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海北剪长鲸":不远万里跨海渡江,征讨辽东,终于剪除了辽东巨寇,
# 长鲸:此指与隋朝对立的高句丽。,剪:剪除。,海北:渤海北面。
"风云万里清":使风云弥漫的战场硝烟归于平静。
# 万里清:指战争结束后万里晴空,一切都回归平静。,风云:指硝烟弥漫的战场气氛。
"方当销锋散马牛":此时正应当熔化兵器放养马牛,尽享太平,
# 销锋:熔化、销毁兵器。
"旋师宴镐京":将士们班师回朝,在京都设宴庆功。
# 镐京:西周首部,在西安东南沣水东岸。
"前歌后舞振军威":酒席上歌舞欢闹,更显现出军威,
"饮至解戎衣":战士们开怀畅饮,直到醉了方才归去。
"判不徒行万里去":决不会去辽东白走一遭,
# 判:截然不同。
"空道五原归":岂能空手从五原无功而返。
"秉旄仗节定辽东":手持节旄平定辽东之地,
# 节:古称司节、竹节。满族敲击打鸣乐器。,旄:代指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俘馘变夷风":俘获敌寇后推行王化新风。
# 馘:割下左耳。
"清歌凯捷九都水":在九都水边高唱胜利的歌声,
# 九都水:当作丸都水。丸都,在吉林集安市。高句丽王都所在。
"归宴洛阳宫":在洛阳宫开宴庆功。
"策功行赏不淹留":记录功勋赏赐将士毫不拖延,
# 不淹留:指不滞留,不吝啬封赏。
"全军藉智谋":全军大胜皆凭借智慧谋略。
"讵似南宫复道上":别说是尚书省这样高级的官员得到了封赏,
"先封雍齿侯":就连雍齿那样素来有积怨的人也毫不例外。
# 雍齿:汉代的人名。这里运用的是典故。刘邦最忌恨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几次想把他杀掉。刘邦定国后,封赏故旧亲近,诛伐旧日私怨,张良力谏刘邦封赏夙怨雍齿,用来安定群臣之心。
"《隋书》曰":《隋书》记载:
"大业八年":大业八年,
"炀帝伐高丽":隋炀帝率军讨伐高丽。
"度辽水":隋军渡过辽水后。
"大战于东岸":在辽水东岸与高丽军队展开大规模战役。
"击贼破之":进攻并击败了敌方。
"进围辽东":随后,隋军继续进军,围困了辽东郡。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杂言古诗,也是一组边塞诗。描绘了军事行动胜利后盛大的庆祝场面,体现将领的英明与将士的威武。第一首刻画战后兵器入库、战马放归的和平及庆祝欢欣;第二首写对将士功绩及时奖励,以反问对比典故,肯定赞美此次胜利。
2. 写作手法
用典:“销锋散马牛”化用“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典故,原意是将兵器销毁、战马放牧,象征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景象,诗人借此描绘战后兵器入库、战马放归的和平场景,既暗含对战争终结的肯定,也体现对天下太平的向往。对比:第二首结尾以汉代“先封雍齿侯”的权宜之举与隋军“策功行赏不淹留”的及时封赏形成对比,衬出此次胜利在军事与政治层面的双重圆满,强化对当下胜利的赞美。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两句“辽东海北剪长鲸,风云万里清”,以“剪长鲸”的比喻形象勾勒出隋军在辽东海北海域剪除强敌的英勇行动,“风云万里清”则以自然景象的变化映射战场肃清后的广阔清平,既展现军事行动的迅猛果决,又暗含天下初定的豪迈气势。三四句“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承胜利之势铺陈战后图景:“销锋散马牛”化用“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典故,象征战争终结后的和平重建;“旋师宴镐京”则将凯旋庆典置于镐京这一历史厚重之地,既显皇家威仪,又以宴饮场景的铺陈传递出对胜利的隆重纪念与对和平的珍视。五六句“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以“前歌后舞”的动态描写展现军队凯旋时的昂扬风貌——前行者歌声嘹亮,后列者舞姿雄健,军威在歌舞中更显肃穆壮丽;“饮至解戎衣”则通过庆功宴上解下战袍的细节,将紧张战事与战后松弛形成对比,既见将士的纪律严明,亦显胜利后的身心舒展。七八句“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以“判不徒行”“空道”的双重否定强化出征的必然性与成果的确定性:隋军绝非徒劳远征,而是以实际胜利打破“空归五原”的无功而返,字里行间尽是对军事行动正义性与将士使命感的肯定,暗含对隋王朝国力强盛的自信。第二首前两句“秉旄伏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以“秉旄伏节”的庄重姿态刻画将领持节统军的威严,“定辽东”三字凝练概括战略目标的达成;“俘馘变夷风”则从文化层面延伸胜利意义,通过俘获敌人、传播王化,使边地风俗得以革新,既显军事威慑力,亦见中原文明的辐射影响。三四句“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雒阳宫”,将庆功场景从战场延伸至都城:“清歌凯捷”以歌声传递胜利喜悦,“九都水”的地理标识为庆典增添地域纵深感;“归宴雒阳宫”则以洛阳宫的恢弘为背景,凸显凯旋仪式的规格之高,既呼应首章“宴镐京”的庆典传统,又通过都城宴饮强化中央对边疆胜利的掌控感。五六句“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聚焦战后论功行赏的及时性与胜利本质:“不淹留”强调对将士功绩的迅速肯定,避免寒了军心,体现治军的赏罚分明;“藉智谋”则点明胜利非凭蛮力,而是全军上下谋略的结晶,既赞将领运筹帷幄,亦显隋军战术的先进性,为“旋师”“归宴”的合理性提供逻辑支撑。七八句“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以反问句式引入历史典故对比:汉代先封仇敌雍齿以安众心,本是权宜之计,而隋军此次胜利后“策功行赏不淹留”,直接论功行赏而无需迂回权术,既暗讽前代政治的复杂,更以“讵似”的强烈否定,凸显当下对将士功绩的直接认可与对胜利成果的自信把控,将全诗对军事与政治双重胜利的赞颂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