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言":墨子先生,
# 言:疑是衍文。,子:先生。
"见染丝者而叹曰":见到染丝的人时感叹道:“
"染于苍则苍":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
# 苍:青色。
"染于黄则黄":在黄色中染就是黄色。
"所入者变":所投入丝的颜色改变了,
# 所入者变:指所投入丝的颜色改变了。
"其色亦变":丝的颜色也随着改变。
# 其色亦变:丝的颜色也随着改变。其,指丝。
"五入必":染完了五次,
# 五入必:染完了五次。必,通“毕”,终,完毕。
"而已则为五色矣":然后就改变了五次颜色。
# 而已则为五色矣:此句是说,然后就改变了五次颜色了。则,疑是衍文。而已,完了,了结,然后。
"故染不可不慎也":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
# 慎:慎重,谨慎。
"非独染丝然也":不仅仅是染丝有这种情况,
# 然:这样。
"国亦有染":治国也有如染丝一样。
"舜染于许由、伯阳":舜被许由、伯阳所染,
"禹染于皋陶、伯益":禹被皋陶、伯益所染,
"汤染于伊尹、仲虺":汤被伊尹、仲虺所染,
"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
"此四王者":这四位君王,
"所染当":因为所染得当,
"故王天下":所以能称王于天下,
"立为天子":立为天子,
"功名蔽天地":功盖四方,名扬天下。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凡是提起天下著名的仁义之人,
"必称此四王者":必定要称这四王。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曾任宋国大夫,初习儒术,后自开一派,使墨家成为与儒家齐名的“显学”。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观点,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反对儒家繁礼厚葬,提倡薄葬非乐;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命题。其论文不取无实用价值的刻镂雕琢,主张“先质而后文”。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短文,也是一篇说理文。文章从染丝变色的小事说起,用丝的颜色变化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再举古代圣王因亲近贤臣而成就功业的例子,说明交友和用人需要谨慎的道理。全文通过日常现象和历史典故,平实地讲明环境塑造人的重要性。
2. 分段赏析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用染丝作比喻,说丝放进什么颜色的染料就会变成什么颜色,简单直白地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不可抗拒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进一步强调染缸里的颜色一换,丝的颜色也跟着变,暗示人接触什么样的人或环境,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染五次就会呈现五种颜色,说明反复接触不同的环境,人的思想和行为也会随之复杂化,提醒人们要警惕外界影响的累积效应。“故染不可不慎也”:这是全文的核心观点,墨子直接点明——选择环境必须谨慎,因为它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容忽视。“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由染丝推及治国,说明不仅个人受环境影响,国家同样如此,君主的辅佐之臣就像“染料”,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舜染于许由、伯阳……武王染于太公、周公”:列举四位圣王,说明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身边有贤臣辅佐,就像丝染对了颜色一样,治国也需要“染”对人。“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总结前文,强调圣王成功的关键在于“所染得当”,再次呼应环境(用人)的重要性。“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最后以世人的评价作结,说明正确的“染”不仅成就个人,还能赢得天下认可,使功业流传后世。
上一篇:先秦·诗经《猗嗟》
下一篇:先秦·佚名《慎子引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