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七兮":难道说我没有衣裳,我的衣裳有七件。
# 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不如子之衣":但比不上你的衣裳,
#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一说指周王。
"安且吉兮":既舒适又美观!
# 吉:美,善,好。,安:舒适。
"岂曰无衣六兮":难道说我没有衣裳,我的衣裳有六件,
# 六:即六套衣服,亦非实指;一说六命之服,指在王朝为卿者的命服。
"不如子之衣":但比不上你的衣裳,
"安且燠兮":既舒适又温暖。
# 燠:暖热。
"《无衣》":《无衣》这首诗,
"美晋武公也":是用来赞美晋武公的。
"武公始并晋国":晋武公开始兼并晋国的时候,
"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他的大夫为他向天子的使者请求册封,
"而作是诗也":因而创作了这首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具有咏物(衣)性质的诗。诗中通过“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和“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的反复咏叹,描绘了诗人对他人所制衣服的称赞,体现出衣服的舒适、美观与温暖。借对衣服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制衣者的深厚情感,或是感恩,或是思念。
2. 分段赏析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首章以反问起笔,“岂曰无衣七兮”意思是难道说我没有很多衣服吗?“七”在这里并非确切数字,而是表示衣服数量之多。然而,即便有众多衣裳,诗人却直言“不如子之衣”,“子”在这里指的是晋武公,即便自己衣服再多,也比不上武公所赐予的。后句“安且吉兮”点明原因,武公所赠之衣不仅穿着舒适、安全,更寓意吉祥。这几句看似在说衣服,实则委婉地表达了对晋武公的赞美与感激,将武公的恩德比作温暖且吉祥的衣裳,凸显出他在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二章与首章句式相似,仅将“七”换为“六”,“吉”换为“燠”。“六”同样是虚指衣服数量;“燠”意为温暖。诗人再次以反问强调,即便自己拥有不少衣服,也比不上武公所赠的,因为这些衣服不仅穿着安全,还格外温暖。通过这种近乎重复的表达,进一步强化了对晋武公的赞颂之情,也展现出百姓对武公发自内心的拥戴,以及希望得到天子认可武公地位的迫切愿望。整首诗语言质朴,却通过巧妙的对比和重章叠唱,让情感层层递进,真挚动人。
3. 作品点评
《唐风·无衣》全诗共分两章,字句基本一致,仅章节起始处各有一字变化:"七"改为"六";章节结尾处也各有一字改动:"吉"改为"燠"。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满足押韵需求。从整体看,相同句式的重复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感。
# 言我非无是七章之衣也,而必请命者,盖不如天子之命服之为安且吉也!盖当是时,周室虽衰,典刑犹在,武公既负弑君篡国之罪,则人得讨之,而无以自立于天地之间,故赂王请命,而为说如此。然其倨慢无礼,亦已甚矣。釐王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欲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则王纲于是乎不振,而人纪或几乎绝矣。(二章)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天子之卿,亦幸矣!言其久也。
宋朱熹《诗集传》
上一篇:先秦·佚名《小雅·黄鸟》
下一篇:先秦·列御寇《杨布打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