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车马发":桥上车马启程之际,
"桥南烟树开":桥南笼罩晨雾的树丛逐渐舒展散开。
"青山斜不断":连绵的青山倾斜延伸望不到尽头,
"迢递故乡来":仿佛一路蜿蜒通向遥远的故乡而来。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1. 写作手法
白描:“桥上车马发,桥南烟树开”这两句以简洁直白的语言勾勒出清晨出发的场景:桥上的车马开始赶路,桥南的烟树在晨光中逐渐清晰。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或复杂的修饰,仅用“车马发”“烟树开”两个动态画面,便勾勒出早行的仓促与自然景色的舒展,如同速写般精准捕捉瞬间景象,符合白描“以简驭繁、形神兼备”的特点。对比:“桥上车马发”“青山斜不断”前句写人事的动态,车马匆忙出发,体现出行人的急促与奔波;后句写自然的静态,青山连绵不绝,展现出空间的辽阔与时间的恒久。两者通过“动与静”“人事与自然”的对比,既突出了行旅的匆忙,又反衬出故乡在视野中绵延不绝的悠远感,强化了思乡之情的绵长。寓情于景:诗句以“青山斜不断”的实景为依托,描绘出连绵起伏的青山在视野中延伸不绝的画面;而“迢递故乡来”则将客观的山景与主观的思乡之情交融,看似是青山“迢递”而来,实则是诗人在早行途中,因所见青山连绵的景象触动了内心对故乡的眷恋,仿佛故乡的方向正随着这无尽青山向自己靠近。
2. 分段赏析
“桥上车马发”一句,以“桥”为场景核心,“车马”直接点明行旅之事,“发”字简洁勾勒出出发的动态,开篇便确立了“早发”的时间背景与行旅的情境,画面中仿佛能看到车马启动、即将远行的景象。“桥南烟树开”紧承上句,视角转向桥南。“烟树”描绘出清晨雾气笼罩树木的朦胧景象,“开”字用得巧妙,既写出雾气逐渐消散、树木轮廓慢慢清晰的过程,又暗含着行程展开、视野随之开阔之意,与“早发”的时间相呼应,营造出清新而略带朦胧的氛围。“青山斜不断”将目光投向远方的自然景物。“青山”是旅途常见的景致,“斜不断”则形象地写出青山连绵起伏、蜿蜒不绝的形态,既展现了路途所见风光的壮阔,又暗示了行程的漫长,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迢递故乡来”一句,由景入情。“迢递”形容遥远,这里既指故乡路途遥远,也暗含着思乡之情的绵长。诗人在旅途中见青山连绵,不由得联想到遥远的故乡,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勾连,借景物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感,使全诗的情感得以升华。
上一篇:唐·韦庄《摇落》
下一篇:唐·张泌《所思·空塘水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