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chéng

朝代:唐作者:武元衡浏览量:2
dēng
gāo
wàng
yuǎn
shāng
qíng
liǔ
huā
kāi
yìng
chéng
quán
shèng
suí
liú
shuǐ
huáng
kōng
zhuàn
jiù
chūn
shēng

译文

登上高处眺望远方,自然心生悲伤,柳枝抽芽、鲜花绽放,映照着这座古城。往日的繁华已如流水般消逝无踪,黄莺徒然啼叫着往日的春声。

逐句剖析

"登高望远自伤情":登上高处眺望远方,自然心生悲伤,

"柳发花开映古城":柳枝抽芽、鲜花绽放,映照着这座古城。

"全盛已随流水去":往日的繁华已如流水般消逝无踪,

"黄鹂空啭旧春声":黄莺徒然啼叫着往日的春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阖闾古城》是唐代诗人武元衡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人便以简洁之笔记录自身行迹,瞬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彼时,眼前初萌的柳芽与盛开的春花,本是充满生机之景,却反倒衬托出诗人内心伤情的浓烈。阖闾,这位曾叱咤风云的一代帝王,其生平可书之事繁多。然而,诗人独辟蹊径,从阖闾往昔的鼎盛辉煌与当下的消逝殆尽着墨,以强烈的今昔对比,让人深切体悟到世事无常,盛衰难以长久维系的道理。连一代帝王的命运都如此变幻莫测,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忧虑便不言而喻。在开篇奠定情感基调后,诗人巧妙运用描绘景物、寓情于景之法,借景抒情,将自己对历史人物命运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周遭景致的细腻刻画之中,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字伯苍,谥忠愍,祖籍并州文水(今属山西),其家族后迁至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武则天曾侄孙。建中进士,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又历任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使。其工于五言诗,藻思绮丽,琢句精妙。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之为“瑰奇美丽主”。代表作品有《寒食下第》《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行路难》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作者登临阖闾古城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命运的忧虑与感慨,抒发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沉喟叹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通过自然意象与历史遗迹的视觉对比、流水与古城的动态静态反衬、鸟鸣与现实的听觉错位,层层递进地渲染出古城荒凉、盛景难追的哀婉意境。

3. 分段赏析

“登高望远自伤情”此句开篇即点明诗人当下的行为与心境。“登高望远”描绘出诗人所处的动作与场景,他登上高处,极目远眺,这一行为本身往往带有一种寻求、思索的意味。而“自伤情”则直白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一个“自”字,强调了这种伤情是诗人自身独有的、深沉的,毫无保留地奠定了全诗哀伤、惆怅的感情基调,让读者在开篇便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涌动的复杂情绪。“柳发花开映古城”该句聚焦于眼前的自然景象。“柳发花开”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柳树抽芽,花朵绽放,展现出大自然的蓬勃生命力。而“映古城”则巧妙地将这充满生机的春景与古老的阖闾城联系在一起。古城历经岁月的洗礼,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眼前鲜活的春景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更以乐景衬哀情,以眼前美好的春日景象,反衬出诗人内心因古城兴衰而引发的伤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全盛已随流水去”此句由眼前的景象引发对历史的感慨。“全盛”指的是吴王阖闾时期古城的繁荣昌盛,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有着无数的荣耀与辉煌。“已随流水去”则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全盛时期的消逝比作流水一去不复返。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形象地表达出历史的无情和不可逆转。诗人通过这一句,深刻地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无奈与惋惜,也让读者感受到时光匆匆、繁华易逝的沧桑之感。“黄鹂空啭旧春声”该句进一步渲染了全诗的哀伤氛围。“黄鹂”是春日里灵动的象征,它们欢快地啼鸣,本应给人带来愉悦和生机。然而,这里的“空啭”二字却赋予了黄鹂啼鸣以一种空灵、孤寂的意味。“旧春声”强调了这是过去的春日之声,与当下古城的衰败形成呼应。黄鹂依旧啼鸣着往昔的春声,可古城却已物是人非,繁华不再。诗人以黄鹂的啼鸣为背景,更加突出了古城的寂寥和历史的沧桑,使全诗的哀伤之情达到了高潮,也让读者沉浸在对历史变迁的深深思索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赠姚合》

下一篇:唐·李德裕《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