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ǐ
ān
qiū

朝代:唐作者:宋之问浏览量:1
guì
lín
fēng
jǐng
qiū
luò
yáng
chūn
wǎn
jiāng
tiān
hǎo
fēn
míng
chóu
shā
rén
juǎn
yún
shān
𧥄
𧥄
suì
shí
shuǐ
lín
lín
shì
shì
huáng
lǎo
miào
nián
yǐn
lún
guī
cāng
hǎi
guì
shēn

译文

桂林的风景与别处不同,秋天的景致却好似洛阳的春天。傍晚的雨后初晴,江面天空明朗,美景却让人愁绪倍增。山角处,云朵翻卷,江水中,碎石粼粼。我平生只爱老庄的哲学,年少时便孤高自隐,不求闻达。归去吧,回到家乡,卧在沧海边,什么东西能比我的身体更贵重呢。

逐句剖析

"桂林风景异":桂林的风景与别处不同,

"秋似洛阳春":秋天的景致却好似洛阳的春天。

"晚霁江天好":傍晚的雨后初晴,江面天空明朗,

"分明愁杀人":美景却让人愁绪倍增。

# 愁杀: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卷云山𧥄𧥄":山角处,云朵翻卷,

# 𧥄𧥄:一作角戢。

"碎石水磷磷":江水中,碎石粼粼。

# 磷磷:清澈明净貌。

"世业事黄老":我平生只爱老庄的哲学,

"妙年孤隐沦":年少时便孤高自隐,不求闻达。

# 孤隐:独自隐居。

"归欤卧沧海":归去吧,回到家乡,卧在沧海边,

# 归欤:返回本处。

"何物贵吾身":什么东西能比我的身体更贵重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始安秋日》是宋之问被贬桂林时创作的五言排律。诗人以“秋似洛阳春”突显桂林秋日的奇异风光,“晚霁”“卷云”“碎石”等描写,将秀丽景色与愁绪相融。因仕途失意,诗人回顾家世,流露出对黄老之学的追慕,以及渴望归隐、超脱尘世的心境,尽显诗人在人生低谷时的独特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登基,因宋之问曾攀附张易之、武三思,将其贬往钦州(今广西钦州市),此乃他二度被贬岭南。《始安秋日》正是其赴钦州途中,行经桂林所作。《旧唐书》载其“再遭窜谪,跋涉江岭,所作诗篇传扬四方”,《始安秋日》便是彼时流布甚广的五言排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秋日山水词。本诗描绘了作者对黄老之学的追慕,以及其渴望归隐、超脱尘世的心境,体现了诗人在人生低谷时的独特感悟。

2. 写作手法

反问:“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强烈表达急欲归隐之情。感叹与反诘交织,饱含辛酸无奈,眼前桂林美景不仅无法慰藉,反而更添烦恼。其最终悲惨赐死的结局,也印证了此次流放时他预感的不祥。拟人:“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傍晚雨过天晴,斜阳映照江面,江天虽美却非故乡,这反而加剧了离人愁绪。“分明”赋予江天情感,使江天拟人化,好似江天故意撩拨诗人愁思。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精准捕捉岭南物候特色,开篇直抒对桂林的独特感触。通过“秋似洛阳春”具体诠释“风景异”,虽未细描洛阳春景,但凭借人们熟知的杨柳拂堤、繁花争艳、莺啼燕语的春日意象,以“洛阳春”三字巧妙凸显桂林秋色之佳。此句表达凝练,既概括出桂林秋景的独特韵味,又以简洁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想象空间。中间两联“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更显新奇精妙。傍晚雨过天晴,斜阳映照江面,江天虽美却非故乡,这反而加剧了离人愁绪。“分明”赋予江天情感,好似江天故意撩拨诗人愁思。“卷云山𧥄𧥄,碎石水磷磷”,描绘晚风卷云,山峰若隐若现,如同兽角钻动;江水清澈,石子可见,水流穿梭,声韵悦耳。如此生动写实的笔触,摒弃了华丽雕琢,尽显清新自然之态。后两联转而抒发志向感慨。“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黄老代表道家思想,诗人借此表达对隐士超脱生活的赞赏。他早年曾隐居学道,此句暗含对自己弃隐从仕的悔意,如今一贬再贬,深刻体会到宦海沉浮之苦,萌生归隐之念,也流露出进退两难的羞愧与无奈。“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强烈表达急欲归隐之情。感叹与反诘交织,饱含辛酸无奈,眼前桂林美景不仅无法慰藉,反而更添烦恼。其最终悲惨赐死的结局,也印证了此次流放时他预感的不祥。

4. 作品点评

《始安秋日》这首诗作,属于他创作晚期的成果,情感表达细腻而真挚,极具感染力。其艺术风格与他早年所写的应制诗截然不同。诗中描绘的山水景致,特色鲜明,展现出诗人于特定环境下的独特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佚名《皮日休造黄巢谶》

下一篇:唐·皮日休《馆娃宫怀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