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è
ér
shàng
xián

朝代:先秦作者:墨子浏览量:2
zhě
shèng
wáng
zhī
wéi
zhèng
liè
ér
shàng
xián
suī
zài
nóng
gōng
zhī
rén
yǒu
néng
zhī
gāo
zhī
jué
zhòng
zhī
rèn
zhī
shì
duàn
zhī
lìng
yuē
:“
:“
jué
wèi
gāo
mín
jìng
hòu
mín
xìn
zhèng
lìng
duàn
mín
wèi
。”
。”
sān
zhě
shòu
zhī
xián
zhě
fēi
wèi
xián
shì
zhī
chéng
dāng
shì
shí
jiù
liè
guān
shì
láo
diàn
殿
shǎng
liàng
gōng
ér
fēn
guān
cháng
guì
ér
mín
zhōng
jiàn
yǒu
néng
zhī
néng
xià
zhī
gōng
yuàn
ruò
yán
zhī
wèi
zhě
yáo
shùn
zhī
yáng
shòu
zhī
zhèng
tiān
xià
píng
yīn
fāng
zhī
zhōng
shòu
zhī
zhèng
jiǔ
zhōu
chéng
tāng
yǐn
páo
chú
zhī
zhōng
shòu
zhī
zhèng
móu
wén
wáng
hóng
yāo
tài
diān
wǎng
zhī
zhōng
shòu
zhī
zhèng
西
dāng
shì
shí
suī
zài
hòu
zūn
wèi
zhī
chén
jìng
ér
shī
suī
zài
nóng
gōng
zhī
rén
jìng
quàn
ér
shàng
shì
zhě
suǒ
wéi
xiàng
chéng
shì
móu
kùn
láo
míng
ér
gōng
zhāng
ér
è
shēng
yóu
de
shì
。”
。”
shì
yán
yuē
:“
:“
xián
shì
xián
shì
shàng
shù
yáo
shùn
tāng
zhī
dào
jiāng
shàng
xián
shàng
xián
zhě
zhèng
zhī
běn
。”
。”

译文

所以古代圣王为政,给有德的人安排职位并尊重现贤能的人,即使身处农业与手工业、市集的人,如果有才能就选用他,给他高高的官爵,给他厚重的俸禄,使他们担负一定的工作,果断地给予他们行使政令的权利,墨子说:“爵位不高,百姓就不尊敬他,积蓄和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不信任他,行使政令不果断,百姓就不畏惧他。”提出这三件爵位、蓄禄、政令来授予贤者,并不是对贤者的恩赐,而是想要事业成功。所以在这时,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于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提拔正直无私、行为合“义”的人,避免为私利而相互仇恨的人,这就是说的这样的言论。所以古代尧选拔舜在服泽的北边,把政权交给他,天下安定;禹选用益在阴方之中,把政权交给他,九州平定;汤选用伊尹在厨房之中,把政权交给他,谋略成功;文王推举闳夭、泰颠于从事渔猎之中,把政权交给他们,商朝末年西方的各个部落臣服。所以在这个时候,即使是禄厚位尊的大臣,没有谁不敬惧并且戒惕的,即使是从事农业、手工业、市集的人,没有不争着勉力去崇尚道德的。所以士这种人能用为得力助手。所以得到士,谋略就不会受挫,身体不必劳苦,名声确立且功业成就,美好的事物得以显扬,丑恶的事物不会发生,就是由于得到了士的缘故。”因此墨子说:“如愿以偿的时候,贤士不可不选用,治国不顺利时,贤士不可不选用。往上想师法前人,奉行尧舜禹汤之道,就不可以不崇尚贤能。尚贤的人,是政治的根本啊。”

逐句剖析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所以古代圣王为政,

"列德而尚贤":给有德的人安排职位并尊重现贤能的人,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即使身处农业与手工业、市集的人,

# 肆:店铺。

"有能则举之":如果有才能就选用他,

"高予之爵":给他高高的官爵,

"重予之禄":给他厚重的俸禄,

"任之以事":使他们担负一定的工作,

"断予之令":果断地给予他们行使政令的权利,

"曰":墨子说:“

"爵位不高则民弗敬":爵位不高,百姓就不尊敬他,

# 弗:不。

"蓄禄不厚则民不信":积蓄和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不信任他,

# 蓄禄:俸禄。

"政令不断则民不畏":行使政令不果断,百姓就不畏惧他。”

"举三者授之贤者":提出这三件爵位、蓄禄、政令来授予贤者,

"非为贤赐也":并不是对贤者的恩赐,

"欲其事之成":而是想要事业成功。

"故当是时":所以在这时,

"以德就列":以德行来安排职位,

"以官服事":按官职从事于职事,

"以劳殿赏":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

# 殿:通“奠”,定。

"量功而分禄":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

"故官无常贵":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

"而民无终贱":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

"有能则举之":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

"无能则下之":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

"举公义":提拔正直无私、行为合“义”的人,

"辟私怨":避免为私利而相互仇恨的人,

"此若言之谓也":这就是说的这样的言论。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所以古代尧选拔舜在服泽的北边,

# 阳:山之南、水之北都称为“阳”。,服泽:地名。

"授之政":把政权交给他,

"天下平":天下安定;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禹选用益在阴方之中,

# 阴方:地名。

"授之政":把政权交给他,

"九州成":九州平定;

"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汤选用伊尹在厨房之中,

"授之政":把政权交给他,

"其谋得":谋略成功;

"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文王推举闳夭、泰颠于从事渔猎之中,

# 罝:捕鸟兽的网。

"授之政":把政权交给他们,

"西土服":商朝末年西方的各个部落臣服。

"故当是时":所以在这个时候,

"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即使是禄厚位尊的大臣,

"莫不敬惧而施":没有谁不敬惧并且戒惕的,

# 施:通“惕”,小心谨慎。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即使是从事农业、手工业、市集的人,

"莫不竞劝而尚意":没有不争着勉力去崇尚道德的。

# 意:疑为“德”字的讹误。

"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所以士这种人能用为得力助手。

# 承嗣:副官,助手。

"故得士则谋不困":所以得到士,谋略就不会受挫,

"体不劳":身体不必劳苦,

"名立而功业彰":名声确立且功业成就,

"而恶不生":美好的事物得以显扬,丑恶的事物不会发生,

"则由得士也":就是由于得到了士的缘故。”

"是故子墨子言曰":因此墨子说:“

"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如愿以偿的时候,贤士不可不选用,

"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治国不顺利时,贤士不可不选用。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往上想师法前人,奉行尧舜禹汤之道,

"将不可以不尚贤":就不可以不崇尚贤能。

"夫尚贤者":尚贤的人,

# 尚:通“上”,往上,这里作状语。

"政之本也":是政治的根本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列德而尚贤》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一篇散文,本文深入探讨了墨子的尚贤思想,强调古代圣王在选拔人才时以德行为先,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并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力和责任,以确保他们能够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效力。文中提出了“爵位、俸禄、政令”三大要素,有力地论证了圣王做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墨子进一步指出,通过德才兼备的选拔方式,可以实现真正的平等原则,并列举了历史上的实例来强调尚贤对于国家治理的关键作用。最后,他总结道,尚贤是政治的根本,贤士对于国家的安定与繁荣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全文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充分展示了墨子尚贤思想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曾任宋国大夫,初习儒术,后自开一派,使墨家成为与儒家齐名的“显学”。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观点,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反对儒家繁礼厚葬,提倡薄葬非乐;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命题。其论文不取无实用价值的刻镂雕琢,主张“先质而后文”。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开篇点明主题,强调“列德”与“尚贤”是圣王为政的核心原则。“列德”指依据德行高低安排职位,“尚贤”则突出对贤才的推崇,两者结合体现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突破贵族世袭制度,主张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体现墨子“平民主义”倾向,强调能力而非血缘或身份。“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提出具体的激励机制:高爵位(象征地位)、厚俸禄(物质保障)、实权(政务处理与命令权)。说明墨子认为贤者需获得全面的支持才能发挥作用。“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从民众心理角度论证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强调权力与资源的赋予是建立权威的前提,否则贤者难以推行政策。“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阐明激励措施的本质——功利主义导向,即所有政策设计以实际成效为目标,而非单纯表彰贤者。“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进一步细化用人机制:“以德就列”强调德行是基础,“以劳殿赏”和“量功分禄”则突出绩效导向,形成公平、透明的奖惩体系。“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提出动态用人机制,打破世袭贵族垄断,建立能上能下的流动制度,体现墨子对平等与效率的兼顾。“举公义,辟私怨”强调政治伦理,要求官员超越个人恩怨,以公共利益为行动准则,这是墨家“兼爱”思想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此若言之谓也”总结上文,呼应前文论点,强调上述原则正是圣王为政的关键。“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通过历史案例(尧舜禅让、禹用益、汤用伊尹、文王用闳夭泰颠)论证尚贤的实际效果,增强论点的说服力。这些例子均从底层选拔人才,证明“出身不重要,能力是关键”。“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描述尚贤制度下的社会风貌:贵族因权责而谨慎,平民因机会而积极,形成全社会崇尚贤能、追求上进的氛围。“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明确贤士的政治角色,作为君主的辅助者,承担治国重任,强调贤士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业彰,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从君主角度阐述用贤的好处:贤士分担政务,君主得以高效治理,避免劳心劳力,同时成就功业、维护社会稳定。“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总结性宣言,强调无论贤士是否合君主心意,只要具备才能就必须任用,将“尚贤”提升到政治根本的高度,呼应开篇,点明全文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投壶辞》

下一篇:先秦·先秦无名《晋童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