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白月上青林":高高明月升上青冥的树林,
# 白月:月亮。
"客去僧归独夜深":客人散尽我独对黑夜沉沉。
"荤血屏除唯对酒":屏除荤血食物只留下酒杯,
# 荤血:指可食之禽兽之类。
"歌钟放散只留琴":遣散娱乐歌钟只剩下瑶琴。
# 歌钟:歌舞钟鼓,指供娱乐之演奏。
"更无俗物当人眼":再无俗物阻碍我的视野,
"但有泉声洗我心":惟有泉声涤荡我的心灵。
# 洗我心:涤荡心中杂念。《易·系辞上》:“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
"最爱晓亭东望好":更喜欢明朝临亭向东眺望,
"太湖烟水绿沉沉":只见那太湖烟水一色青漾。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表现禅净意境的诗歌。描绘了深夜客去僧归后,灵岩寺上院的清幽景象,高挂的明月洒在青林之上。介绍了诗人在此处摒弃荤血、遣散歌钟,只剩下酒与琴相伴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寺院中无俗物扰人,唯有泉声洗涤心灵的宁静氛围,营造出浓郁的禅净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灵岩寺上院清幽环境的喜爱与沉醉,借寺院的自然景观及自身生活状态,写出了诗人内心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但有泉声洗我心”,以泉声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和内心的宁静,进一步强调了灵岩寺上院对诗人心灵的净化作用。对比:“荤血屏除惟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将摒弃荤腥、散去歌钟与只对酒、只留琴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在寺中追求的清净、高雅的生活方式,以及与尘世喧嚣的区别。借景抒情:“高高月白上青林,客去僧归独夜深”,通过描写夜晚月上青林、客去僧归的宁静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为后文抒发情感做铺垫。“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以没有俗物干扰和泉声洗涤心灵的描述,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尘世的超脱。
3. 分段赏析
《宿灵岩寺上院》以澄澈的诗境展现了白居易对禅意生活的追求。首联“高高白月上青林,客去僧归独夜深”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寺院的清幽:青林之上悬着一轮孤月,客散僧归后更显夜之深寂。诗人以“白月”象征纯净心境,“青林”暗喻远离尘世的精神栖息地,奠定了全诗超尘脱俗的基调。颔联“荤血屏除唯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通过生活细节的对比,将物质欲望的减法与精神追求的加法并置——屏除荤腥却留酒,散去歌舞而存琴,体现诗人对雅趣生活的主动选择。颈联“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实现了感官与心灵的双重净化:视觉上屏蔽世俗纷扰,听觉上以泉声洗涤灵魂,“洗”字将自然声响转化为精神疗愈的媒介,达到物我交融的禅修境界。尾联“最爱晓亭东望好,太湖烟水绿沉沉”以破晓时分的壮阔景象收束全诗,“绿沉沉”的烟水既呼应前文的禅意,又以自然永恒之美升华了诗人对生命境界的思考。全诗构建出一个从孤寂到澄明、从个体到宇宙的诗意空间,既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展现了中唐文人在儒释道思想交融下追求精神超脱的审美理想。
上一篇:唐·白居易《戏答诸少年》
下一篇:唐·张祜《题杭州孤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