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
ài

朝代:先秦作者:墨子浏览量:2
shèng
rén
zhì
tiān
xià
wéi
shì
zhě
zhī
luàn
zhī
suǒ
yān
néng
zhì
zhī
zhī
luàn
zhī
suǒ
néng
zhì
zhī
zhī
gōng
rén
zhī
zhě
rán
zhī
zhī
suǒ
yān
néng
gōng
zhī
zhī
zhī
suǒ
néng
gōng
zhì
luàn
zhě
rán
zhī
luàn
zhī
suǒ
yān
néng
zhì
zhī
zhī
luàn
zhī
suǒ
néng
zhì
shèng
rén
zhì
tiān
xià
wéi
shì
zhě
chá
luàn
zhī
suǒ
dāng
chá
luàn
xiāng
ài
chén
zhī
xiào
jūn
suǒ
wèi
luàn
ài
ài
kuī
ér
ài
ài
xiōng
kuī
xiōng
ér
chén
ài
ài
jūn
kuī
jūn
ér
suǒ
wèi
luàn
suī
zhī
xiōng
zhī
jūn
zhī
chén
tiān
xià
zhī
suǒ
wèi
luàn
ài
ài
kuī
zi
ér
xiōng
ài
ài
kuī
ér
jūn
ài
ài
chén
kuī
chén
ér
shì
jiē
xiāng
ài
suī
zhì
tiān
xià
zhī
wéi
dào
zéi
zhě
rán
dào
ài
shì
ài
shì
qiè
shì
shì
zéi
ài
shēn
ài
rén
zéi
rén
shēn
jiē
xiāng
ài
suī
zhì
zhī
xiāng
luàn
jiā
zhū
hóu
zhī
xiāng
gōng
guó
zhě
rán
ài
jiā
ài
jiā
luàn
jiā
jiā
zhū
hóu
ài
guó
ài
guó
gōng
guó
guó
tiān
xià
zhī
luàn
ér
chá
jiē
xiāng
ài
ruò
shǐ
使
tiān
xià
jiān
xiāng
ài
ài
rén
ruò
ài
shēn
yóu
yǒu
xiào
zhě
shì
xiōng
jūn
ruò
shēn
shī
xiào
yóu
yǒu
zhě
shì
chén
ruò
shēn
shī
xiào
yóu
yǒu
dào
zéi
shì
rén
zhī
shì
ruò
shì
shuí
qiè
shì
rén
shēn
ruò
shēn
shuí
zéi
dào
zéi
yǒu
yóu
yǒu
zhī
xiāng
luàn
jiā
zhū
hóu
zhī
xiāng
gōng
guó
zhě
shì
rén
jiā
ruò
jiā
shuí
luàn
shì
rén
guó
ruò
guó
shuí
gōng
zhī
xiāng
luàn
jiā
zhū
hóu
zhī
xiāng
gōng
guó
zhě
yǒu
ruò
shǐ
使
tiān
xià
jiān
xiāng
ài
guó
guó
xiāng
gōng
jiā
jiā
xiāng
luàn
dào
zéi
yǒu
jūn
chén
jiē
néng
xiào
ruò
tiān
xià
zhì
shèng
rén
zhì
tiān
xià
wéi
shì
zhě
jìn
ér
quàn
ài
tiān
xià
jiān
xiāng
ài
zhì
jiāo
xiāng
luàn
yuē
quàn
ài
rén
zhě

译文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大夫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是天下做盗贼的,也是这样。偷窃的人只爱自己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盗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贼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所以抢夺别人的财物以利自身。这是什么原故呢?都是起于不相爱的缘故啊。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打其国,也是这样的。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损害别人的封地以利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而不爱别的封国,所以攻打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细察它们的起因?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看待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又没有了。还有大夫间相互侵害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就像看待自己的封地一样,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所以圣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能治理好国家,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的“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逐句剖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 以治天下为事: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

"必知乱之所自起":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

# 所自起:从哪里产生。

"焉能治之":才能对它进行治理;

# 焉:于是。

"不知乱之所自起":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

"则不能治":就不能进行治理。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这就好像大夫给人治病一样,

# 然:那样。,攻:治疗。,医:医师。

"必知疾之所自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

"焉能攻之":才能进行医治;

"不知疾之所自起":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

"则弗能攻":就不能医治。

"治乱者何独不然":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

"必知乱之所自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焉能治之":才能进行治理;

"不知乱之所自起":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则弗能治":就不能治理。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

"当察乱何自起":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 当:同“尝”,尝试。

"起不相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

# 起不相爱:起源于互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

"所谓乱也":就是所说的混乱。

"子自爱":儿子爱自己,

"不爱父":而不爱父亲,

"故亏父而自利":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

# 自利:谋求自己的利益。,亏:使受损失。,故:所以、于是。

"弟自爱":弟弟爱自己,

"不爱兄":而不爱兄长,

"故亏兄而自利":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

"臣自爱":臣下爱自己,

"不爱君":而不爱君上,

"故亏君而自利":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

"此所谓乱也":这就是所谓混乱。

"虽父之不慈子":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

# 慈:慈爱。,虽:即使。

"兄之不慈弟":兄长不慈爱弟弟,

"君之不慈臣":君上不慈爱臣下,

"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

"父自爱也":父亲爱自己,

"不爱子":而不爱儿子,

"故亏子而自利":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

"兄自爱也":兄长爱自己,

"不爱弟":而不爱弟弟,

"故亏弟而自利":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

"君自爱也":君上爱自己,

"不爱臣":而不爱臣下,

"故亏臣而自利":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

"是何也":这是什么缘故呢?

# 是何也:这是什么缘故。

"皆起不相爱":都是起于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即使是天下做盗贼的,

#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亦然":也是这样。

# 亦然:也一样。

"盗爱其室":偷窃的人只爱自己家,

# 其室:自己家。室,家。,盗:窃贼。

"不爱异室":不爱别人的家,

# 异室:别人家。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所以偷盗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

"贼爱其身":贼只爱自身,

# 其身:自身。,贼:强盗。

"不爱人":而不爱他人,

# 不爱人:不爱别人之身。

"故贼人以利其身":所以抢夺别人的财物以利自身。

# 贼人:伤害他人。贼,作动词。

"此何也":这是什么原故呢?

"皆起不相爱":都是起于不相爱的缘故啊。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扰封地,

# 相乱家:互相侵扰别人的家。家,卿大夫的封地。

"诸侯之相攻国者":诸侯互相攻打其国,

"亦然":也是这样的。

"大夫各爱其家":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

# 其家:自己的家。

"不爱异家":不爱别人的封地,

# 异家:别人的家。

"故乱异家以利其家":所以损害别人的封地以利自己的封地;

"诸侯各爱其国":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

"不爱异国":而不爱别的封国,

"故攻异国以利其国":所以攻打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

"天下之乱物":天下的纷乱之事,

# 乱物:纷乱之事。

"具此而已矣":全都在这里了。

# 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备、齐全。

"察此何自起":细察它们的起因?

"皆起不相爱":都起于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

# 兼相爱:互相关爱。,若:如果。

"爱人若爱其身":爱别人就像爱自己,

# 若爱其身:如同爱护自己身体一样。

"犹有不孝者乎":还能有不孝的吗?

# 犹:还、仍然。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

# 视:看待。

"恶施不孝":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

# 恶施:怎么实行。恶,相当于“何”“怎么”。

"犹有不慈者乎":还会有不慈爱的吗?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看待自己一样,

"恶施不慈":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

"故不孝不慈亡":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

# 亡:同“无”。

"犹有盗贼乎":还会有盗贼吗?

"视人之室若其室":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

"谁窃":谁会盗窃?

"视人身若其身":看待别人就像看待自己一样,

"谁贼":谁会害人?

"故盗贼有亡":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 有:同“又”。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还有大夫间相互侵害封地、

"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

"视人家若其家":看待别人的封地就像看待自己的封地一样,

"谁乱":谁会侵犯?

"视人国若其国":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

"谁攻":谁会攻伐?

"故大夫之相乱家、":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

"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都没有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

"国与国不相攻":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

"家与家不相乱":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

"盗贼无有":盗贼没有了,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

"若此则天下治":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所以圣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 劝:鼓励。,禁恶:禁止互相憎恶。,恶得:怎得、怎么能。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能治理好国家,

"交相恶则乱":相互憎恶则会混乱。

# 交相恶:互相憎恨。交:互相。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所以墨子说的“不能不鼓励爱别人”,

#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此也":道理就在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兼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的一篇论述文,出自《墨子》,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的是上篇。这篇文章首先指出,圣人以治理天下为己任,必须洞悉社会动乱的根源,方能对症下药、实现有效治理;接着深入剖析了社会动乱的根源——“不相爱”;随后提出“兼相爱”的解决之道;最后强调,必须不遗余力地倡导“兼爱”,禁止恶行、鼓励爱心。文章深刻阐述了“兼相爱”思想在治理国家、化解社会动乱中的重要作用,其理念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理智慧与实践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曾任宋国大夫,初习儒术,后自开一派,使墨家成为与儒家齐名的“显学”。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观点,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反对儒家繁礼厚葬,提倡薄葬非乐;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命题。其论文不取无实用价值的刻镂雕琢,主张“先质而后文”。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论述文,文章围绕治理天下的问题展开论述,先指出圣人治天下需知动乱根源,接着剖析动乱源于“不相爱”,进而提出“兼相爱”的解决之道,最后强调应倡导“兼爱”以实现天下大治,深刻阐述了“兼相爱”思想在治国安邦、化解社会动乱中的重要意义。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手法。这句话从正反两面鲜明地强调,但凡把治理天下作为己任的人(“圣人”),必须​​知晓混乱产生的根源。这一起始句将核心论点和盘托出,直接点明主旨。反问:在阐述“兼相爱”的效果时,文中以“恶施不孝?”“谁窃?”“谁乱?”“谁攻?”等反问句式,对“兼相爱”状态下可能出现的不孝、盗窃、攻伐等乱象进行否定。这种无疑而问的方式,强化了语气,突出了“兼爱”能消除社会乱象的必然性,让“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比喻:文章第一段以“医之攻人之疾”作喻,将圣人治理天下需知晓动乱根源,比作医生治疗疾病需先明确病因,用人们熟知的治病过程,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知乱之所自起“是治理天下的前提,使抽象的治国道理变得具体可感,易于理解。设问:文中先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的观点,继而自问“乱何自起?”,随后作答“起不相爱”。通过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再给出明确答案的方式,既强调了探究动乱根源的重要性,又自然引出“乱起于不相爱”的核心论点,使论述逻辑更清晰,增强了观点的引导性。对比:文章将“不相爱”与“兼相爱”两种状态及其结果进行鲜明对照。前者导致“臣子不孝君父、父兄不慈子弟、盗贼横行、诸侯攻伐”等天下大乱的局面;后者则能实现“君臣父子孝慈、盗贼无有、国与国不相攻”的治世景象。通过这种正反对比,突出了“兼相爱”对于安定天下的决定性作用,使“兼爱”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更加明晰。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文章开篇直击核心,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确立论述主体与目标,随即提出核心观点:治理天下的前提是“知乱之所自起”。为使抽象道理更易理解,墨子以医生治病作比——“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用日常生活中“知病因才能治病”的常识,类比“知乱源才能治世”的治国逻辑,既通俗又具说服力。此段虽未点明“乱源”具体所指,却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必知…焉能…;不知…则弗能…”),强调了“明乱源”对于“治天下”的基础性意义,为后文展开做了铺垫。第二段,承接上文“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的设问,墨子逐层剖析社会乱象的根源。他从家庭伦理切入,列举“子亏父、弟亏兄、臣亏君”的“不孝”,与“父亏子、兄亏弟、君亏臣”的“不慈”,指出这类乱象的本质是“自爱而不爱人”;进而扩展到社会层面,盗贼“窃异室以利其室”“贼人以利其身”,根源仍是“爱其室而不爱异室”“爱其身而不爱人”;最终延伸至国家层面,大夫“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攻异国以利其国”,亦因“爱其家而不爱异家”“爱其国而不爱异国”。墨子通过家庭、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实例,反复论证“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并归结出共同根源:“皆起不相爱”。这种由小及大、由具体到抽象的分析,逻辑严密,让“乱起于不相爱”的结论显得确凿无疑。第三段,在明确“乱源”后,墨子顺势提出解决方案——“兼相爱”。他以“爱人若爱其身”为核心,反向推演“兼爱”的效果:若视父兄君如自身,便不会有“不孝”;视子弟臣如自身,便不会有“不慈”;视人室如己室、视人身如己身,便不会有盗贼;视人家如己家、视人国如己国,便不会有大夫乱家、诸侯攻国。这段论述与第二段的“乱象”形成呼应,通过“犹有…乎?”“谁…?”的反问,强化了“兼爱”能消除乱象的必然性,最终勾勒出“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治世图景,使“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清晰可感。最后一段,文末回归“圣人治天下”的初心,提出“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实践要求,强调推行“兼爱”的紧迫性。墨子以“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对比作结,用简洁有力的判断句,再次凸显“兼爱”对于社会秩序的决定性作用,最终落脚于“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既呼应开篇的“治天下”主题,又强化了“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列子》《伯乐荐九方皋》

下一篇:先秦·佚名《出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