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ān

朝代:唐作者:罗隐浏览量:3
yàn
duō
yān
zhòng
kāi
nán
hóng
ruǐ
dāng
xīn
tán
gōng
zuì
guī
dēng
xià
jiàn
měi
rén
zhāo
chā
jìng
zhōng
kàn
dāng
tíng
shǐ
jué
chūn
fēng
guì
dài
fāng
zhī
guó
hán
wǎn
gēng
jiāng
suǒ
tài
zhēn
píng
lán
gān

译文

牡丹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很难完全绽开,开放的花朵粉红的花瓣包裹着深红的花蕊。公子晚上醉酒归来持灯观看,佳人晨起梳妆折花插头,直在镜中看。满院牡丹盛开更觉春光可贵,雨水沾湿花瓣,让人生出无限怜惜之情。经过一天的日晒,你猜它像什么呢,像那靠着栏杆神情惫懒的杨贵妃。

逐句剖析

"艳多烟重欲开难":牡丹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很难完全绽开,

"红蕊当心一抹檀":开放的花朵粉红的花瓣包裹着深红的花蕊。

"公子醉归灯下见":公子晚上醉酒归来持灯观看,

"美人朝插镜中看":佳人晨起梳妆折花插头,直在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满院牡丹盛开更觉春光可贵,

# 当庭:庭院当中。

"带雨方知国色寒":雨水沾湿花瓣,让人生出无限怜惜之情。

"日晚更将何所似":经过一天的日晒,你猜它像什么呢,

"太真无力凭阑干":像那靠着栏杆神情惫懒的杨贵妃。

# 太真:唐杨贵妃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牡丹》为唐代诗人罗隐所作的七言律诗。首联从整体上勾勒牡丹的外在形态,以“艳多烟重”“红蕊檀心”描绘其被雾气笼罩的朦胧美与色彩层次;颔联分写瓶中牡丹与鬓边牡丹,通过醉眼所见、镜中所映的失真画面,暗显其作为玩赏之物背离自然本性的状态;颈联转而展现庭院中牡丹与春风相映的自然之态,以及雨中牡丹显露的刚韧气质;尾联以杨贵妃为喻,状写牡丹暮色中娇柔慵懒之姿。全诗不局限于花叶的描摹,既着眼于牡丹在人工环境与自然场景中的不同境遇,亦着力呈现其兼具艳丽与刚骨的精神特质,二者交融使诗意在虚实之间延伸,形成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罗隐这首咏物诗,为古代咏牡丹的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既绘其外在形态,通过“艳多烟重”“红蕊檀心”等勾勒牡丹在自然环境中的直观美感;又赋其精神特质,借“当庭春风”“带雨国色”展现牡丹于自然变化中的刚韧气度,对比“灯下瓶中”“镜里鬓边”的人工雕琢之态,暗寓对自然本真的推崇。尾联以杨贵妃为喻,融历史联想于花姿描写,将牡丹的美艳置于更广阔的人文语境中,形成形神兼具、意蕴深永的咏物主题。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诗以牡丹为载体,既写其外在美,更借其不同境遇隐喻精神品格。如“带雨方知国色寒”,通过雨中牡丹经风雨而显坚韧(“寒”象征刚骨),暗寓对自然本真与刚强气质的推崇,超越单纯咏物,赋予牡丹以人格化的精神特质。用典:尾联“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化用杨贵妃典故(号“太真”),既以美人喻花,呼应李白《清平调》中“牡丹与贵妃并美”的联想,又通过历史坐标延伸牡丹的审美内涵,使花之美艳与人文典故交织,增强诗意的纵深感。

3. 分段赏析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开篇这两句描绘的是园中初放的牡丹花。它光彩夺目,却被雾气萦绕,似难以完全绽放。已开放的花朵,粉红的花瓣簇拥着深红的花蕊,十分娇美。这两句从整体上勾勒了牡丹的外在模样。诗人并非单纯刻画其外形与色彩,而是将它置于自然环境之中,展现出牡丹给人的直观感受。它色泽鲜亮、光艳动人,却被云气环绕,犹如身披轻纱的美女,更添迷人魅力。“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前句描绘的是瓶中的牡丹,后句则是写插在美女鬓间的牡丹。无论是醉眼朦胧中所见,还是镜中映照的影像,都并非牡丹的真实模样。在那些富贵公子和千金小姐眼中,牡丹能置于他们的金瓶中、装点在云鬓上,不愧是“富贵花”“花中王”,但实际上,这背离了牡丹的自然本性。“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当庭始觉春风贵”,此句写的是庭院中的牡丹。只有将牡丹种在庭院里,它的魅力才得以彰显,甚至让春风都更添惬意,使春天尽显动人风姿。古人曾说:“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蝴蝶能展现春风的美妙,而牡丹更是如此。“带雨方知国色寒”,则是描写雨中的牡丹。牡丹被称作“富贵之花”,源于它花繁朵大、色彩艳丽,并非因为被插在富贵人家的金瓶中或装点在绿鬓间。它不仅能让大自然更加美丽,而且只有在自然的变化中,才能展现出多样的姿态和优良的气质。在唐代门阀观念浓厚的背景下,“寒”常与“微”相连,然而,“寒”也能体现出严峻刚强的品性。经过风雨洗礼,牡丹的碧叶愈发苍翠,红瓣愈发鲜艳,枝茎也显露出铮铮铁骨。“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牡丹的刚强品质与非凡气度。不过,这两句的深刻内涵,只有在与“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的对比中才能领悟。“始”“方”二字,透露了诗人运用一反一正的手法进行比较的意图。而且,意思的转折自然流畅。从表面看,中间两联四句是在排比描写牡丹在瓶中、鬓上、庭院、雨中四种情境下的状态,仔细品味,其中却蕴含着正反两层含义。“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栏杆。”这里以美人杨贵妃作比(杨玉环做女道士时曾号“太真”)。这两句描绘的是经过一天日晒的牡丹,如同娇柔慵懒、弱不禁风的美女。此外,这两句诗还能引发人们对李白《清平调》三首的联想。李白的诗是在唐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时奉旨而作,后两首将牡丹与杨贵妃联系起来,有“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之句。罗隐诗的末两句,拓展了李白诗作的联想空间,让读者能从时间和历史的维度,认识到牡丹的美艳无双。

4. 作品点评

《牡丹》此诗对牡丹之美的呈现,并未局限于对其花叶的刻画。一方面,从牡丹所处的生活环境入手;另一方面,着重展现它的精神气质。这两方面相辅相成,使得诗中的牡丹仿佛不只是单纯的花卉,更像是在体现一种人的精神风貌。首联以概括性的笔触,描绘出牡丹给人的直观印象,尾联则以美人为喻,前后呼应,相得益彰。中间两联看似是排比呈现了牡丹的四种生活环境,实则蕴含着正反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只要细细品味,便能发觉其中意蕴深远,引人遐想,令人沉浸在无尽的思索之中。罗隐这首咏物诗,为古代咏牡丹的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唐人牡丹诗,每失之浮腻浅薄;然如罗邺之“看到子孙能几家”,又索然兴尽矣。独存此篇,尚近雅音。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下一篇:唐·崔护《晓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