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1
yún
mǎn
niǎo
xíng
miè
chí
liáng
lóng
xīng
xié
piāo
kàn
diàn
shū
wàng
shān
tíng
xiǎng
míng
lín
yuán
wén
zhǎo
píng
qiū
yīn
yǎo
píng
dàn
míng
míng

译文

云彩满天鸟迹无,池水寒冷鱼味腥。斜飘欣赏簟竹根,分布散落向山亭。轻声响于林树叶,圆形波纹散池萍。秋雨深远无边际,平原上面只昏冥。

逐句剖析

"云满鸟行灭":云彩满天鸟迹无,

"池凉龙气腥":池水寒冷鱼味腥。

"斜飘看棋簟":斜飘欣赏簟竹根,

"疏洒望山亭":分布散落向山亭。

"细响鸣林叶":轻声响于林树叶,

"圆文破沼萍":圆形波纹散池萍。

"秋阴杳无际":秋雨深远无边际,

"平野但冥冥":平原上面只昏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雨》为唐代诗人温庭筠所作。诗中描绘秋雨景象,通过云遮鸟迹、池凉鱼腥等景,展现秋雨氛围。写作上,运用间接描写、拟人、借代等手法。首联写天空与池水,渲染氛围;颔联描绘雨态;颈联从视听展现秋雨影响;尾联以“阴”代雨,总述秋雨。全诗通过精妙笔触,生动展现秋雨特色,虽未直言雨,却处处有雨意,尽显诗人高超的写景抒情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间接描写:颈联运用间接描写的手法,借秋雨落在树叶上产生的“细响”,以及雨点打破池萍形成的“圆文”,从听觉与视觉双重视角,将秋雨的存在巧妙展现。借代:整首诗虽围绕秋雨展开,却始终未直接提及“雨”字。尤其在尾联,以“阴”字替代雨,这一用法源自古人对“阴”的解释,暗指雨意,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拟人:诗中的中间两联,赋予秋雨降落的轨迹、洒落的形态,以及雨点对周遭事物的作用以人的特性。通过拟人、人格化的手法,让原本无形的秋雨变得鲜活灵动,仿若有了生命,逼真地呈现出秋雨的动态美。借景抒情:尾联在对秋雨在时间上的延续以及光线随之产生的变化进行总结性描述时,不经意间流露出诗人面对秋雨连绵不断时的无奈之感,借眼前之景,抒发内心的惆怅情绪。

2. 分段赏析

首联中,秋雨时节,天空阴云密布,鸟雀因这阴沉天气而不见踪迹,大地之上,池水透着彻骨凉意,鱼儿散发的腥味久久不散。此联通过天上与地下两个场景的描绘,营造出秋雨笼罩下压抑且清冷的氛围,阴云蔽日让鸟迹隐匿,气压的变化使鱼腥弥漫,为全诗奠定了凄清基调。颔联生动刻画了秋雨落下的形态,“斜飘”精准捕捉到雨丝在风中倾斜而下的动态,展现出秋雨的轻柔与灵动;“疏洒”则点明雨滴并非密集落下,而是稀疏洒落,勾勒出一幅悠然又略带寂寥的秋雨图景,细腻呈现出秋雨独特的洒落状态。颈联运用间接描写,秋雨落在树叶上,发出细微的声响,似在低声诉说;池中的浮萍被雨点打破,泛起一圈圈圆形的波纹。这里将秋雨赋予了生命力,“细响”和“圆文”一从听觉、一从视觉,形象展现出秋雨对自然万物的作用,使其充满动态美与艺术感。尾联从时间和光线变化角度总述秋雨,随着时间推移,天色愈发阴沉,而“阴”字在此处巧妙指代雨,既遵循古意,又含蓄表明秋雨持续,天色难明。这一总结性叙述,流露出诗人面对秋雨连绵,难以驱散阴霾的无奈之感,在氛围渲染中蕴含着淡淡的愁绪。

3. 作品点评

《秋雨》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秋雨景致,为后世留存别具一格的雨景记录。其写作特色鲜明,巧用“阴”字代雨,借代手法精妙;拟人修辞的运用,更是赋予秋雨鲜活生命力。诗中亮点当属中间两联,对秋雨“细响”与“圆文”的描写别具一格,生动展现秋雨的独特形态与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裴諴《南歌子词三首》

下一篇:唐·来鹄《鹭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