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鉟周都尉":手持长鉟的周都尉,
# 周都尉:指西汉初周灶,能征善战。
"闲如秋岭云":闲散如秋日山岭的浮云。
"取蝥弧登垒":举起蝥弧军旗攀登敌垒,
# 蝥弧:春秋时郑国的旗名。
"以骈邻翼军":率并列部队护卫主力。
# 骈:二马为骈。
"百战百胜价":百战后赢得常胜的威名,
# 价:声望。
"河南河北闻":黄河南北都听闻他的大名。
# 河南河北:指唐代的河南道、河北道。
"今遇太平日":如今遇上太平年月,
"老去谁怜君":年老后有谁怜悯你?
"壮气盖燕赵":豪壮气概盖过燕赵之地,
"耽耽魁杰人":目光如炬的魁伟豪杰。
# 魁杰:魁梧出众。,耽耽:通“耽眈”,虎视耽眈。
"弯弧五百步":能挽弓射到五百步外,
"长戟八十斤":舞动八十斤重的长戟。
"河湟非内地":河湟地区已非大唐内地,
"安史有遗尘":安史之乱仍留余患。
# 遗尘:指安、史的余孽或后来的叛逆。
"何日武台坐":何日能在武台论功,
# 武台:武台殿。
"兵符授虎臣":将兵符交给勇猛的将领。
# 虎臣:威虎之臣。这里指史将军。,授:给。,兵符:古代发兵用的虎符。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写作手法
比喻:“闲如秋岭云”以秋日孤云比喻老将的闲散,既暗合“太平日”的无战事状态,又隐含“云无心以出岫”的高洁,区别于世俗对“闲”的贬义解读。借代:“河湟非内地”以具体地名代指西北边疆失陷的历史(安史之乱后河湟被吐蕃占据),“河南河北闻”以区域代指天下皆知的威名,属史笔中的地理借代。
2. 分段赏析
“长鉟周都尉,闲如秋岭云”以兵器“长鉟”代指将军身份,“周都尉”点明官职。“秋岭云”的比喻极具张力:秋日山云的闲淡,暗合“太平日”无战事的现状,却反衬出将军“闲”中含“寂”——云本无心,人却因闲置而落寞。此句为全篇奠定“英雄失路”的基调。“取蝥弧登垒,以骈邻翼军”“蝥弧”(军旗)、“登垒”(攻城)、“骈邻”(并列的军队)三个动作词,勾勒昔日战场的激烈:将军执旗冲锋,率部如羽翼护卫主力。“取”字尤显果敢,与后文“闲”形成动作-状态的蒙太奇对比。“百战百胜价,河南河北闻”“百战”量化军功,“河南河北”以安史之乱后的地理概念(代指天下)极言威名远播。“价”字耐人寻味:既是“价值”,亦含“标价待沽”的讽刺——朝廷将功臣视为可量化的工具,为末句“谁怜”埋下伏笔。“今遇太平日,老去谁怜君”“太平日”三字实为反讽: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边疆未靖(见其二“河湟非内地”),所谓“太平”不过是统治者的粉饰。“老去”与“百战”形成年龄-功绩的错位,“谁怜”的诘问直击中唐“重文轻武”的社会症结。“壮气盖燕赵,耽耽魁杰人”“燕赵”代指尚武之地(《史记》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耽耽”(凝视的样子)刻画武将的英武神态。此句化用《三国志》“眈眈若猛虎”的意象,以静态肖像凸显内在气势,区别于盛唐边塞诗的动态描写。“弯弧五百步,长戟八十斤”数字修辞极具杜牧特色:“五百步”(唐代约750米,远超实际射程)、“八十斤”(约合今48斤)的夸张,非写实而是塑造“战神”符号。“弯弧”“长戟”两种兵器,暗含近战与远程的全能,强化“魁杰”形象。“河湟非内地,安史有遗尘”“河湟”(今青海、甘肃一带)自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据,“非内地”三字实为地理痛史。“遗尘”双关:既指安史之乱的余烬,亦喻边疆隐患未除。此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危机绑定,提升组诗的历史重量。“何日武台坐,兵符授虎臣”“武台”(汉代阅兵台,代指朝廷)、“兵符”(调兵信物)的典故,指向中唐“武选不振”的现实。“虎臣”呼应前文“魁杰”,“何日”的追问既是为老将请命,更是杜牧对自身军事才能(注《孙子兵法》)的夫子自道,暗含“冯唐易老”的悲怆。
上一篇:唐·胡曾《戏妻族语不正》
下一篇:唐·卢照邻《游昌化山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