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一人":现在有一个人,
"入人园圃":进入别人的果园菜圃,
# 园圃:园,果园。圃,菜园。
"窃其桃李":偷窃人家的桃子、李子,
"众闻则非之":众人听说后就会指责他,
# 非之:说他不对。非,责怪,反对。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上面执政的人抓到后会惩罚他。
# 得:得到,这里指抓住,捕获到。,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
"此何也":这是为什么呢?
# 此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为什么呢?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他损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
# 亏:损害。,以:因为。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至于偷别人狗、猪、鸡、小猪的人,
# 攘人犬豕鸡豚者:偷盗别人的狗猪鸡的人。攘,偷盗。豕,大猪。豚,小猪。,至:至于。
"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他的不义程度又超过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行为。
# 甚:超过。,不义:不正当。
"是何故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 故:原因,缘故。,是:这。
"以亏人愈多":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
"苟亏人愈多":若损害他人越多,
# 苟亏人愈多:这句据清孙诒让说补。苟,假如。
"其不仁兹甚":他的不仁也就更严重,
# 兹甚:兹甚,更严重。同“滋”,更加。
"罪益厚":罪过也更重。
# 益厚:更严重。益,更。厚,大,重。
"至入人栏厩":至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
# 栏厩:这里泛指牛马圈,养家畜的地方。栏,古时称牛马的圈。厩,马棚。栏厩。
"取人马牛者":盗取别人马和牛的人,
"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他的不仁义又超过偷别人狗猪鸡豚的行为。
"此何故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 此:这。
"以其亏人愈多":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
"苟亏人愈多":如果损害别人越多,
# 苟:假使。
"其不仁兹甚":他的不仁就越严重,
# 兹:同“滋”,更加。
"罪益厚":罪过也越重。
# 益厚:更严重。益,更。厚,重。
"至杀不辜人也":至于杀害无辜的人,
# 不辜人:清白无罪的人。辜,罪。不辜,无罪。 也,语气词,引起下文。
"扡其衣裘、":剥下他们的衣服皮袄、
# 扡:同拖,剥下来。
"取戈剑者":夺取他们的戈和剑,
# 取:取得。
"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这种不义又超过进入别人牛栏马厩,
# 栏厩:养家畜的地方。
"此何故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以其亏人愈多":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
"苟亏人愈多":如果损害别人越多,
"其不仁兹甚":他的不仁就越严重,
"罪益厚":罪过也越重。
"当此":面对这些情况,
# 当此:遇到这种情形。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它们,
# 而: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组“知(之)”“非之”之间的相承关系。,天下:古人称周朝统治的地区(包括各诸侯国)为天下。
"谓之不义":说这是不义的。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如今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国,
# 攻国:攻打别国。,为:动词。
"则弗知非":人们却不知道去指责,
# 弗:不。
"从而誉之":反而跟着称赞它,
# 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
"谓之义":说这是正义的。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这能说是知道正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杀一人":杀死一个人,
"谓之不义":称作不义,
"必有一死罪矣":必定会构成一项死罪。
"若以此说往":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类推,
# 若以此说往:如果用这个说法类推下去。往,向前行。
"杀十人":杀死十个人,
"十重不义":就是十倍的不义,
"必有十死罪矣":必定会构成十项死罪;
"杀百人":杀死一百个人,
"百重不义":就是百倍的不义,
# 重:倍。
"必有百死罪矣":必定会构成百项死罪。
"当此":面对这些情况,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它们,
"谓之不义":说这是不义的。
"今至大为不义":如今最大的不义,
# 不义:不正当。
"攻国":攻打他国,
# 攻国:攻打别国。
"则弗知非":却不知道那是错误的,
# 弗:不。
"从而誉之":反而称赞这种行为,
# 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
"谓之义":称这种行为为正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确实不明白攻打别国是不义的,
# 情:实在。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所以才把称赞攻国的话记载下来留给后世;
# 其言:指君子的错误言论。
"若知其不义也":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
"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又怎么解释把这些不义的言论记载下来留给后世的行为呢?
# 奚说:怎么解说,有什么理由。
"今有人于此":现在这里有一个人,
"少见黑曰黑":看到少量的黑色就说是黑,
"多见黑曰白":看到大量的黑色却说是白,
"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那么人们必定认为这个人不懂得黑白的区别;
"少尝苦曰苦":尝到少量的苦味就说是苦,
"多尝苦曰甘":尝到大量的苦味却说是甜,
# 甘:甜。
"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那么人们必定认为这个人不懂得甘苦的区别。
"今小为非":现在,做了小的错事,
"则知而非之":人们就知道指责它;
"大为非攻国":做了大的错事即攻打别国,
"则不知非":人们却不知道指责它,
"从而誉之":反而跟着称赞它,
"谓之义":说这是正义的: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这能说是懂得正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 辩:通“辨”,分别。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因此可以知道,天下的君子,
# 是以知:以是知,因此可以知道。
"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分辨正义与不义时,思想是混乱的。
# 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在分辨“义”与“不义”上,思想是混乱的。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曾任宋国大夫,初习儒术,后自开一派,使墨家成为与儒家齐名的“显学”。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观点,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反对儒家繁礼厚葬,提倡薄葬非乐;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命题。其论文不取无实用价值的刻镂雕琢,主张“先质而后文”。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诸子、论辩性的散文。文章以辨析“义”与“不义”为核心题材,借剖析人们对不同道德行为的态度,批判混淆黑白的行为,阐明要保持清醒、坚守正义真理的主题,传递墨家反对不义、捍卫正义的思想,引导读者理解古代哲学中对道德界限与正义坚守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一开头就举了个生活小事:有人偷别人家的桃李,大家都会指责他,官府也会处罚。这是因为偷东西是“亏人自利”,损害别人来给自己谋利,大家都知道这不对。“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接着递进一层,偷鸡狗猪就比偷桃李更不义了。为什么?因为损害别人更多,不仁的程度更深,罪过更重。这里墨子用“亏人愈多,罪益厚”定下判断标准:损害他人的程度决定了不义的轻重。“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再往上推,偷马牛比偷鸡狗更坏,杀人抢财物又比偷马牛更恶劣。每一层都在强调“亏人愈多,不仁兹甚”,就像滚雪球一样,损害越大,罪恶越重。“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前面举的小例子,君子都知道指责;但到了最大的不义“攻打别国”,他们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为“义”。墨子用反问句打脸:这算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这里形成强烈对比,暴露了世人逻辑的矛盾:小恶知反对,大恶却追捧。“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换了个角度说杀人的事:杀一个人是不义,判死罪;杀十人就是十倍不义,十重死罪;杀百人就是百倍不义,百重死罪。这里用数学逻辑层层递进,让“杀人越多罪越重”的道理一目了然。“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和第一段结构类似:杀人这种事,君子都知道反对;但攻打别国这种大规模杀人的事,他们却称赞为“义”。墨子重复这个对比,就是要让读者意识到:攻国本质上是大规模的杀人不义,却被颠倒黑白。“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最后抛了个疑问:如果君子真的不知道攻国不义,为什么还要把称赞攻国的话写下来传给后代?如果知道不义,又为什么要记录这些错误的言论?这其实是在质疑君子的“知”与“行”是否矛盾,暗示他们可能并非真的不懂,而是被偏见蒙蔽。“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墨子打了两个生活化的比方:看到一点黑说是黑,看到很多黑却说是白,这是不懂黑白;尝一点苦说是苦,尝很多苦却说是甜,这是不懂甘苦。用这种明显颠倒常识的例子,铺垫下文的论证。“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回到核心论点:做小坏事,大家知道反对;做大坏事(攻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为“义”。这就像把很多黑说成白、很多苦说成甜一样,完全是逻辑混乱。墨子用“黑白”“甘苦”的常识类比“义与不义”,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君子的判断有多荒谬。
上一篇:先秦·诗经《考槃》
下一篇:先秦·韩凭妻何氏《乌鹊歌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