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遥望秦宫殿":我登上高楼,遥望长安的宫殿,
"茫茫只见双飞燕":宫阙显盛无边无际,只有燕子双双飞落其间。
# 茫茫:宫阙显盛貌。
"渭水一条流":渭水滔滔,从西向东奔泻,仿佛是一根白线,
# 渭水:河名,即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
"千山与万丘":千山万丘连绵起伏,高低参差,零乱错杂。
"远烟笼碧树":原野上的云雾烟气,笼罩着碧绿的树木,
# 远烟:指原野上的云雾烟气。远:一作野。
"陌上行人去":田间路上行人点点,匆匆而去。
# 去:往,走。,行人:出行的人,即行子。鲍照《代东门行》:”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陌上:田间的路上,王昌龄《闺怨》诗: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安得有英雄":怎么样才能够盼得一个济世戡乱的英雄豪杰,铲平逆贼,平息叛乱,
# 英雄:指昭宗可依靠的实力人物。
"迎归大内中":迎接我们重新回到长安的皇宫里边,继续我朝之大业。
# 大内:指皇帝居住的宫殿。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
李晔(867~904),即唐昭宗。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初名杰,改名敏。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同母弟。初封寿王,僖宗死,被宦官杨复恭等拥立,即位于唐僖宗柩前。次年,改元龙纪,更名晔。李晔先后联合地方军阀讨伐河东的李克用、凤翔的李茂贞,期间曾被迫逃离京城。大顺二年,因为宦官杨复恭谋乱,诏禁军攻之,后成功消灭杨复恭势力。光化三年,李晔被宦官夺权;次年,在大臣的帮助下,重登帝位。天祐元年,李晔为朱温部将所杀,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葬于和陵。李晔善词,经战乱多散佚,现存词有《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登楼抒怀之作。词人通过描写登楼远望时所见苍茫山水、烟树行人的景象,流露出身处困境的愁苦与期盼英雄相助的迫切心情,真实反映了唐末动荡时局下文人的无奈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通过登楼远眺所见景象,将眼前苍茫的宫殿与飞燕之景与诗人被逐出宫的悲苦之情紧密结合,以景传情。以虚写实:“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将抽象的愁绪(虚)转化为具体的烟树行人景象(实),通过具象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无形的内心情感。
3. 分段赏析
“登楼遥望秦宫殿”,开篇即以登高远望的视角展开,笔墨直接而有力,通过眼前景象自然引出心中情感,为全篇奠定了深沉的基调。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登楼抒怀,自东汉王粲作《登楼赋》始,便常与愁绪难解相关联。此时的李晔虽贵为天子,却因战乱被迫离开都城,暂居华州,心中充满忧虑与不安,急切盼望能早日回到长安。然而京城仍在叛军掌控之下,归期遥遥无期。词中“登楼遥望”四字,看似平常,实则蕴含深意,作者既不能明言所见,也不愿细说心中所想。紧接着的“茫茫只见双飞燕”,表面写燕子双飞之景,实则暗指长安宫阙虽在眼前却不可触及,唯有旧时熟悉的燕子尚能带来些许慰藉。“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两句,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渭水贯通长安与华州,两地相隔并不遥远,但重重山峦阻隔,使作者无法望见长安宫室。这里的“千山万丘”,既是实写眼前景象,又暗喻着现实中的重重阻碍。下阕“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承接上文的眺望之意,由远望转为近观,景物描写中寄托着期盼之情。字面上仍在描绘登楼所见,实则另有深意。作者从遥望宫阙转向寻找出路,试图摆脱现实的困境。然而眼前只见烟雾笼罩的树木和匆匆离去的行人,更添孤寂无依之感。结尾“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两句,直抒胸臆,道出了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期盼与无奈,读来令人感伤。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前后贯通,浑然一体。字里行间饱含对国事的忧思,情感真挚而厚重。这位在政事上束手无策的失意君主,其词作造诣却可与唐宋名家比肩,历来备受推崇。
# 华州齐云楼有唐昭宗词:‘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蒲中鹳鹊楼有唐太宗诗:‘昔乘匹马至,今驾六龙来。’其英伟、凄怨之气,何祖孙不同也!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
# 昭宗失谋,再贻播越,天禄已去,民心已离,虽有英雄,又安用之!大可鉴也。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卷一
# 古男子称“奴”,见《世说》,唐昭宗“何处是英雄,迎侬归故宫。”钱竹汀先生《养新录》引《唐诗纪事》:“侬”作“奴”云,“奴”即“依”之转声。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
# 唐昭宗《菩萨蛮》词,据《新五代史》暨《中朝故事》,是帝次华州,登城西齐云楼,望京师所作。其卒章云:“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寇盗充斥,越在革莽,其言凄怆如此,非复汉高《大风》之曲矣。
清张德瀛《词徵》卷五
上一篇:唐·卢纶《相和歌辞·长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