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1
yuè
wèi
zhuāng
jiāng
shāng
shāng
jiàn
xiān
jūn
zhì
kùn
qióng
zhī
shī
yuè
zhū
zhào
lín
xià
nǎi
zhī
rén
shì
chǔ
néng
yǒu
dìng
nìng
yuè
zhū
xià
shì
mào
nǎi
zhī
rén
shì
xiāng
hǎo
néng
yǒu
dìng
nìng
bào
yuè
zhū
chū
dōng
fāng
nǎi
zhī
rén
yīn
liáng
néng
yǒu
dìng
wàng
yuè
zhū
dōng
fāng
chū
néng
yǒu
dìng
bào
shù

译文

《日月》这首诗,是卫国的庄姜感伤自己的遭遇而作。(庄姜)感伤自己不被先君(卫庄公)宠爱厚待,这是一首倾诉自己陷入困厄穷苦境地的诗歌。太阳啊月亮,光辉照耀着下方的大地。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待我了。事情怎么变得这样了呢?一点也不顾念我呀。太阳啊月亮,覆盖着下方的大地。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像过去那样恩爱我了。事情怎么变得这样了呢?一点也不念夫妻之情呀。太阳啊月亮,从东方升起。我嫁的这个人啊,却不再以好言好语安慰我了。事情怎么变得这样了呢?把那些无良之行都忘了吧。太阳呀月亮,你们每天都从东方升起。我尊君如父,亲君如母,君却不以善终报我。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你自己也没有得到善终啊。

逐句剖析

"《日月》":《日月》这首诗,

# 《日月》:古人多用日月比喻丈夫,此处也有隐喻之意。

"卫庄姜伤己也":是卫国的庄姜感伤自己的遭遇而作。

"伤己不见答于先君":(庄姜)感伤自己不被先君(卫庄公)宠爱厚待,

"以至困穷之诗也":这是一首倾诉自己陷入困厄穷苦境地的诗歌。

"日居月诸":太阳啊月亮,

# 居:语尾助词。

"照临下土":光辉照耀着下方的大地。

# 下土:大地。,照临:照耀到。

"乃如之人兮":我嫁的这个人啊,

# 之人:这个人,指她的丈夫。,乃:可是。

"逝不古处":却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待我了。

# 古处:一说旧处,和原来一样相处;一说姑处。,逝: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胡能有定":事情怎么变得这样了呢?

# 定:止。指心定、心安。,胡:何,怎么。

"宁不我顾":一点也不顾念我呀。

# 我顾:顾我。顾,念。,宁:宁:一说乃,曾;一说岂,竟然,难道。

"日居月诸":太阳啊月亮,

"下土是冒":覆盖着下方的大地。

# 冒:覆盖,照临。

"乃如之人兮":我嫁的这个人啊,

"逝不相好":却不再像过去那样恩爱我了。

# 相好:相爱。

"胡能有定":事情怎么变得这样了呢?

"宁不我报":一点也不念夫妻之情呀。

# 报:答。

"日居月诸":太阳啊月亮,

"出自东方":从东方升起。

"乃如之人兮":我嫁的这个人啊,

"德音无良":却不再以好言好语安慰我了。

# 无良:不好,不良。,德音:善言,另一意为好名誉。

"胡能有定":事情怎么变得这样了呢?

"俾也可忘":把那些无良之行都忘了吧。

# 俾:使。

"日居月诸":太阳呀月亮,

"东方自出":你们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父兮母兮":我尊君如父,亲君如母,

# 父兮母兮:呼唤父母。

"畜我不卒":君却不以善终报我。

# 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终。畜,同“慉”,喜爱。不卒,不到最后。

"胡能有定":事情怎么变成这样了呢,

"报我不述":你自己也没有得到善终啊。

# 不述:不循义理。述:说。一说循义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日月》作为《诗经》中的经典篇章,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抒情诗。现代学界普遍认为,这首诗塑造了一位饱受伤害的弃妇形象:卫国的这位女子遭受丈夫虐待与冷落,内心的悲苦如汹涌潮水般难以抑制,只能呼天抢地,向日月倾诉、对父母哀告,字字泣血地控诉丈夫的薄情寡义,将满腔怨愤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最为精妙之处,在于对弃妇心理的细腻刻画。诗人通过直白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将弃妇从绝望到期待、从愤怒到眷恋的复杂心绪,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其情感真挚动人,如泣如诉,仿佛能让读者亲眼目睹这位古代女子在痛苦中徘徊的身影。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日月》的创作背景,历来众说纷纭,各有其据。汉代《毛诗序》主张:“《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认为此诗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伤之作,反映她在州吁之乱时,被卫庄公冷落遗弃,生活困窘的心境。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亦持相似观点,称:“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同样认定诗作为庄姜被庄公厌弃后的哀怨之辞,诗中所责男子即为卫庄公。然而,汉代《鲁诗》却提出截然不同的见解,认为该诗与卫宣公时期的宫廷悲剧相关。卫宣公夫人宣姜企图让亲子姬寿继承君位,阴谋杀害太子伋。姬寿出于兄弟情义,舍身相救,最终二人皆不幸殒命。《鲁诗》学者认为,后人感怀这段悲惨往事,遂作此诗。此外,还有观点将《日月》视作殷遗民抒发怀旧之情的歌谣,借诗寄托对往昔的眷恋。现代学者大多倾向于将其归为弃妇诗,认为诗中以沉痛笔触,细腻描绘了女子被丈夫抛弃后,内心积压的怨愤与哀伤,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弃妇在情感背叛中的痛苦与控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怨刺诗,通过日月起兴,抒发了女子对丈夫变心的哀怨与控诉。全诗四章,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女主人公从疑惑、失望到绝望的情感变化过程。诗歌以日月永恒照耀大地起兴,反衬丈夫的反复无常,表达了古代女性在婚姻中遭遇不幸时的痛苦心声。

2. 写作手法

象征:以“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出自东方”等句,赋予日月恒定、光明的特性,象征天道常理与理想中的永恒情感(如夫妻相守的初心)。反衬:用日月的“有定所”对比丈夫的“胡能有定”(心意无常),以自然规律的不可撼动,突显人类情感的易变与残酷。日月的永恒照耀成为弃妇对“恒定爱情”的企盼,更反衬出丈夫变心的荒谬与冷酷。起兴:每章以“日居月诸”开篇,形成“重章复沓”的节奏,不仅是单纯的起兴,更通过重复咏唱强化情感基调。如第一章以日月“照临下土”引出“不我顾”,第二章以日月“下土是冒”(普照大地)对照“不相好”,第三章以日月“出自东方”恒定运行对比丈夫“德音无良”,层层递进地将“自然有常—人情无常”的矛盾推向深入。重章叠句:全诗四章,每章首句均以“日居月诸”起兴,后五句围绕“丈夫变心”展开,但关键词逐章变化,通过“顾→报→忘→述”的情感线索,从最初的期待“顾念”,到渴望“回应”,再到试图“遗忘”,最终绝望呼告父母,呈现出弃妇从希望到失望、从自我安慰到彻底崩溃的心理过程,复沓中见层递,平淡中见波澜。直抒胸臆:诗中大量使用反问句(“胡能有定?”)、祈使句(“宁不我顾!”)和感叹句,如“父兮母兮,畜我不卒”直接呼告父母,将痛苦诉诸血缘亲情,毫无保留地宣泄愤懑,符合“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特质。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诗人将读者带入特定情境,在日月光辉照耀下,一位妇人在屋旁向日月申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以日月的永恒照耀起兴,对比引出“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即自己的丈夫不像日月那样有常,不能如以往一样顾念自己。这里的日月不仅是自然现象,更象征着永恒与稳定,与丈夫的变化无常形成鲜明对比。“胡能有定?宁不我顾”,以反问句强化情感,表达出妇人对丈夫变心的不解与哀怨。第二章和第三章:这两章承接第一章,反复咏叹。“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出自东方”等句,继续以日月起兴,不断强调日月的恒定,而“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则进一步指责丈夫的行为,从不再相爱到品性不良,层层递进地揭示出丈夫的变化,加深了弃妇的哀怨之情。这种反复诉说,正如方玉润所说“一诉不已,乃再诉之,再诉不已,更三诉之”,将弃妇内心的痛苦和不满尽情宣泄出来。第四章:“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情感在此达到高潮。弃妇在无奈与沉痛之中,呼天抢地,自呼父母,哀叹自己生不逢时。前面几章感情的回旋,在此突然一纵,直抒心中的绝望。“胡能有定?报我不述”,再次强调丈夫的行为没有定准,不遵循常理,将弃妇的悲愤推向极致,让人深切感受到她的痛苦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日月》一诗并未具体描摹弃妇的外在痛苦,而是着重刻画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女主人公内心交织着被弃后的幽愤,她指责丈夫居无定所、行为无常,却又对其满怀怀念,仍盼望着丈夫能回心转意,对自己多些顾念与答理。理智上,她清醒地深知丈夫“德音无良”,德行已失;情感上,却仍期待丈夫能始终“畜我”,与自己相伴终老。正如朱熹在《诗集传》中所言:“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焉,此诗之所为厚也。”这种被弃后的清醒与期待重圆的矛盾心理,正是弃妇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日月》一诗能够强烈地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深切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埋怨父母极无理,却有至情。

清牛运震《诗志》

# 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以诉之,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之久矣,今乃有如实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有定哉!而何为其独不我顾也。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此诗之所以厚也。”“不得其夫,而叹父母养我之不终,盖忧患疾痛之极,必呼父母,人之至情也。

宋朱熹《诗集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山有扶苏》

下一篇:先秦·《诗经·邶风》《式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