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谁教尔填海":精卫啊精卫,是谁让你来填平这苍茫浩阔的大海?
# 填海:填平大海。
"海边石子青磊磊":看那海边苍青的石子木块累累堆积!
# 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但得海水作枯池":你誓要茫茫沧海变成干涸的池塘啊,
# 作:变。,但得:只要。
"海中鱼龙何所为":海中的鱼龙水族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 何所为:做什么。,龙:一作鳖。
"口穿岂为空衔石":你口喙伤痕累累皆因衔取坚硬木石?
# 空:仅仅。,口穿:因衔石块把嘴磨破。穿,破。
"山中草木无全枝":看那山中草木都已没有了完整枝丫!
# 无全枝:没有完整的枝丫。
"朝在树头暮海里":一大早就开始在山中林间忙碌不停啊,到日暮天黑仍奔赴这辽远无边的大海。
# 朝:早晚。
"飞多羽折时堕水":你不辞辛苦劳碌,奋飞穿行不息止啊,以至羽翼折损,被这汹涌的波涛吞没。
"高山未尽海未平":只要峻岭高山的木石没有搬完衔尽啊,只要凶狠噬人的大海一天没有填平啊,我精卫一天也不会停歇!
# 未尽:没有搬尽。
"愿我身死子还生":宁愿我一人身死赴难啊,还有我的子孙活着继续完成我的事业!
# 生:生还。,愿:希望。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精卫词》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乐府诗,题材属于神话咏物诗,借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展开主题。全诗通过理性审视精卫填海的行为,既赞颂其坚韧精神,又反思其行为的代价与矛盾,展现了者无限悲悯的博大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全诗以《山海经》中的精卫神话为原型,通过“溺而不返”“衔木石填海”等典故,将历史传说与诗歌意蕴结合,增强文化厚重感。设问:首句“精卫谁教尔填海”以设问开篇,表面看似质问精卫填海的动机,实则通过“无人指使”的潜台词,突出精卫主动承担责任的自觉性,赋予其崇高使命感.
3. 分段赏析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以设问开篇,表面质疑精卫填海的动机,实则引发对复仇行为的深层思考。“青磊磊”描绘海边石子堆积的实景,暗含填海工程的浩大与徒劳,既肯定其决心,又暗示代价沉重。“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假设填海成功的后果——海枯池干,鱼龙失去栖身之所。此句以虚写批判精卫的复仇波及无辜生灵,暗含对“伤及无辜”的悲悯,体现诗人对自然生态的关切。“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口穿”写精卫喙部因衔石磨损,突出其坚韧;“草木无全枝”则揭示填海对山林的破坏。两句形成矛盾张力:既同情精卫的执着,又痛惜其行为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通过“朝暮”的时间跨度与“飞堕”的动作细节,表现精卫日复一日的辛劳与肉体摧残。虚实结合中凸显其悲壮形象,既有敬意,亦含对无休止重复行为的叹息。“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结尾升华主题,提出以自我牺牲换取精卫解脱的悲悯方案。一说为精卫愿子孙继承遗志(愚公精神),一说为诗人愿替精卫赴死以终止伤害。两种解读均指向对执念的反思与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上一篇:唐·王建《春词》
下一篇:唐·武元衡《赠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