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líng
yán
shàng
yuà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gāo
gāo
bái
yuè
shàng
qīng
lín
sēng
guī
shēn
hūn
xuè
bǐng
chú
wéi
duì
jiǔ
zhōng
fàng
sàn
zhǐ
liú
qín
gèng
dāng
rén
yǎn
dàn
yǒu
quán
shēng
xīn
zuì
ài
xiǎo
tíng
dōng
wàng
hǎo
tài
yān
shuǐ
绿
chén
chén

译文

高高明月升上青冥的树林,客人散尽我独对黑夜沉沉。屏除荤血食物只留下酒杯,遣散娱乐歌钟只剩下瑶琴。再无俗物阻碍我的视野,惟有泉声涤荡我的心灵。更喜欢明朝临亭向东眺望,只见那太湖烟水一色青漾。

逐句剖析

"高高白月上青林":高高明月升上青冥的树林,

# 白月:月亮。

"客去僧归独夜深":客人散尽我独对黑夜沉沉。

"荤血屏除唯对酒":屏除荤血食物只留下酒杯,

# 荤血:指可食之禽兽之类。

"歌钟放散只留琴":遣散娱乐歌钟只剩下瑶琴。

# 歌钟:歌舞钟鼓,指供娱乐之演奏。

"更无俗物当人眼":再无俗物阻碍我的视野,

"但有泉声洗我心":惟有泉声涤荡我的心灵。

# 洗我心:涤荡心中杂念。《易·系辞上》:“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

"最爱晓亭东望好":更喜欢明朝临亭向东眺望,

"太湖烟水绿沉沉":只见那太湖烟水一色青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灵岩寺上院》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展现了诗人在灵岩寺上院借宿时的独特经历和内心感悟。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政治局势复杂,文人常借佛道思想寻求精神慰藉。在这样的背景下,白居易来到灵岩寺上院,开启了一段与自然、禅意相融的时光。诗的开篇“高高白月上青林,客去僧归独夜深”,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月诗中“白月”“泉声”“太湖烟水”等意象,既展现寺院清幽环境,也暗含诗人摒弃世俗享乐、追求精神净化的心境,体现了中唐文人在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表现禅净意境的诗歌。描绘了深夜客去僧归后,灵岩寺上院的清幽景象,高挂的明月洒在青林之上。介绍了诗人在此处摒弃荤血、遣散歌钟,只剩下酒与琴相伴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寺院中无俗物扰人,唯有泉声洗涤心灵的宁静氛围,营造出浓郁的禅净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灵岩寺上院清幽环境的喜爱与沉醉,借寺院的自然景观及自身生活状态,写出了诗人内心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但有泉声洗我心”,以泉声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和内心的宁静,进一步强调了灵岩寺上院对诗人心灵的净化作用。对比:“荤血屏除惟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将摒弃荤腥、散去歌钟与只对酒、只留琴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在寺中追求的清净、高雅的生活方式,以及与尘世喧嚣的区别。借景抒情:“高高月白上青林,客去僧归独夜深”,通过描写夜晚月上青林、客去僧归的宁静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为后文抒发情感做铺垫。“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以没有俗物干扰和泉声洗涤心灵的描述,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尘世的超脱。

3. 分段赏析

《宿灵岩寺上院》以澄澈的诗境展现了白居易对禅意生活的追求。首联“高高白月上青林,客去僧归独夜深”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寺院的清幽:青林之上悬着一轮孤月,客散僧归后更显夜之深寂。诗人以“白月”象征纯净心境,“青林”暗喻远离尘世的精神栖息地,奠定了全诗超尘脱俗的基调。颔联“荤血屏除唯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通过生活细节的对比,将物质欲望的减法与精神追求的加法并置——屏除荤腥却留酒,散去歌舞而存琴,体现诗人对雅趣生活的主动选择。颈联“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实现了感官与心灵的双重净化:视觉上屏蔽世俗纷扰,听觉上以泉声洗涤灵魂,“洗”字将自然声响转化为精神疗愈的媒介,达到物我交融的禅修境界。尾联“最爱晓亭东望好,太湖烟水绿沉沉”以破晓时分的壮阔景象收束全诗,“绿沉沉”的烟水既呼应前文的禅意,又以自然永恒之美升华了诗人对生命境界的思考。全诗构建出一个从孤寂到澄明、从个体到宇宙的诗意空间,既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展现了中唐文人在儒释道思想交融下追求精神超脱的审美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戏答诸少年》

下一篇:唐·张祜《题杭州孤山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