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éi
guī

朝代:唐作者:唐彦谦浏览量:1
shè
zhù
téng
qīng
liáo
jiāo
shā
绿
méng
gōng
zhuāng
lín
xiǎo
jǐn
duàn
luò
dōng
fēng
chūn
yān
duō
chóu
zhōng
zhī
shì
shēn
qiǎn
liǎng
bān
hóng

译文

玫瑰散发着麝香的馥郁气息,透过鲛纱的遮掩呈现出迷人的绿色。宫廷妆饰在黎明时分施展,美丽的锦缎在东风中轻飘飞舞。无力的春烟中,多愁的暮雨里。不知道是哪个原因所致的心情,玫瑰的红色有深浅之分。

逐句剖析

"麝炷腾清燎":玫瑰散发着麝香的馥郁气息,

# 清燎:清香的火苗。,麝炷:用麝香做成供点烧的圆柱体。

"鲛纱覆绿蒙":透过鲛纱的遮掩呈现出迷人的绿色。

# 绿蒙:绿色的遮蔽物,此指花的绿叶。,鲛纱:又称“鲛绡”,传说为鲛人所织。

"宫妆临晓日":宫廷妆饰在黎明时分施展,

# 宫妆:宫女的妆束。同“锦缎”华丽的丝织品。

"锦段落东风":美丽的锦缎在东风中轻飘飞舞。

"无力春烟里":无力的春烟中,

# 无力春烟里:以拟人手法写玫瑰在明媚春光里的娇柔姿态。

"多愁暮雨中":多愁的暮雨里。

# 多愁暮雨中:以拟人手法写玫瑰遭风雨而即将凋落的情形。

"不知何事意":不知道是哪个原因所致的心情,

# 何事意:什么原因。

"深浅两般红":玫瑰的红色有深浅之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玫瑰》是唐代唐彦谦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运用精妙且富有美感的言辞,细腻地刻画了玫瑰花的绝美风姿,以及诗人在面对玫瑰时内心所历经的揣摩与涌动的情感。诗里对玫瑰花的馥郁香气、娇艳色彩以及所处的周遭环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巧妙地将那朵娇柔的花朵与诗人当下的心境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既饱含深情又带着几缕愁绪的独特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玫瑰盛开却又情思缠绵的氛围之中,深切感受到诗人因花而生的复杂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唐彦谦(?~893?),唐代诗人。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应进士试十余年不第,后避乱居汉南。曾任河中节度副使,历任晋、绛、阆、壁等州刺史。唐彦谦博学多才,擅书画音乐博饮之技。其诗初学温庭筠、李商隐,用事精巧,诗风纤丽。尤擅长七言诗,语言清丽,用典精巧隐僻,对偶工切,对宋代西昆诗人颇有影响。后崇尚杜甫,转趋淳雅壮丽。代表作品有《七夕》《夜蝉》《秋晚高楼》《过长陵》等。著有《鹿门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主题围绕对海棠花的咏叹,借花抒发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与对其命运的思索。诗中描写了麝香燃起袅袅清烟,鲛纱覆盖着嫩绿海棠;清晨海棠如女子宫妆映日,又如锦缎在东风中飘落;春日烟雾里海棠柔弱无力,暮雨中满含愁绪;最后诧异于海棠花为何深浅不一,呈现出两种红色。通过对海棠在熏香、鲛纱环绕下的姿态,以及它在不同时段、天气中的状态描写,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娇柔之美的欣赏,以及对其在风雨中命运的怜惜,同时借花色深浅之问,暗含对自然与生命奥秘的探究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喻:首句以“带有香气的火苗升腾”比喻玫瑰花浓郁香味,将抽象的香味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视觉形象,突出玫瑰香气沁人心脾的特质,让读者更易体会玫瑰香味的独特与迷人。用典:第二句引用《述异记》中鲛人织鲛绡纱的典故,以“鲛人所织薄纱盖在绿色蒙物上”来赞美玫瑰绿叶,赋予绿叶神秘高贵的色彩,增添诗歌文化底蕴,使对绿叶的赞美更具韵味。动静结合:第三句从静态描写玫瑰,将其比作梳妆完毕的艳丽美女,展现玫瑰静态的娇美姿态;第四句从动态描写,把玫瑰比作被风吹动的华丽丝织品,描绘出玫瑰在风中轻舞的动态美。动静结合,全方位呈现玫瑰的形态之美。拟人:第五句“无力春烟”、第六句“多愁暮雨”运用拟人手法,将春烟赋予“无力”的人的状态,将暮雨中的玫瑰赋予“多愁”的情感,生动展现玫瑰轻柔娇媚、在风雨中即将凋谢的愁苦姿态,使玫瑰形象更具情感与生命力。

3. 分段赏析

首句以带有香气的火苗升腾作比,形象地描绘出玫瑰花浓郁的香味,那馥郁的芬芳沁人心脾,令人心生喜爱之情。玫瑰之香堪称一绝,甚至有诗人用“国香”来盛赞,足见其香味之上乘。次句巧妙用典,据《述异记》卷上记载:“南海出鲛绡纱,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此处将鲛人所织的薄纱覆盖在绿色之物上,实则是用以赞美绿叶的美妙姿态与色泽,借典故增添了诗意与文化底蕴。第三句聚焦于花,从静态视角入手,把玫瑰花比作早晨梳妆完毕的艳丽美女,极言其色彩娇艳、风姿绰约,让人不禁为之倾倒。第四句依旧写花,不过从动态角度落笔,形容花就像落在东风之中的华丽丝织品,微风轻拂,便悠悠地飘动起来,生动地展现出玫瑰花的轻盈与灵动之美。上述四句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玫瑰花的外部形态之美,多角度反复描绘,精雕细琢,至此,玫瑰花的总体形象已栩栩如生,深深地印刻在读者心中。第五句着重描绘玫瑰花轻柔娇媚的姿态,“无力春烟”运用拟人化手法,仿佛春烟都带着一种柔弱无力之感,恰似玫瑰花在微风中娇柔地摇曳。第六句则写出玫瑰花在黄昏时刻经受风雨,花瓣即将凋谢时所流露出的愁苦情绪,“多愁暮雨”同样采用拟人化手法,赋予暮雨以多愁的情感,细腻地表现出玫瑰花在恶劣环境下的无奈与哀愁。最后两句运用古人所说的“突接”法来收束全诗,“不知何事意,深浅两般红”,诗人发出疑问,不知为何玫瑰花会有深红色和浅红色之分。前六句已然从不同方面详尽地写出了玫瑰花香气浓烈、形态秀美等特征,继而以“不知何事意”突兀地引出“深浅两般红”这一层意思,给人以新奇之感,引发读者的思索,在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为全诗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韵味。

4. 作品点评

从审美体验的具体进程而言,此诗呈现出完整的脉络与细腻的笔触。美感的领略始于直观感受,诗人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玫瑰的外在形态之美,却并未拘泥于此般描绘,而是层层深入,进而去雕琢其神态之美,挖掘玫瑰独有的特质与精神内核,将玫瑰花拟人化、个性化,如此一来,诗人内心的情感便顺着对玫瑰的细腻描摹自然流淌而出,使得诗歌既有对玫瑰之美的精准呈现,又饱含着诗人真挚的情感意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那份借玫瑰所传达出的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下一篇:唐·皎然《秋晚宿破山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