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风景驻仙霞":春天让海棠溪的风景如仙霞般美丽,
# 仙霞:美丽奇异的霞。
"水面鱼身总带花":水面上鱼儿的身上总是带着落花。
"人世不思灵卉异":人们不觉得溪边奇异花卉有什么特别,
# 灵卉异:有爱惜天然美的意思。卉,百草总称,这里指自然植物。异,特别美。
"竞将红缬染轻沙":竞相用红缬去染轻薄的纱。
# 红缬:纱织品漂染方法。即将纱布扎紧,使成褶皱,放入红染色中,染后打结处有不着色的白色花纹。缬,绸纱,这里指薄纱结解。
中晚唐女冠诗人
薛涛(768?~832),唐代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幼随父入蜀,父卒后流寓蜀中,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韦皋镇蜀时,召令侍酒赋诗。曾居成都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悠闲吟咏。其诗歌题材丰富,用语晓畅通俗,诗风雅正、含蓄,境界开阔明朗,兼具女性特质和男性风骨。明人辑有《薛涛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一首是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海棠溪春日里风景如仙霞般美妙,溪水中鱼儿身上带着落花的独特景象,营造出一幅充满生机与美感的画面。同时,通过描写人们用红缬染轻沙的场景,体现出当地的生活风情,表达了诗人对海棠溪春景的喜爱,对自然与人文相融合之美的欣赏。
2. 写作手法
拟人:“春教风景驻仙霞”。在这句诗中,“教”字将“春”拟人化,赋予了“春”以人的意志和行为,仿佛是春天有意识地让风景停驻,呈现出如仙霞般的美丽景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海棠溪的明媚艳丽,表达了诗人对海棠溪美景的赞美之情。
3. 分段赏析
在《海棠溪》中,薛涛以精妙笔触勾勒出海棠溪的绚丽图景。首句聚焦海棠盛放的浓烈色彩,春季来临,溪畔海棠深浅交织,深红的花苞与淡红的花朵错落有致,宛如春风裹挟着片片云霞,层层叠叠地簇拥在溪岸。这种全景式的观照手法,是薛涛诗歌创作的典型风格。如她描写巴峡时以“千迭云峰万顷湖”展现壮阔,刻画斛石山用“步摇冠翠一千峰”凸显秀丽,皆展现出卓越的观察力与表现力。与唐人吴融《海棠》中“云绽霞铺锦水头”的比喻手法相比,薛涛此句不仅描绘海棠之美,更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力,通过拟人化的表达,巧妙呼应“花中仙”的意象,在艺术境界上更胜一筹。诗的第二句视角转换,由远及近,将花影与鱼影交相辉映的灵动之美娓娓道来。“水面——鱼身——总带花”看似质朴的语言,却生动呈现出落英纷飞、游鱼嬉戏的鲜活画面。相较于郑谷《蜀中赏海棠》等诗作中借“蝶”“莺”烘托海棠繁茂的平面描写,薛涛以溪畔落英、水面花瓣、水中游鱼三个层次,构建出一幅立体的春日图景。这两句动静结合,短短十四字,便将海棠溪“花影摇曳如仙境,游鱼穿梭戏落英”的美妙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尽显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诗歌后两句,薛涛将笔触转向溪畔沙滩晾晒的纱织品。第三句以“灵卉”喻指海棠,既延续“花中神仙”的意象,又赞颂海棠灵秀绝美之姿。第四句中的“红缬”,原指纱织品的染制工艺,在此处描绘百姓于沙滩漂洗晾晒红纱的场景,艳红的纱缦随风轻扬,似要与盛放的海棠竞相比美。诗人以略带嗔怪又饱含温柔的口吻,含蓄道出深意:海棠的自然之美与红纱的人文之美,本就各有千秋,无需争奇斗艳。字里行间,委婉传达出对人们喧扰海棠清幽之景的委婉劝诫,巧妙揭示出尊重自然、欣赏多元之美的题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海棠溪》一诗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于对海棠浓艳色彩的精妙呈现。薛涛以灵动笔触随心勾勒,寥寥数语间,一幅鲜活明丽的春日图景便跃然纸上,尽显其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这种对艳丽色彩的敏锐捕捉与生动描摹,在她的诸多诗作中皆有体现:咏玉蕣花时,以“琼枝的皪霞珊珊”展现其晶莹璀璨;写金灯花,用“晓霞初迭赤城宫”描绘其娇红夺目;赞朱槿花,借“红开露脸误文君”赋予花朵以鲜活的生命感;叹荔枝,则以“绛实丰肌不可忘”凸显果实的诱人色泽。薛涛对明艳色彩的偏爱,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其真实的生活体验,完美诠释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从《唐才子传》记载的“居浣花里,种菖蒲满门”(菖蒲开黄花),到她平日里色彩艳丽的服饰,乃至亲手创制的红色薛涛笺,生活中的点滴皆化作她笔下绚烂的色彩。正如她在《和李书记席上见赠》中所写“借问风光为谁丽,万条丝柳翠烟深”,对美好色彩的追求与热爱溢于言表。在薛涛的创作中,艺术与生活紧密交融,真实地展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 妍秀绝伦。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鲜明的烁。
明钟惺《名媛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