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郎庙前多古木":竹郎庙前古木森森,
# 竹郎庙:祠竹王三郎神的祠宇。竹郎相传为西南夷的先祖。
"夕阳沈沈山更绿":夕阳沉沉,在满山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更加神秘和肃穆。
"何处江村有笛声":是哪里的村子有笛子的声音,
"声声尽是迎郎曲":那美妙的声音尽是迎竹郎神的歌曲。
# 迎郎曲:迎竹郎神的歌曲。一作“仙”。
中晚唐女冠诗人
薛涛(768?~832),唐代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幼随父入蜀,父卒后流寓蜀中,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韦皋镇蜀时,召令侍酒赋诗。曾居成都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悠闲吟咏。其诗歌题材丰富,用语晓畅通俗,诗风雅正、含蓄,境界开阔明朗,兼具女性特质和男性风骨。明人辑有《薛涛诗》。
1. 分段赏析
“竹郎庙前多古木”一句以静态视角勾勒出竹郎庙的环境特征。古木参天的意象既暗示了庙宇的古老与神圣,又通过“多”字强化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融感。古木的森然之气与庙宇的肃穆氛围相呼应,形成时空交叠的纵深感,为后文的民俗活动铺设了历史沉淀的基调。“夕阳沈沈山更绿”通过光影与色彩的对比构建动态意境。“沈沈”叠词既描摹夕阳西沉的缓慢动态,又暗含时间流逝的凝重感;“更绿”则在暮色中凸显山色的反常鲜活,形成冷暖色调的戏剧性碰撞。这种视觉反差既符合黄昏时分光线折射的自然规律,又赋予画面神秘色彩,暗示着祭祀仪式与自然节律的隐秘关联。“何处江村有笛声”以听觉牵引空间转换。疑问句式打破前两句的视觉静观,将视角从庙前古木转向远方村落,形成由近及远、由实转虚的镜头感。笛声作为文化符号,既打破画面的沉寂感,又以声音的流动性暗示了仪式活动的空间延展性,使静态景观转化为动态的文化图景。“声声尽是迎郎曲”通过听觉特写揭示民俗内核。“声声”叠加强化声音的持续性与仪式感,“尽是”则点明笛声与信仰仪式的直接关联。此句将自然声响升华为文化符号,既呼应前文“古木”“夕阳”构建的时空场域,又以音乐性语言完成对竹王崇拜的诗意诠释,使全诗在音韵回环中达成民俗记忆的当代重构。
# 缥缈幽秀,绝句一派,为今所难。
明钟惺《名媛诗归》
# 薛涛《送友》、《题竹郎庙》诗,为向来传颂。
清纪昀《纪河间诗话》
# 此诗押入声韵,是一首古体绝句,有民歌风味。反映蜀地风物民俗,意境幽缈,也是传诵佳作。
陕西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霍松林《霍松林选集·第十卷·历代好诗诠评》
上一篇:唐·周昙《晋门·王茂弘》
下一篇:唐·崔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