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台耸碧岑":楼台高耸在陡峭的小山上,
"一径入湖心":一条小径通到湖心中央。
# 一径:指分隔外湖和里湖的白沙堤。
"不雨山长润":不下雨时山间也总是湿润的,
"无云水自阴":没有云彩时水面也自然呈现出阴凉之色。
"断桥荒藓涩":断桥上的苔藓斑驳成文,
# 涩:《三体唐诗》作“合”。,断桥:在里、外西湖分水点上,一名段桥,又名宝祐桥,据说因来路白公堤至此而断故名。“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后来出现的民间传说《白蛇传》就说白娘子和许仙在此相会。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二“断桥,本名宝祐桥,自唐时呼为断桥。
"空院落花深":幽静的院落里积满了落花。
# 深:幽深。,空院:空寂的庭院。
"犹忆西窗月":仍然能回忆起西窗外那皎洁的月光,
# 月:一作夜。,犹:一作独。
"钟声在北林":耳边仿佛还回响着北面树林里传来的钟声。
# 在北:一作到此。
晚唐诗人
张祜(785?~852?),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浪迹江湖,狂放不羁。元和十五年,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然为权贵所抑。后至淮南,晚年喜爱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隐居以终。张祜的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有所谏讽,又以咏史诗及宫词著名。代表作品有《宫词二首》《惠山寺》《题金山寺》《孤山寺》等。有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以游览孤山寺为题材。通过对楼台、山峦、湖水、断桥、空院等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孤山寺清幽静谧的氛围,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往昔的回忆,表达对孤山寺景色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烘托:“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中不直接表明孤山寺的僻静,而是借助“荒藓”的“涩”、“落花”的“深”暗示少有人至,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烘托地点的僻静。虚实相生:“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是回忆中的景象,属于虚写;而诗中前面所描绘的当下孤山寺的景色是实写。虚实相互映衬,让读者既能感受到眼前孤山寺的清幽,又能体会到诗人往昔在此的经历与感受,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以动衬静:前三联着重描写孤山寺的静态景色,营造出静寂无声的氛围,是以静写静;而尾联中“钟声在北林”,钟声是动态的,在一片寂静之中,钟声更凸显出环境的清幽宁静,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让清幽之感更加深刻。
3. 分段赏析
首联“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从空间上勾勒出孤山寺的独特布局。楼台巍峨地矗立在碧绿的小山之上,一条小径径直延伸至湖心。一纵一横,一高一低,二者相互垂直,构建出一种富有张力的空间感。这种巧妙的构图,将小小的孤山在视觉上进行了拓展,仿佛一幅立体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颔联“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从温觉的角度描绘了孤山的环境特点。即便没有降雨,山峦也始终散发着潮湿清凉的气息;即便天空晴朗无云,湖水也因深邃幽远、被山崖和楼阁遮挡了阳光,而呈现出幽森清凉之感。这不仅是对孤山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更是诗人主观感受的真实流露。“不雨”“无云”的艺术映衬与烘托,将孤山的清凉宜人展现得淋漓尽致。颈联“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从地点及风物入手,巧妙地写出了孤山寺的孤峭幽深。孤山隐匿在断桥之畔,人迹罕至,因此苍苔干枯而粗糙;庭院空旷寂静,堆积着厚厚的落花,散发着馥郁的香气。诗人并未直接点明孤山寺的冷清与僻静,而是通过“荒藓”“落花”等意象,以及“涩”“深”等形容词,含蓄地传达出这一特点。“断”“空”二字更是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对仗工整且意味深长,让人不禁对孤山寺的清幽之境心生向往。尾联“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诗人回忆起从前曾在此寺院落的西厢房住宿,月夜聆听北林传来的悠悠钟声。钟声悠扬,更衬托出庭院的寂静,令人陶醉其中,终身难忘。此联从眼前的孤山寺扩大到了孤山北麓;在听觉上,钟声仿佛震响夜空,飞向苍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同时,此联以动写静,钟声的动态更凸显出环境的清幽宁静。
4. 作品点评
此诗构思精巧,首联开篇点明孤山寺的位置与周边路径,颔联聚焦山水之景,颈联刻画春末夏初时节的景致,末联则由眼前景忆起往昔曾宿于寺中的经历。第三句承接首联的“碧岑”,进一步描绘山间之景;第四句顺着“湖心”延展,刻画湖水环绕的清幽。“断桥”紧承“一径”,凸显路径的荒芜;“空院”则与“楼台”呼应,展现寺内的寂寥。“涩”字源于“断桥”的荒废,“深”字则因“空院”的寂静而生。尾联自然承接第六句,使得整首诗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 此诗可谓细润,然太工、太偶。
元诗人、诗论家方回《瀛奎律髓》
# 尾联宽宕格。三、四确是湖中山寺之景,移用它处不得。七、八乃追忆未到以前语。未到闻钟,已自神往,今幽胜果如前云云,其赏心可胜道耶?无限说话,俱在言外。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足令后人搁笔。
清文学家、诗人屈复《唐诗成法》
# 此句匠易(“不雨”句下)。此句匠难,难在入微,却能逼真(“无云”句下)。
清诗论家李怀民《重订中晚唐主客图》
# 苏子瞻西湖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善写山水之胜矣。孤山屹峙湖心,尤为此湖最上景。珽幸生长其郡,常读书寺中,登临啸望,无分晴雨朝昏,泓澄掩映,葱翠回合,每吟“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始信非熟炙其境说不出也。晋人谓:“山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然未有山水会归毕集如孤山者。则西湖山水妙语,承吉实先东坡而尽其真矣。
清书画家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
# 《西清诗话》云:《百家诗选》余读之,见其取张祜《惠山夺》诗“泉声到坡尽,山色上楼多”,而不取《孤山寺》诗……不知意果如何耳?
宋何汶《竹庄诗话》
# 何义门:三、四清切。纪昀:此一首亦尚未至太工、太偶。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白居易《宿灵岩寺上院》
下一篇: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