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ōu
fěng
wáng
jiàn

朝代:先秦作者:《战国策》浏览量:1
zōu
xiū
chǐ
yǒu
ér
xíng
mào
zhāo
guān
kuī
jìng
wèi
yuē
:“
:“
shú
chéng
běi
gōng
měi
?”
?”
yuē
:“
:“
jūn
měi
shèn
gōng
néng
jūn
?”
?”
chéng
běi
gōng
guó
zhī
měi
zhě
xìn
ér
wèn
qiè
yuē
:“
:“
shú
gōng
měi
?”
?”
qiè
yuē
:“
:“
gōng
néng
jūn
?”
?”
dàn
cóng
wài
lái
zuò
tán
wèn
zhī
yuē
:“
:“
gōng
shú
měi
?”
?”
yuē
:“
:“
gōng
ruò
jūn
zhī
měi
。”
。”
míng
gōng
lái
shú
shì
zhī
wéi
kuī
jìng
ér
shì
yòu
yuǎn
shèn
qǐn
ér
zhī
yuē
:“
:“
zhī
měi
zhě
qiè
zhī
měi
zhě
wèi
zhī
měi
zhě
yǒu
qiú
。”
。”
shì
cháo
jiàn
wēi
wáng
yuē
:“
:“
chén
chéng
zhī
gōng
měi
chén
zhī
chén
chén
zhī
qiè
wèi
chén
chén
zhī
yǒu
qiú
chén
jiē
měi
gōng
jīn
fāng
qiān
bǎi
èr
shí
chéng
gōng
zuǒ
yòu
wáng
cháo
tíng
zhī
chén
wèi
wáng
jìng
zhī
nèi
yǒu
qiú
wáng
yóu
guān
zhī
wáng
zhī
shèn
。”
。”
wáng
yuē
:“
:“
shàn
。”
。”
nǎi
xià
lìng
:“
:“
qún
chén
mín
néng
miàn
guǎ
rén
zhī
guò
zhě
shòu
shàng
shǎng
shàng
shū
jiàn
guǎ
rén
zhě
shòu
zhōng
shǎng
néng
bàng
shì
cháo
wén
guǎ
rén
zhī
ěr
zhě
shòu
xià
shǎng
。”
。”
lìng
chū
xià
qún
chén
jìn
jiàn
mén
tíng
ruò
shì
shù
yuè
zhī
hòu
shí
shí
ér
jiàn
jìn
nián
zhī
hòu
suī
yán
jìn
zhě
yān
zhào
hán
wèi
wén
zhī
jiē
cháo
suǒ
wèi
zhàn
shèng
cháo
tíng

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逐句剖析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

# 尺:战国时期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3.1厘米。,修:长,这里指身高。,邹忌:战国时的齐国人,曾任相国。

"而形貌昳丽":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

# 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

#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

"窥镜":照着镜子,

# 窥镜:照镜子。

"谓其妻曰":对他的妻子说:“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

# 孰与:与……相比怎么公相比我与城北徐样,表示比较。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

"其妻曰":他的妻子说:“

"君美甚":您美极了,

"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 及:赶得上,比得上。

"城北徐公":城北的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是齐国的美男子。

# 也:在这里表示判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 不自信:即“不信自”,不相信自己。

"而复问其妾曰":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

# 妾:旧时男子在正妻以外娶的女子。

"吾孰与徐公美":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妾曰":妾说:“

"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 及:比得上。

"旦日":第二天,

# 旦日:第二天。

"客从外来":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

"与坐谈":邹忌和他坐着谈话,

"问之客曰":邹忌问客人道:“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客曰":客人说:“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 不若:不如,比不上。

"明日徐公来":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

# 明日:次日,第二天。

"孰视之":(邹忌)仔细地端详他,

# 孰:同“熟”,仔细。

"自以为不如":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

"窥镜而自视":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又弗如远甚":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

# 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暮寝而思之":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

# 寝:躺着休息,睡觉。,暮:日落的时候,引身为晚上。

"曰":说:“

"吾妻之美我者":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 美我:认为我美。美,认为…美,意动用法。

"私我也":是偏爱我;

# 私:动词,偏爱。

"妾之美我者":我的小妾认为我美,

"畏我也":是惧怕我;

# 畏:害怕。

"客之美我者":客人赞美我美,

"欲有求于我也":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

# 见:拜见。

"曰":说:“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

# 诚:确实,的确。

"臣之妻私臣":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

"臣之妾畏臣":我的妾害怕我,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

"皆以美于徐公":(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以:认为。于:比。

"今齐地方千里":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

# 方:方圆,周围。,地:土地,疆域。

"百二十城":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

# 莫:没有谁。,左右: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宫妇: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由此观之":由此看来,

"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 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王曰":齐威王说:“

"善":说得真好。”

# 善:好。

"乃下令":于是下了一道命令:“

# 乃:于是,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

#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受上赏":可得上等奖赏;

# 受:给予,付予。

"上书谏寡人者":能够上书劝谏我的,

# 寡人:古代帝王、诸候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受中赏":得中等奖赏;

"能谤讥于市朝":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寡人之耳者":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

#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

"受下赏":得下等奖赏。”

"令初下":政令刚一下达,

"群臣进谏":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

"门庭若市":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

# 门庭若市:宫廷里像集市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多。门庭,指宫廷。

"数月之后":几个月以后,

"时时而间进":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

# 时时而间进:有时候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有时候。进:进谏。

"期年之后":一年以后,

# 期年:满一年。期,满。

"虽欲言":即使想进言,

"无可进者":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燕国、

"赵、":赵国、

"韩、":韩国、

"魏闻之":魏国听说了这件事,

"皆朝于齐":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于,介词,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取得胜利。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齐策一》中的经典篇章,以巧妙的叙事和深刻的寓意流传千古。故事发生于战国风云际会之时,齐国谋士邹忌以独特的讽谏方式,成功劝说齐王广纳谏言,推动齐国政治革新。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邹忌兼具自知之明与政治智慧,他从日常生活中与妻妾、客人的对话反思自身,通过类比推理层层递进,最终以委婉而有力的言辞向齐王进谏,展现出贤士的卓越风采。而齐威王则展现出一代明君的气度,不仅能够正视自身不足,更以雷厉风行的姿态颁布纳谏诏令,体现出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胸怀,以及革除弊政、振兴齐国的坚定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军事征伐、新旧势力斗争与民众反抗激烈。“士”阶层活跃于政治舞台,凭借才学游说各国。他们或主张连横亲秦,或倡导合纵抗秦,以雄辩之术使诸侯采纳其政治谋略,施展治国才能。各国统治者深知民心向背关乎政权存亡,因而广纳贤才、虚心纳谏,竭力争取“士”阶层的支持,谋求乱世立足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历史散文,也是一篇讽谏题材的文章。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巧妙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塑造了有自知之明、善于进谏的邹忌和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齐威王形象,体现了居上者广纳谏言、积极改正方能成功的治国之道,借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的过程,揭示了广开言路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2. 写作手法

类比论证: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类比手法说理。邹忌在讽谏齐王时,并非直接进言,而是先从自家“比美”的生活趣事娓娓道来,以自身与徐公比美时,妻、妾、客因各自私心而给出不实赞美这一琐事为切入点,再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从家庭间的蒙蔽推及朝堂上的为政之理,最终顺理成章地引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以私事类比国事的劝谏方式,既委婉含蓄又切中要害,让齐王在易于接受的语境中领悟到纳谏的重要性,进而欣然采纳群言,使齐国得以大治。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头写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英俊”,这可不是简单的外貌描写。在战国时期,这样出众的身形暗示他有超越常人的自信,也为他后来与徐公比美埋下伏笔。“早上穿戴好衣帽照镜子”,这里的“朝服”代表着他的政治身份,而“照镜子”这个动作,就像一面认知的镜子,暗示了后文“听取意见”的重要性。邹忌分别问妻子、小妾和客人自己与徐公谁美,三人的回答暗藏玄机。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用亲昵的语气表达偏爱;小妾急促反问“徐公哪能比得上您”,透露着身份低微的畏惧;客人则客观地说“徐公不如您美”,藏着有所求的逢迎。当邹忌亲眼见到徐公,再照镜子审视自己,才发现自己远远不如。这个从自信到自惭的过程,正是理性战胜错觉的认知转变。晚上躺在床上思考时,邹忌从个人被蒙蔽的经历,联想到齐王可能面临的政治蒙蔽。私密的床榻成了他产生政治智慧的地方,与早晨穿戴朝服的公开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完成了从个人琐事到政治思考的升华。第二部分,邹忌见齐威王时,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说理方法。他先讲自己妻子偏爱、小妾畏惧、客人有求于己,所以都说自己比徐公美,这是生活中的真实例子;接着类比到齐王,说宫中妃子和近臣偏爱齐王,朝中大臣畏惧齐王,全国百姓有求于齐王,用熟悉的生活场景解释复杂的政治问题;最后得出“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啊”的结论,用“蒙蔽”一词委婉提醒齐王可能存在的问题,比直接批评更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敢这样说,一方面因为他身为国相,谏言有正当性;另一方面,他用家事比喻国事,避免了以下谏上的压力,还选择私下进谏,让齐王更容易接受。文章中“镜子”的隐喻贯穿始终,从照外貌的铜镜,到照见人性弱点的认知之镜,再到照出治国得失的政治之镜,形成了完整的隐喻体系。第三部分,齐威王采纳邹忌的谏言后,即刻颁布政令,以悬赏的方式鼓励民众进谏,敞开言路倾听各方声音。他根据进谏者的贡献大小,制定不同等级的奖赏,展现出虚心求治的决心。政令颁布后,齐国迎来显著转变。起初,王宫门前如同热闹集市,挤满进谏的人群,足见此前齐国积累的问题之多。随着时间推移,进谏的人逐渐减少,变为“时时而间进”,这表明齐威王及时采纳合理建议,积极革除弊政,已初见成效。到最后,甚至出现“虽欲言,无可进者”的局面,说明齐威王已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政治变得清明高效。正是因为齐威王愿意听取意见、改正不足,齐国国力日益强盛,最终威震诸侯,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

4. 作品点评

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的劝谏智慧,邹忌以日常生活中与徐公比美的小事为切入点,通过妻、妾、客的不同回答,发现自己被蒙蔽的事实,进而类比到齐王所面临的政治处境,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既生动具体又极具说服力,让齐威王易于接受。这启示我们:沟通时应讲究技巧,将深刻的道理融入日常事例中,让“忠言”更易被人接受。邹忌进谏背后的家国情怀,邹忌成功进谏,不仅在于他深谙讽谏之术,更源于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他能从个人生活琐事联想到国家大事,正是因为心中装着家国天下。这种以小见大的洞察力和关心国事的担当精神,展现了古代士人的责任与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列御寇《两小儿辩日》

下一篇:先秦·佚名《越人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