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古者圣王之为政":所以古代圣王为政,
"列德而尚贤":给有德的人安排职位并尊重现贤能的人,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即使身处农业与手工业、市集的人,
# 肆:店铺。
"有能则举之":如果有才能就选用他,
"高予之爵":给他高高的官爵,
"重予之禄":给他厚重的俸禄,
"任之以事":使他们担负一定的工作,
"断予之令":果断地给予他们行使政令的权利,
"曰":墨子说:“
"爵位不高则民弗敬":爵位不高,百姓就不尊敬他,
# 弗:不。
"蓄禄不厚则民不信":积蓄和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不信任他,
# 蓄禄:俸禄。
"政令不断则民不畏":行使政令不果断,百姓就不畏惧他。”
"举三者授之贤者":提出这三件爵位、蓄禄、政令来授予贤者,
"非为贤赐也":并不是对贤者的恩赐,
"欲其事之成":而是想要事业成功。
"故当是时":所以在这时,
"以德就列":以德行来安排职位,
"以官服事":按官职从事于职事,
"以劳殿赏":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
# 殿:通“奠”,定。
"量功而分禄":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
"故官无常贵":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
"而民无终贱":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
"有能则举之":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
"无能则下之":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
"举公义":提拔正直无私、行为合“义”的人,
"辟私怨":避免为私利而相互仇恨的人,
"此若言之谓也":这就是说的这样的言论。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所以古代尧选拔舜在服泽的北边,
# 阳:山之南、水之北都称为“阳”。,服泽:地名。
"授之政":把政权交给他,
"天下平":天下安定;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禹选用益在阴方之中,
# 阴方:地名。
"授之政":把政权交给他,
"九州成":九州平定;
"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汤选用伊尹在厨房之中,
"授之政":把政权交给他,
"其谋得":谋略成功;
"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文王推举闳夭、泰颠于从事渔猎之中,
# 罝:捕鸟兽的网。
"授之政":把政权交给他们,
"西土服":商朝末年西方的各个部落臣服。
"故当是时":所以在这个时候,
"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即使是禄厚位尊的大臣,
"莫不敬惧而施":没有谁不敬惧并且戒惕的,
# 施:通“惕”,小心谨慎。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即使是从事农业、手工业、市集的人,
"莫不竞劝而尚意":没有不争着勉力去崇尚道德的。
# 意:疑为“德”字的讹误。
"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所以士这种人能用为得力助手。
# 承嗣:副官,助手。
"故得士则谋不困":所以得到士,谋略就不会受挫,
"体不劳":身体不必劳苦,
"名立而功业彰":名声确立且功业成就,
"而恶不生":美好的事物得以显扬,丑恶的事物不会发生,
"则由得士也":就是由于得到了士的缘故。”
"是故子墨子言曰":因此墨子说:“
"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如愿以偿的时候,贤士不可不选用,
"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治国不顺利时,贤士不可不选用。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往上想师法前人,奉行尧舜禹汤之道,
"将不可以不尚贤":就不可以不崇尚贤能。
"夫尚贤者":尚贤的人,
# 尚:通“上”,往上,这里作状语。
"政之本也":是政治的根本啊。”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曾任宋国大夫,初习儒术,后自开一派,使墨家成为与儒家齐名的“显学”。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观点,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反对儒家繁礼厚葬,提倡薄葬非乐;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命题。其论文不取无实用价值的刻镂雕琢,主张“先质而后文”。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1. 分段赏析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开篇点明主题,强调“列德”与“尚贤”是圣王为政的核心原则。“列德”指依据德行高低安排职位,“尚贤”则突出对贤才的推崇,两者结合体现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突破贵族世袭制度,主张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体现墨子“平民主义”倾向,强调能力而非血缘或身份。“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提出具体的激励机制:高爵位(象征地位)、厚俸禄(物质保障)、实权(政务处理与命令权)。说明墨子认为贤者需获得全面的支持才能发挥作用。“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从民众心理角度论证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强调权力与资源的赋予是建立权威的前提,否则贤者难以推行政策。“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阐明激励措施的本质——功利主义导向,即所有政策设计以实际成效为目标,而非单纯表彰贤者。“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进一步细化用人机制:“以德就列”强调德行是基础,“以劳殿赏”和“量功分禄”则突出绩效导向,形成公平、透明的奖惩体系。“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提出动态用人机制,打破世袭贵族垄断,建立能上能下的流动制度,体现墨子对平等与效率的兼顾。“举公义,辟私怨”强调政治伦理,要求官员超越个人恩怨,以公共利益为行动准则,这是墨家“兼爱”思想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此若言之谓也”总结上文,呼应前文论点,强调上述原则正是圣王为政的关键。“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通过历史案例(尧舜禅让、禹用益、汤用伊尹、文王用闳夭泰颠)论证尚贤的实际效果,增强论点的说服力。这些例子均从底层选拔人才,证明“出身不重要,能力是关键”。“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描述尚贤制度下的社会风貌:贵族因权责而谨慎,平民因机会而积极,形成全社会崇尚贤能、追求上进的氛围。“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明确贤士的政治角色,作为君主的辅助者,承担治国重任,强调贤士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业彰,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从君主角度阐述用贤的好处:贤士分担政务,君主得以高效治理,避免劳心劳力,同时成就功业、维护社会稳定。“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总结性宣言,强调无论贤士是否合君主心意,只要具备才能就必须任用,将“尚贤”提升到政治根本的高度,呼应开篇,点明全文主旨。
上一篇:先秦·佚名《投壶辞》
下一篇:先秦·先秦无名《晋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