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zhèng
xiàn

朝代:唐作者:元稹浏览量:1
xīn
zhèng
xiàn
qián
féng
yuè
jiā
líng
jiāng
kàn
xīng
chén
wén
chéng
shàng
sān
gēng
jiàn
xīn
zhōng
rén
bìn
àn
tiān
xuě
cháng
xiāng
chén
céng
zhān
míng
jiān
láo
dòng
shēng
shè
xīn

译文

在新政县城前,遇见这月明之夜,俯看嘉陵江水,仿佛能在江底看到星辰的倒影。已经听到城楼上三更的鼓声响起,却不见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胡须鬓角悄然增添了如巴山路上积雪般的白发,衣衫上也不再沾染京城繁华地的尘土。也曾沾染过些许的名声和利益,这奔波劳碌的一生啊,真是尝尽了辛苦辛酸。

逐句剖析

"新政县前逢月夜":在新政县城前,遇见这月明之夜,

"嘉陵江底看星辰":俯看嘉陵江水,仿佛能在江底看到星辰的倒影。

"已闻城上三更鼓":已经听到城楼上三更的鼓声响起,

"不见心中一个人":却不见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

"须鬓暗添巴路雪":胡须鬓角悄然增添了如巴山路上积雪般的白发,

"衣裳无复帝乡尘":衣衫上也不再沾染京城繁华地的尘土。

"曾沾几许名兼利":也曾沾染过些许的名声和利益,

"劳动生涯涉苦辛":这奔波劳碌的一生啊,真是尝尽了辛苦辛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新政县》是唐代诗人元稹任新政县令期间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他在外任职、旅居他乡时的抒怀之作。诗的开头写他在县城门前遇上月夜,仰望夜空、俯视江水,星辰倒映江底,月光洒落水面,清冷而空旷。颔联写更深夜静,只听三更鼓声响起,更显得身边无人、故人难见,流露出独处异地的寂寥。颈联中“须添白发”一句写出了蜀地风霜对人容貌的摧老,“衣无京尘”则暗含远离京城、前路渺茫之意。尾联回顾仕途奔波,一句“生涯苦辛”,点出多年来为官求仕的艰难与疲惫。全诗以写景入手,借月夜、江星、鼓声等意象烘托思念与愁绪,语言质朴,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漂泊的孤寂、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奔波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当时元稹因直言进谏被贬为通州司马,途中路经新政县(今属四川),在夜宿嘉陵江畔时,因江景幽美、心境凄苦,触景生情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感怀诗​​。诗中描绘了月夜下新政县的江景,营造出清冷幽深、孤寂漂泊的意境,既抒发了对所思之人的深切怀念与无人相伴的寂寥,也流露出对多年为追逐名利而奔波漂泊的深沉慨叹。

2. 写作手法

对比:颔联“已闻城上三更鼓,不见心中一个人”,前半句“已闻城上三更鼓”写出深夜已至,鼓声清晰可闻,表示时间流逝,环境寂静;后半句“不见心中一个人”则点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诗人把“有”与“无”、“现实”与“情感”并置,形成强烈对比,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白描:“新政县前逢月夜,嘉陵江底看星辰”一句,诗人运用白描手法,描写出自己在新政县月夜行走时,仿佛看到江水清澈透明,连天上的星辰都映入水中。这种描写画面感极强,通过月色与江水的静美,表现出环境的清幽和诗人心境的空明宁和。意象组合:首联“新政县前逢月夜,嘉陵江底看星辰”在意象组合上颇具匠心。诗人巧妙地运用“月夜”与“江底星辰”这两个上下对应的空间意象,营造出一幅星光倒映、水天一色的画面,既写实又富于想象。上下对照之间,渲染出一种空灵、清凉而又寂寥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新政县前逢月夜,嘉陵江底看星辰”,写出旅途中偶然相逢的一夜清景。“逢月夜”一句,点明这月色并非特意等待,而是行走间不期而遇,夜色如水,不觉沉醉。“嘉陵江底看星辰”尤为动人:俯瞰江面,水中星光随波闪动,仿佛天上星河落入人间。一个“看”字,道出诗人静静凝望的神情,也隐隐透出几分怅然,为下文的情感变化作了铺垫。颔联“已闻城上三更鼓,不见心中一个人”,感情逐渐显露。夜深人静,远处传来更鼓声,节奏分明,仿佛提醒着时辰已过,而思念之人却依然不见踪影。“已闻”与“不见”两相对照,听得到声音,却等不来那个人,反衬出心中空落与孤寂。这一联直接说出内心的失落,却越是平淡,越见真情。颈联“须鬓暗添巴路雪,衣裳无复帝乡尘”,寄托了流露出漂泊在外、年岁悄悄流逝的感慨。。“暗添”二字用得很妙,鬓发悄悄变白,就像走在巴蜀的山路上,不知哪天落了雪在衣裳上,等发现时,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衣裳无复帝乡尘”一句,既写出了身在异地的距离感,也透出心里与过去的隔阂。京城的繁华早就远了,身上再也沾不上一点当年朝堂的气息。一个“无复”,轻轻带过,却藏着说不尽的清冷和寂寥。尾联“曾沾几许名兼利,劳动生涯涉苦辛”,是整首诗最沉重的一笔。诗人回想过去的官场经历,虽然也曾得到些名利,但现在再想起来,却多半是辛苦和劳累。“曾沾”这一句,语气里带着几分淡然和疏离,早已不看重从前追逐的那些了。“劳动生涯”四个字,很有自嘲的意味,把自己一生的官场漂泊比作普通人的劳作;“涉苦辛”三个字,更说尽了其中的奔波和艰难。这一联是对人生的真切体会,语气虽然平淡,却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

下一篇:唐·白居易《晏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