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áo

朝代:唐作者:冯延巳浏览量:1
chù
shēn
mèng
huí
qíng
zhú
fēng
yán
hán
chuāng
rén
suì
xiāo
jīn
tóu
bái
mián
chóng
xiāng

译文

哪里传来的笛声。深夜从梦中醒来,情意深长缠绵。竹林风声、屋檐雨声,被寒窗远远隔开。离别之人多年没有消息。如今已鬓发斑白。睡不着觉,特意再次将他深深思念。

逐句剖析

"何处笛":哪里传来的笛声。

"深夜梦回情脉脉":深夜从梦中醒来,情意深长缠绵。

"竹风檐雨寒窗隔":竹林风声、屋檐雨声,被寒窗远远隔开。

"离人几岁无消息":离别之人多年没有消息。

"今头白":如今已鬓发斑白。

"不眠特地重相忆":睡不着觉,特意再次将他深深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自谣(其一)》是五代词人冯延巳创作的一首词。词中营造孤寂怀远意境,上片以深夜笛响引发情思,绘竹风檐雨之景衬孤寂;下片直抒离人无消息的哀怨与头白不眠的思念。全词其写作手法巧妙,以景抒情、意象叠加,将思念与孤寂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南唐词人

冯延巳(903~960),五代南唐词人。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同平章事。善辨说,能文章,工书法,尤长于词。其词多写男女离情别恨,语言清丽,善于借景抒情,词风婉约,对北宋晏殊、欧阳修等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采桑子·小堂深静无人到》《谒金门·风乍起》等。 宋人辑为《阳春集》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通过竹风檐雨等凄清景致,描写了深夜笛声引发的思绪,表达了诗人深夜时光的怅惘孤寂和对离别之人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词中“笛声”“竹风”“檐雨”“寒窗”等意象交织,构建出孤寂的怀人语境。深夜笛声凄清,勾连起梦回后的脉脉情思;竹风檐雨本是动态声响,却被“寒窗”隔断,形成“外动内静”的结构,雨的喧嚣反衬出室内的孤寂,也暗喻思念被阻隔的无奈。“笛声”牵起回忆,“风雨”渲染凄清,“寒窗”定格独处,意象间相互呼应:听觉上的笛、风、雨与视觉上的寒窗结合,调动多重感官,让思念化为可感的场景。这种组合不着“思念”二字,却让孤寂怀远的心境在景物交织中自然流露,意境浑成而情致深婉。设问:开篇“何处笛”以三字设问破题,看似突兀却暗藏深意。深夜闻笛本是寻常,词人偏以“何处”追问声源,既写笛声缥缈难寻的实景,更暗含对思念对象“身在何方”的隐问。这一问打破了夜的沉寂,将无形的笛声转化为牵动思绪的引线,让茫然与怅惘随声波蔓延。设问未作答复,却自然勾连起“梦回情脉脉”的怅然,使笛声成为连接现实与回忆的媒介。这种以景起问的手法,不直抒思念却让牵挂如笛声般萦绕,以简驭繁,将深夜独处的敏感心绪与对离人的牵念熔于一问,余韵绵长。铺陈:上片以“何处笛”起笔,以突兀的笛声打破夜的寂静,牵起词人思绪,为思念铺下第一重;继以“深夜梦回情脉脉”,写梦醒后的柔情与怅惘,让笛声与梦境交织,将思念引向朦胧深沉;再用“竹风檐雨寒窗隔”,以风雨凄清之景反衬内心孤寂,借环境的疏离感强化独处的清冷,三层铺垫层层递进,由声及情再到景,渐次渲染深夜思念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上片:“何处笛”,以三字设问起笔,突兀又含怅惘。深夜里不知从何处飘来的笛声,像一根无形的线,瞬间牵起词人的思绪。这声笛音打破了夜的寂静,也撕开了潜藏的心事,为下文的思念铺垫了引子,极简的文字里藏着无限的茫然与触动。“深夜梦回情脉脉”,承接笛声,写深夜从梦中醒来的状态。“梦回”点出刚从恍惚的梦境回到现实,“情脉脉”则描绘出那份未散的柔情与萦绕的怅惘。笛声与梦境交织,让思念显得更朦胧又更深沉,将深夜独处的细腻心绪刻画得入木三分。“竹风檐雨寒窗隔”,转而描写周遭环境,竹林的风声、屋檐的雨声,被寒窗远远隔开。风雨本是凄清之景,“隔”字却写出一种疏离感,外界的声响再大,也抵不过内心的孤寂。景中含情,以风雨的动反衬夜的静,更显思念的绵长与独处的清冷。下片:“离人几岁无消息”,直抒胸臆,点出思念的对象与缘由。“几岁”写出离别之久,“无消息”道尽等待的煎熬与担忧。看似平淡的叙述,却积攒了多年的牵挂,将前文的朦胧感触落到具体的人事上,情感由隐转显。“今头白”,三字短促有力,如一声轻叹。岁月在等待中流逝,昔日青丝已成白发,既写时光的无情,又显思念的执着。这三个字将“几岁”的漫长具象化,与“无消息”形成对照,更添悲怆感。“不眠特地重相忆”,收束全词,写深夜无眠时的举动。“不眠”呼应“深夜”,“特地重相忆”则突出思念的主动与刻骨,明知无消息,明知岁月已老,却偏要在不眠中反复回想。把那份放不下的眷恋、挥不去的怅惘,都融进这“重相忆”里,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被当作《归自谣》词牌的创作范本,在如今的传统诗词教学中很有指导意义。2022年莲粹轩诗社组织专题创作活动时,就明确要求学员照着这首词的平仄格式来仿写。社长杜庆莲说:“冯延巳的这首词通过虚实结合的意象搭配,定下了这个词牌悲怆深婉的审美风格。”《中华好诗词》也评价它“流传很广,称得上是经典”,在宋词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陈子昂《鸳鸯篇》

下一篇:唐·崔道融《春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