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láng
miào

朝代:唐作者:薛涛浏览量:1
zhú
láng
miào
qián
duō
yáng
chén
chén
shān
gèng
绿
chù
jiāng
cūn
yǒu
shēng
shēng
shēng
jìn
shì
yíng
láng

译文

竹郎庙前古木森森,夕阳沉沉,在满山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更加神秘和肃穆。是哪里的村子有笛子的声音,那美妙的声音尽是迎竹郎神的歌曲。

逐句剖析

"竹郎庙前多古木":竹郎庙前古木森森,

# 竹郎庙:祠竹王三郎神的祠宇。竹郎相传为西南夷的先祖。

"夕阳沈沈山更绿":夕阳沉沉,在满山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更加神秘和肃穆。

"何处江村有笛声":是哪里的村子有笛子的声音,

"声声尽是迎郎曲":那美妙的声音尽是迎竹郎神的歌曲。

# 迎郎曲:迎竹郎神的歌曲。一作“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竹郎庙》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蜀地竹郎庙为背景,通过描绘古木森森、夕阳沉沉的幽深景象,结合悠扬的迎郎曲笛声,展现了对竹王传说的追怀与民间风物的细腻观察。前两句以“古木”“沉沉夕阳”的苍茫暮色为底色,渲染出庙宇的古朴与山色的苍翠交融之景,暗含岁月沉淀的厚重感;后两句笔锋忽转,以“江村笛声”这一灵动意象打破静谧,笛音袅袅皆为“迎郎曲”,将自然之景与人间情思巧妙勾连,在空灵中透出绵长的相思意蕴。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幽远缥缈,兼具写景与抒情之妙,体现了薛涛诗歌中少见的民俗文化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晚唐女冠诗人

薛涛(768?~832),唐代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幼随父入蜀,父卒后流寓蜀中,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韦皋镇蜀时,召令侍酒赋诗。曾居成都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悠闲吟咏。其诗歌题材丰富,用语晓畅通俗,诗风雅正、含蓄,境界开阔明朗,兼具女性特质和男性风骨。明人辑有《薛涛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题竹郎庙》是唐代女诗人薛涛所创。据《蜀记》载,古蜀时期有浣纱女于溪畔得孕于神竹,诞子建竹王国,遂以竹为氏。至汉武帝遣唐蒙征伐夜郎,竹王殒命于王权之争。蜀地民众感念其德,于遁水河畔筑庙奉祀,香火绵延不绝。另据方志载,乐山竹公溪畔亦存青竹祠,主祀竹林三郎,或为此信仰之分支。薛涛此诗题咏之庙,学界多认为指向乐山祠庙,然具体创作年代已湮没于历史烟云,唯留清音在竹影间回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竹郎庙前多古木”一句以静态视角勾勒出竹郎庙的环境特征。古木参天的意象既暗示了庙宇的古老与神圣,又通过“多”字强化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融感。古木的森然之气与庙宇的肃穆氛围相呼应,形成时空交叠的纵深感,为后文的民俗活动铺设了历史沉淀的基调。“夕阳沈沈山更绿”通过光影与色彩的对比构建动态意境。“沈沈”叠词既描摹夕阳西沉的缓慢动态,又暗含时间流逝的凝重感;“更绿”则在暮色中凸显山色的反常鲜活,形成冷暖色调的戏剧性碰撞。这种视觉反差既符合黄昏时分光线折射的自然规律,又赋予画面神秘色彩,暗示着祭祀仪式与自然节律的隐秘关联。“何处江村有笛声”以听觉牵引空间转换。疑问句式打破前两句的视觉静观,将视角从庙前古木转向远方村落,形成由近及远、由实转虚的镜头感。笛声作为文化符号,既打破画面的沉寂感,又以声音的流动性暗示了仪式活动的空间延展性,使静态景观转化为动态的文化图景。“声声尽是迎郎曲”通过听觉特写揭示民俗内核。“声声”叠加强化声音的持续性与仪式感,“尽是”则点明笛声与信仰仪式的直接关联。此句将自然声响升华为文化符号,既呼应前文“古木”“夕阳”构建的时空场域,又以音乐性语言完成对竹王崇拜的诗意诠释,使全诗在音韵回环中达成民俗记忆的当代重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缥缈幽秀,绝句一派,为今所难。

明钟惺《名媛诗归》

# 薛涛《送友》、《题竹郎庙》诗,为向来传颂。

清纪昀《纪河间诗话》

# 此诗押入声韵,是一首古体绝句,有民歌风味。反映蜀地风物民俗,意境幽缈,也是传诵佳作。

陕西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霍松林《霍松林选集·第十卷·历代好诗诠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周昙《晋门·王茂弘》

下一篇:唐·崔涂《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