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
# 尺:战国时期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3.1厘米。,修:长,这里指身高。,邹忌:战国时的齐国人,曾任相国。
"而形貌昳丽":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
# 昳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
#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
"窥镜":照着镜子,
# 窥镜:照镜子。
"谓其妻曰":对他的妻子说:“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
# 孰与:与……相比怎么公相比我与城北徐样,表示比较。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
"其妻曰":他的妻子说:“
"君美甚":您美极了,
"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 及:赶得上,比得上。
"城北徐公":城北的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是齐国的美男子。
# 也:在这里表示判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 不自信:即“不信自”,不相信自己。
"而复问其妾曰":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
# 妾:旧时男子在正妻以外娶的女子。
"吾孰与徐公美":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妾曰":妾说:“
"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 及:比得上。
"旦日":第二天,
# 旦日:第二天。
"客从外来":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
"与坐谈":邹忌和他坐着谈话,
"问之客曰":邹忌问客人道:“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客曰":客人说:“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 不若:不如,比不上。
"明日徐公来":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
# 明日:次日,第二天。
"孰视之":(邹忌)仔细地端详他,
# 孰:同“熟”,仔细。
"自以为不如":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
"窥镜而自视":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又弗如远甚":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
# 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暮寝而思之":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
# 寝:躺着休息,睡觉。,暮:日落的时候,引身为晚上。
"曰":说:“
"吾妻之美我者":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 美我:认为我美。美,认为…美,意动用法。
"私我也":是偏爱我;
# 私:动词,偏爱。
"妾之美我者":我的小妾认为我美,
"畏我也":是惧怕我;
# 畏:害怕。
"客之美我者":客人赞美我美,
"欲有求于我也":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
# 见:拜见。
"曰":说:“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
# 诚:确实,的确。
"臣之妻私臣":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
"臣之妾畏臣":我的妾害怕我,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
"皆以美于徐公":(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以:认为。于:比。
"今齐地方千里":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
# 方:方圆,周围。,地:土地,疆域。
"百二十城":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
# 莫:没有谁。,左右: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宫妇: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由此观之":由此看来,
"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 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王曰":齐威王说:“
"善":说得真好。”
# 善:好。
"乃下令":于是下了一道命令:“
# 乃:于是,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
#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受上赏":可得上等奖赏;
# 受:给予,付予。
"上书谏寡人者":能够上书劝谏我的,
# 寡人:古代帝王、诸候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受中赏":得中等奖赏;
"能谤讥于市朝":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寡人之耳者":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
#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
"受下赏":得下等奖赏。”
"令初下":政令刚一下达,
"群臣进谏":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
"门庭若市":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
# 门庭若市:宫廷里像集市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多。门庭,指宫廷。
"数月之后":几个月以后,
"时时而间进":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
# 时时而间进:有时候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有时候。进:进谏。
"期年之后":一年以后,
# 期年:满一年。期,满。
"虽欲言":即使想进言,
"无可进者":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燕国、
"赵、":赵国、
"韩、":韩国、
"魏闻之":魏国听说了这件事,
"皆朝于齐":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于,介词,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取得胜利。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历史散文,也是一篇讽谏题材的文章。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巧妙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塑造了有自知之明、善于进谏的邹忌和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齐威王形象,体现了居上者广纳谏言、积极改正方能成功的治国之道,借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的过程,揭示了广开言路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2. 写作手法
类比论证: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类比手法说理。邹忌在讽谏齐王时,并非直接进言,而是先从自家“比美”的生活趣事娓娓道来,以自身与徐公比美时,妻、妾、客因各自私心而给出不实赞美这一琐事为切入点,再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从家庭间的蒙蔽推及朝堂上的为政之理,最终顺理成章地引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以私事类比国事的劝谏方式,既委婉含蓄又切中要害,让齐王在易于接受的语境中领悟到纳谏的重要性,进而欣然采纳群言,使齐国得以大治。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头写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英俊”,这可不是简单的外貌描写。在战国时期,这样出众的身形暗示他有超越常人的自信,也为他后来与徐公比美埋下伏笔。“早上穿戴好衣帽照镜子”,这里的“朝服”代表着他的政治身份,而“照镜子”这个动作,就像一面认知的镜子,暗示了后文“听取意见”的重要性。邹忌分别问妻子、小妾和客人自己与徐公谁美,三人的回答暗藏玄机。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用亲昵的语气表达偏爱;小妾急促反问“徐公哪能比得上您”,透露着身份低微的畏惧;客人则客观地说“徐公不如您美”,藏着有所求的逢迎。当邹忌亲眼见到徐公,再照镜子审视自己,才发现自己远远不如。这个从自信到自惭的过程,正是理性战胜错觉的认知转变。晚上躺在床上思考时,邹忌从个人被蒙蔽的经历,联想到齐王可能面临的政治蒙蔽。私密的床榻成了他产生政治智慧的地方,与早晨穿戴朝服的公开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完成了从个人琐事到政治思考的升华。第二部分,邹忌见齐威王时,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说理方法。他先讲自己妻子偏爱、小妾畏惧、客人有求于己,所以都说自己比徐公美,这是生活中的真实例子;接着类比到齐王,说宫中妃子和近臣偏爱齐王,朝中大臣畏惧齐王,全国百姓有求于齐王,用熟悉的生活场景解释复杂的政治问题;最后得出“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啊”的结论,用“蒙蔽”一词委婉提醒齐王可能存在的问题,比直接批评更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敢这样说,一方面因为他身为国相,谏言有正当性;另一方面,他用家事比喻国事,避免了以下谏上的压力,还选择私下进谏,让齐王更容易接受。文章中“镜子”的隐喻贯穿始终,从照外貌的铜镜,到照见人性弱点的认知之镜,再到照出治国得失的政治之镜,形成了完整的隐喻体系。第三部分,齐威王采纳邹忌的谏言后,即刻颁布政令,以悬赏的方式鼓励民众进谏,敞开言路倾听各方声音。他根据进谏者的贡献大小,制定不同等级的奖赏,展现出虚心求治的决心。政令颁布后,齐国迎来显著转变。起初,王宫门前如同热闹集市,挤满进谏的人群,足见此前齐国积累的问题之多。随着时间推移,进谏的人逐渐减少,变为“时时而间进”,这表明齐威王及时采纳合理建议,积极革除弊政,已初见成效。到最后,甚至出现“虽欲言,无可进者”的局面,说明齐威王已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政治变得清明高效。正是因为齐威王愿意听取意见、改正不足,齐国国力日益强盛,最终威震诸侯,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
4. 作品点评
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的劝谏智慧,邹忌以日常生活中与徐公比美的小事为切入点,通过妻、妾、客的不同回答,发现自己被蒙蔽的事实,进而类比到齐王所面临的政治处境,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既生动具体又极具说服力,让齐威王易于接受。这启示我们:沟通时应讲究技巧,将深刻的道理融入日常事例中,让“忠言”更易被人接受。邹忌进谏背后的家国情怀,邹忌成功进谏,不仅在于他深谙讽谏之术,更源于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他能从个人生活琐事联想到国家大事,正是因为心中装着家国天下。这种以小见大的洞察力和关心国事的担当精神,展现了古代士人的责任与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上一篇:先秦·列御寇《两小儿辩日》
下一篇:先秦·佚名《越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