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fēi
gōng​

朝代:先秦作者:墨子浏览量:2
jīn
yǒu
rén
rén
yuán
qiè
táo
zhòng
wén
fēi
zhī
shàng
wéi
zhèng
zhě
zhī
kuī
rén
zhì
rǎng
rén
quǎn
shǐ
tún
zhě
yòu
shèn
rén
yuán
qiè
táo
shì
kuī
rén
duō
gǒu
kuī
rén
duō
rén
shèn
zuì
hòu
zhì
rén
lán
jiù
rén
niú
zhě
rén
yòu
shèn
rǎng
rén
quǎn
shǐ
tún
kuī
rén
duō
gǒu
kuī
rén
duō
rén
shèn
zuì
hòu
zhì
shā
rén
tuō
qiú
jiàn
zhě
yòu
shèn
rén
lán
jiù
rén
niú
kuī
rén
duō
gǒu
kuī
rén
duō
rén
shèn
zuì
hòu
dāng
tiān
xià
zhī
jūn
jiē
zhī
ér
fēi
zhī
wèi
zhī
jīn
zhì
wéi
gōng
guó
zhī
fēi
cóng
ér
zhī
wèi
zhī
wèi
zhī
zhī
bié
shā
rén
wèi
zhī
yǒu
zuì
ruò
shuō
wǎng
shā
shí
rén
shí
chóng
yǒu
shí
zuì
shā
bǎi
rén
bǎi
chóng
yǒu
bǎi
zuì
dāng
tiān
xià
zhī
jūn
jiē
zhī
ér
fēi
zhī
wèi
zhī
jīn
zhì
wéi
gōng
guó
zhī
fēi
cóng
ér
zhī
wèi
zhī
qíng
zhī
shū
yán
wèi
hòu
shì
ruò
zhī
shuō
shū
wèi
hòu
shì
zāi
jīn
yǒu
rén
shǎo
jiàn
hēi
yuē
hēi
duō
jiàn
hēi
yuē
bái
rén
wéi
zhī
bái
hēi
zhī
biàn
shǎo
cháng
yuē
duō
cháng
yuē
gān
rén
wéi
zhī
gān
zhī
biàn
jīn
xiǎo
wéi
fēi
zhī
ér
fēi
zhī
wéi
fēi
gōng
guó
zhī
fēi
cóng
ér
zhī
wèi
zhī
wèi
zhī
zhī
biàn
shì
zhī
tiān
xià
zhī
jūn
biàn
zhī
luàn

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的果园菜圃,偷窃人家的桃子、李子,众人听说后就会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到后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至于偷别人狗、猪、鸡、小猪的人,他的不义程度又超过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行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若损害他人越多​​,他的不仁也就更严重,罪过也更重。至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盗取别人马和牛的人,他的不仁义又超过偷别人狗猪鸡豚的行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越多,他的不仁就越严重,罪过也越重。至于杀害无辜的人,剥下他们的衣服皮袄、夺取他们的戈和剑,这种不义又超过进入别人牛栏马厩,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越多,他的不仁就越严重,罪过也越重。面对这些情况,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它们,说这是不义的。如今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国,人们却不知道去指责,反而跟着称赞它,说这是正义的。这能说是知道正义与不义的区别吗?杀死一个人,称作不义,必定会构成一项死罪。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义,必定会构成十项死罪;杀死一百个人,就是百倍的不义,必定会构成百项死罪。面对这些情况,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它们,说这是不义的。如今最大的不义,攻打他国,却不知道那是错误的,反而称赞这种行为,称这种行为为正义。确实不明白攻打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才把称赞攻国的话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又怎么解释把这些不义的言论记载下来留给后世的行为呢?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看到少量的黑色就说是黑,看到大量的黑色却说是白,那么人们必定认为这个人不懂得黑白的区别;尝到少量的苦味就说是苦,尝到大量的苦味却说是甜,那么人们必定认为这个人不懂得甘苦的区别。现在,做了小的错事,人们就知道指责它;做了大的错事即攻打别国,人们却不知道指责它,反而跟着称赞它,说这是正义的:这能说是懂得正义与不义的区别吗?因此可以知道,天下的君子,分辨正义与不义时,思想是混乱的。

逐句剖析

"今有一人":现在有一个人,

"入人园圃":进入别人的果园菜圃,

# 园圃:园,果园。圃,菜园。

"窃其桃李":偷窃人家的桃子、李子,

"众闻则非之":众人听说后就会指责他,

# 非之:说他不对。非,责怪,反对。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上面执政的人抓到后会惩罚他。

# 得:得到,这里指抓住,捕获到。,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

"此何也":这是为什么呢?

# 此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为什么呢?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他损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

# 亏:损害。,以:因为。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至于偷别人狗、猪、鸡、小猪的人,

# 攘人犬豕鸡豚者:偷盗别人的狗猪鸡的人。攘,偷盗。豕,大猪。豚,小猪。,至:至于。

"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他的不义程度又超过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行为。

# 甚:超过。,不义:不正当。

"是何故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 故:原因,缘故。,是:这。

"以亏人愈多":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

"苟亏人愈多":若损害他人越多​​,

# 苟亏人愈多:这句据清孙诒让说补。苟,假如。

"其不仁兹甚":他的不仁也就更严重,

# 兹甚:兹甚,更严重。同“滋”,更加。

"罪益厚":罪过也更重。

# 益厚:更严重。益,更。厚,大,重。

"至入人栏厩":至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

# 栏厩:这里泛指牛马圈,养家畜的地方。栏,古时称牛马的圈。厩,马棚。栏厩。

"取人马牛者":盗取别人马和牛的人,

"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他的不仁义又超过偷别人狗猪鸡豚的行为。

"此何故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 此:这。

"以其亏人愈多":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

"苟亏人愈多":如果损害别人越多,

# 苟:假使。

"其不仁兹甚":他的不仁就越严重,

# 兹:同“滋”,更加。

"罪益厚":罪过也越重。

# 益厚:更严重。益,更。厚,重。

"至杀不辜人也":至于杀害无辜的人,

# 不辜人:清白无罪的人。辜,罪。不辜,无罪。 也,语气词,引起下文。

"扡其衣裘、":剥下他们的衣服皮袄、

# 扡:同拖,剥下来。

"取戈剑者":夺取他们的戈和剑,

# 取:取得。

"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这种不义又超过进入别人牛栏马厩,

# 栏厩:养家畜的地方。

"此何故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以其亏人愈多":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

"苟亏人愈多":如果损害别人越多,

"其不仁兹甚":他的不仁就越严重,

"罪益厚":罪过也越重。

"当此":面对这些情况,

# 当此:遇到这种情形。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它们,

# 而: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组“知(之)”“非之”之间的相承关系。,天下:古人称周朝统治的地区(包括各诸侯国)为天下。

"谓之不义":说这是不义的。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如今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国,

# 攻国:攻打别国。,为:动词。

"则弗知非":人们却不知道去指责,

# 弗:不。

"从而誉之":反而跟着称赞它,

# 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

"谓之义":说这是正义的。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这能说是知道正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杀一人":杀死一个人,

"谓之不义":称作不义,

"必有一死罪矣":必定会构成一项死罪。

"若以此说往":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类推,

# 若以此说往:如果用这个说法类推下去。往,向前行。

"杀十人":杀死十个人,

"十重不义":就是十倍的不义,

"必有十死罪矣":必定会构成十项死罪;

"杀百人":杀死一百个人,

"百重不义":就是百倍的不义,

# 重:倍。

"必有百死罪矣":必定会构成百项死罪。

"当此":面对这些情况,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它们,

"谓之不义":说这是不义的。

"今至大为不义":如今最大的不义,

# 不义:不正当。

"攻国":攻打他国,

# 攻国:攻打别国。

"则弗知非":却不知道那是错误的,

# 弗:不。

"从而誉之":反而称赞这种行为,

# 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

"谓之义":称这种行为为正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确实不明白攻打别国是不义的,

# 情:实在。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所以才把称赞攻国的话记载下来留给后世;

# 其言:指君子的错误言论。

"若知其不义也":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

"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又怎么解释把这些不义的言论记载下来留给后世的行为呢?

# 奚说:怎么解说,有什么理由。

"今有人于此":现在这里有一个人,

"少见黑曰黑":看到少量的黑色就说是黑,

"多见黑曰白":看到大量的黑色却说是白,

"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那么人们必定认为这个人不懂得黑白的区别;

"少尝苦曰苦":尝到少量的苦味就说是苦,

"多尝苦曰甘":尝到大量的苦味却说是甜,

# 甘:甜。

"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那么人们必定认为这个人不懂得甘苦的区别。

"今小为非":现在,做了小的错事,

"则知而非之":人们就知道指责它;

"大为非攻国":做了大的错事即攻打别国,

"则不知非":人们却不知道指责它,

"从而誉之":反而跟着称赞它,

"谓之义":说这是正义的: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这能说是懂得正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 辩:通“辨”,分别。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因此可以知道,天下的君子,

# 是以知:以是知,因此可以知道。

"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分辨正义与不义时,思想是混乱的。

# 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在分辨“义”与“不义”上,思想是混乱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墨子·非攻》是先秦墨子创作的一首文。核心在于反对战争。文章先从生活小事入手,说有人偷邻居桃子、李子,大家都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侵犯了他人利益;要是偷别人鸡、狗、猪,大家更觉得这人不道德,因为错误比偷水果更严重。接着,文章指出攻打别国、杀人掠地,这种行为比偷东西恶劣千万倍,可很多人却觉得这是英雄壮举,这就是典型的是非不分。​墨子写这篇文章,就是要戳破这种荒谬的认知。他批评那些美化战争、混淆正义与非正义的言论,提醒人们必须明辨是非,坚定地反对侵略战争,守护和平与正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曾任宋国大夫,初习儒术,后自开一派,使墨家成为与儒家齐名的“显学”。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观点,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反对儒家繁礼厚葬,提倡薄葬非乐;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命题。其论文不取无实用价值的刻镂雕琢,主张“先质而后文”。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诸子、论辩性的散文。文章以辨析“义”与“不义”为核心题材,借剖析人们对不同道德行为的态度,批判混淆黑白的行为,阐明要保持清醒、坚守正义真理的主题,传递墨家反对不义、捍卫正义的思想,引导读者理解古代哲学中对道德界限与正义坚守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一开头就举了个生活小事:有人偷别人家的桃李,大家都会指责他,官府也会处罚。这是因为偷东西是“亏人自利”,损害别人来给自己谋利,大家都知道这不对。“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接着递进一层,偷鸡狗猪就比偷桃李更不义了。为什么?因为损害别人更多,不仁的程度更深,罪过更重。这里墨子用“亏人愈多,罪益厚”定下判断标准:损害他人的程度决定了不义的轻重。“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再往上推,偷马牛比偷鸡狗更坏,杀人抢财物又比偷马牛更恶劣。每一层都在强调“亏人愈多,不仁兹甚”,就像滚雪球一样,损害越大,罪恶越重。“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前面举的小例子,君子都知道指责;但到了最大的不义“攻打别国”,他们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为“义”。墨子用反问句打脸:这算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这里形成强烈对比,暴露了世人逻辑的矛盾:小恶知反对,大恶却追捧。“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换了个角度说杀人的事:杀一个人是不义,判死罪;杀十人就是十倍不义,十重死罪;杀百人就是百倍不义,百重死罪。这里用数学逻辑层层递进,让“杀人越多罪越重”的道理一目了然。“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和第一段结构类似:杀人这种事,君子都知道反对;但攻打别国这种大规模杀人的事,他们却称赞为“义”。墨子重复这个对比,就是要让读者意识到:攻国本质上是大规模的杀人不义,却被颠倒黑白。“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最后抛了个疑问:如果君子真的不知道攻国不义,为什么还要把称赞攻国的话写下来传给后代?如果知道不义,又为什么要记录这些错误的言论?这其实是在质疑君子的“知”与“行”是否矛盾,暗示他们可能并非真的不懂,而是被偏见蒙蔽。“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墨子打了两个生活化的比方:看到一点黑说是黑,看到很多黑却说是白,这是不懂黑白;尝一点苦说是苦,尝很多苦却说是甜,这是不懂甘苦。用这种明显颠倒常识的例子,铺垫下文的论证。“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回到核心论点:做小坏事,大家知道反对;做大坏事(攻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为“义”。这就像把很多黑说成白、很多苦说成甜一样,完全是逻辑混乱。墨子用“黑白”“甘苦”的常识类比“义与不义”,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君子的判断有多荒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考槃》

下一篇:先秦·韩凭妻何氏《乌鹊歌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