美的雅怀,当此情境,末句“岂为论夙志,对此青山阿”脱口而出,恰与陶潜笔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遥相呼应。陶公悟透天地至理却选择沉默不言,韦氏面对毕生宿愿亦化作无声喟叹,二者殊途同归,皆深谙“大道无言”的玄妙哲理。此刻诗人卓立青山之前,与巍巍群峰默然相对,彼此心照不宣,似是知晓对方心中所想。这般物我两忘的境界作为全诗收束,恰似余音绕梁,留下无尽遐思。
上一篇:唐·乔知之《绿珠篇》
下一篇:唐·韦应物《学仙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