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dēng
lóu
yáo
wàng
qín
gōng
diàn
殿

朝代:唐作者:李晔浏览量:1
dēng
lóu
yáo
wàng
qín
gōng
diàn
殿
máng
máng
zhǐ
jiàn
shuāng
fēi
yàn
wèi
shuǐ
tiáo
liú
qiān
shān
wàn
qiū
yuǎn
yān
lǒng
shù
shàng
xíng
rén
ān
yǒu
yīng
xióng
yíng
guī
nèi
zhōng
piāo
piāo
qiě
zài
sān
fēng
xià
qiū
fēng
wǎng
wǎng
kān
zhān
cháng
duàn
xiān
gōng
méng
lóng
yān
zhōng
mèng
shí
shí
shuì
cháng
zuì
zǎo
wǎn
shì
guī
cāng
qióng
zhī
zhī

译文

登上华州齐云楼,西望皇都长安,一片苍茫无际,只有燕子双双飞落其间。渭水滔滔,从西向东奔泻,仿佛是一根白线,千山万丘连绵起伏,高低参差,零乱错杂。远远的云雾烟气,将碧绿的树木笼罩,田间的路上行人点点,匆匆而去。怎么样才能够盼得一个济世戡乱的英雄豪杰,铲平逆贼,平息叛乱,迎接我们重新回到长安的皇宫里边,继续我朝之大业。我漂泊无依,暂且停留在三峰山下,秋风阵阵,夹杂着寒凉的秋雨沾湿衣襟。肝肠寸断地思念着往日的仙宫。眼前只剩朦胧的烟雾笼罩一切。思念成梦,昏昏沉沉地时时昏睡,沉默不语,终日如醉酒般浑噩。何时才能等到归去的日子,苍茫的天穹啊,你可知道我的苦楚。

逐句剖析

"登楼遥望秦宫殿":登上华州齐云楼,西望皇都长安,

# 秦宫殿:借喻唐宫殿。

"茫茫只见双飞燕":一片苍茫无际,只有燕子双双飞落其间。

# 茫茫:宫阙显盛貌。

"渭水一条流":渭水滔滔,从西向东奔泻,仿佛是一根白线,

# 渭水:河名,即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

"千山与万丘":千山万丘连绵起伏,高低参差,零乱错杂。

"远烟笼碧树":远远的云雾烟气,将碧绿的树木笼罩,

# 远烟:一作野烟。指原野上的云雾烟气。

"陌上行人去":田间的路上行人点点,匆匆而去。

# 去:往,走。,行人:出行的人,即行子。鲍照《代东门行》:”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陌上:田间的路上,王昌龄《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安得有英雄":怎么样才能够盼得一个济世戡乱的英雄豪杰,铲平逆贼,平息叛乱,

# 安得有英雄:一作何处是英雄。英雄:指昭宗可依靠的实力人物。

"迎归大内中":迎接我们重新回到长安的皇宫里边,继续我朝之大业。

# 迎归大内中:一作迎侬归故宫。大内:指皇帝居住的宫殿。

"飘飘且在三峰下":我漂泊无依,暂且停留在三峰山下,

"秋风往往堪沾洒":秋风阵阵,夹杂着寒凉的秋雨沾湿衣襟。

"肠断忆仙宫":肝肠寸断地思念着往日的仙宫。

"朦胧烟雾中":眼前只剩朦胧的烟雾笼罩一切。

"思梦时时睡":思念成梦,昏昏沉沉地时时昏睡,

"不语长如醉":沉默不语,终日如醉酒般浑噩。

"早晚是归期":何时才能等到归去的日子,

"苍穹知不知":苍茫的天穹啊,你可知道我的苦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两首》为唐昭宗李晔所作的双调词作。作品借景抒怀,通过登楼远眺与三峰飘零的意象,倾诉对故都长安的眷恋及收复河山的渴望。其一以秦宫飞燕、渭水千山等苍茫景象起兴,层层铺陈,收束于对英雄迎归的殷切期盼;其二借秋风烟雾渲染孤寂,以“肠断仙宫”“不语如醉”描摹流离之苦,终以问天叩问归期作结。两首词均采用上景下情结构,前段以白描勾勒空间意象,后段直抒哀婉心绪,将山河破碎之痛与家国归思熔铸于秋色烟岚之中。全词情感沉郁深切,景语皆化情语,以帝王飘零之笔写尽末路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

李晔(867~904),即唐昭宗。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初名杰,改名敏。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同母弟。初封寿王,僖宗死,被宦官杨复恭等拥立,即位于唐僖宗柩前。次年,改元龙纪,更名晔。李晔先后联合地方军阀讨伐河东的李克用、凤翔的李茂贞,期间曾被迫逃离京城。大顺二年,因为宦官杨复恭谋乱,诏禁军攻之,后成功消灭杨复恭势力。光化三年,李晔被宦官夺权;次年,在大臣的帮助下,重登帝位。天祐元年,李晔为朱温部将所杀,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葬于和陵。李晔善词,经战乱多散佚,现存词有《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末乾宁三年(896年)六月,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率军入朝,七月逼近京师。昭宗李晔为求援兵,命延王前往太原联络晋王李克用,然未获响应,反遭李茂贞威胁辱骂。局势愈发危急,一些宦官遂劫持昭宗前往凤翔,形同囚徒。随后,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发兵攻入凤翔,将昭宗控制于手中。自此,昭宗虽名为天子,实则沦为傀儡,身不由己,抑郁难解。时常登临城西齐云楼以寄托情怀、排遣愁思。此词正作于其幽困凤翔、志不得展之际,寄寓其愤懑与抱负,言辞中饱含深沉的感慨与孤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两首感怀词,借登楼远望、秋风烟霭等苍茫意象,抒发了唐末帝王流离失所的悲苦,倾吐对故国长安的眷恋与归期难觅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渲染:“登楼遥望秦宫殿”开篇即以写景为引,直指故都旧殿,营造出苍茫怆然的氛围。此处写景是通过一幅遥望宫殿、空旷寂寥的画面,将人物身处异地、心系故园的复杂情绪自然引出,渲染出词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惆怅,为全词定下沉郁悲凉的基调。融情于景:“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二句,写渭水连接华州与长安,却被连绵起伏的“千山万丘”截断。此处不直言归途受阻的焦灼,却将视线所及的层叠山峦化为屏障——既暗喻藩镇割据势力的重重围困,又以山水阻隔的自然困境映射帝王失权的现实窘境。融情于景的写法,使得词人政治时局的困厄之境在山水实景中浑然交融,留下绵长深沉的余韵。

3. 分段赏析

其一,上片“登楼遥望秦宫殿”开篇直入,以登楼远眺起调,视线直指长安旧殿,渲染出一片苍茫氛围,隐含帝王对故都的深切牵挂与无法言说的哀痛。古人登楼,多寄无穷之忧思,自王粲《登楼赋》以来便成传统。李晔此时贵为天子,却仓皇避难于华州,身处乱世,心中忧愤危惧,盼归无望。然“京师尚在叛臣之手”,登楼遥望所见何如,不忍明言,只以“茫茫只见双飞燕”承接。宫阙难睹,唯有双燕飞舞,似旧日堂前之景,虽不能解忧,亦聊以慰情。以小景写大情,暗寓帝王失位之悲与孤独无依之痛,情感深沉而不露痕迹。接下“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两句,转为融情入景之笔。渭水东流不息,贯通长安与华州两地,本是归路所在,却被“千山万丘”所隔,象征重重政治障碍和权力阻隔,虽地理之近,却如天堑不可逾越,寄寓归路渺茫、世局混乱之感。水流通畅与山丘重叠形成鲜明对照,反衬出身世飘零、国势沉沦的无奈情绪。过片“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承上启下,仍以登楼所见展开,实则写心中愈发迫切的探寻之思。远处烟霭缭绕、碧树朦胧,既写视觉所见,也寓意归路迷茫不明,呼应上片“千山万丘”。“陌上行人去”写常人匆匆来往,而我孤身滞留,更显身处囹圄、无依无助的孤寂。久坐之中,目睹此景,更添内心寥落,情绪由忧愤转入怅惘。尾声“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直抒胸臆,将内心积郁的悲愤化为呼号,表达对忠臣义士奋起救国的渴望与召唤。此处感情波澜陡起,真挚而沉痛。“迎归大内中”不仅是对现实困境的反抗与突围的期盼,也是对重返京师、恢复旧日尊荣的理想追求。此二句表面寄望他人,实则透露作者对现实无力改变的清醒与悲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既有政治理想之光,更具孤绝无援之哀,情深语沉,令人动容。其二,​上片“飘飘且在三峰下”以“飘飘”状漂泊无定,点明避难华州的处境;“秋风往往堪沾洒”借萧瑟秋风渲染愁绪,寒意浸透身心。“肠断忆仙宫”直写对长安旧宫的魂牵梦萦,帝王心事化为凡人离愁;“朦胧烟雾中”以烟雾遮掩仙宫的虚实交织,暗喻乱世中前路迷茫。四句虚实相生,将身世飘零与故国之思糅为一体。​下片“思梦时时睡”写借醉梦逃避现实,却难消清醒时的苦闷;“不语长如醉”以沉默刻画内心煎熬,无言胜似痛诉。“早晚是归期”故作豁达,强撑希冀;“苍穹知不知”以问天作结,明知答案却仍不甘叩问,道尽帝王沦落天涯的凄怆。全词以秋景起,以醉态收,表面寄望归期,实则暗含绝望,余韵苍凉。

4. 作品点评

全词贯通流畅,一气呵成,情感深沉,寄意家国。虽为一位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晦气天子,其词作却不失艺术之光彩,与唐宋词坛名家之作相媲美,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华州齐云楼有唐昭宗词:“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蒲中鹳鹊楼有唐太宗诗:“昔乘匹马至,今驾六龙来。”其英伟、凄怨之气,何祖孙不同也!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

# 昭宗失谋,再贻播越,天禄已去,民心已离,虽有英雄,又安用之!大可鉴也。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卷一

# 古男子称“奴”,见《世说》,唐昭宗“何处是英雄,迎侬归故宫”。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

# “侬”作“奴”云,“奴”即“依”之转声。”

清钱竹汀《养新录》引《唐诗纪事》

# 唐昭宗《菩萨蛮》词,据《新五代史》暨《中朝故事》,是帝次华州,登城西齐云楼,望京师所作。其卒章云:“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寇盗充斥,越在革莽,其言凄怆如此,非复汉高《大风》之曲矣。

清张德瀛《词徵》卷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罗隐《扇上画牡丹》

下一篇:唐·王建《相和歌辞·采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