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除泛海":人生中见过的壮观场面,除了大海的浪涛外,
"便到洞庭波":就是洞庭湖的波浪了。
"驾浪沉西日":西边的太阳驾着洞庭湖的大浪就此沉没,
"吞空接曙河":东边却又连接着拂晓的银河。
# 曙河:拂晓的银河。
"虞巡竟安在":传说舜帝南巡到君山,
# 虞巡竟安在:“虞巡”二句:《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轩乐讵曾过":黄帝张乐于洞庭湖,其遗址现今在哪呢。
# 讵:难道,岂。,轩乐:轩辕黄帝之乐。相传黄帝作《云门》、《大卷》、《咸池》之乐,乃张乐于洞庭,阴阳以之和,日月以之明。
"唯有君山下":只望见君山之下,
# 君山:在今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为湖中众小山之最有名者。昔秦始皇欲入湖观衡山,遇风浪,至此山止泊,因号焉。
"狂风万古多":狂风怒号、浊浪滔天,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贬谪诗。诗歌开篇道出人生经历除了泛海,便是面对洞庭波的感慨,接着描绘洞庭湖浪涛能吞没落日、连接天河的浩大景象,随后对虞舜南巡、轩辕氏奏乐等传说存疑,最后写君山下狂风万古不息。全诗借洞庭湖景,结合历史传说,既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又抒发了自己被贬谪后的抑郁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颈联“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巧用“虞巡”与“轩乐”两个典故。“虞巡”原意是舜帝为了巡视南方,长途跋涉来到君山;“轩乐”则指黄帝曾在洞庭湖一带演奏美妙的音乐,尽显一派祥和繁荣之景。在诗中,诗人并未遵循典故原本所传达的圣帝莅临、祥和美好的寓意。而是对这些传说发出“竟安在”“讵曾过”的疑问,质疑舜帝南巡至君山、黄帝于洞庭湖奏乐之事是否真的发生过。诗人以对典故真实性的怀疑态度,打破常规用典方式,通过这种别出心裁的用典,暗示洞庭湖这片地域在历史长河中的神秘与未知,也从侧面烘托出洞庭波所处环境的荒蛮与险恶,表达出自身面对自然与历史时,那种复杂且略带迷茫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起笔不凡,以“人生”二字发端,巧用海涛与洞庭波作比,寥寥数语,便将洞庭波那磅礴浩大的声势展露无遗。颔联则径直对洞庭波展开细致描摹,其展现出的吞吐日月星河的恢宏气势,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丝毫不落下风,尽显洞庭湖的雄浑壮阔。颈联中,诗人似对舜帝南巡至君山、黄帝于洞庭湖奏乐这类传说心存疑虑。这实则是反用典故,借传说的不可信,侧面烘托出洞庭波暗藏的凶险,赋予湖水别样的神秘色彩。尾联着重描绘君山之下狂风呼啸、浊浪排空的景象,强调此等恶劣情形并非偶发,而是自古以来频频上演。
4. 作品点评
从这首诗中,不难察觉诗人的心情被浓重的阴霾所笼罩,压抑之感极为强烈。那满溢而出的哀愁、愤慨、痛苦与困惑,如同潮水般在字里行间肆意涌动。洞庭湖的秀丽风光,本应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然而在诗人眼中,却好似一根敏感的琴弦,轻轻一拨,便触动了其内心深处最悲戚的情思。当这些复杂深沉的情感化作诗句,一种奇妙而和谐的统一悄然达成,呈现出美景与哀思相互交织、相得益彰的独特意境。
# 元稹有“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之语,许裳有“四顾疑天地,中流忽有山”之辞,但都无法“颠覆”前贤。
不详诗歌评论家李元洛《红紫芳菲·诗词经典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