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昧邪正":愚蠢的人分不清邪恶与正直,
# 昧:不辨识。
"贵将平道行":高贵的人应当秉持正道前行。
"君子抱仁义":君子心怀仁义,
# 仁义:亦作“仁谊”。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孔颖达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吕氏春秋·适威》:“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汉书·食货志上》:“陵夷至於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唐韩愈《寄三学士》诗:“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宋王安石《与王子醇书》:“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耶?”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方旦(朱方旦)书示云,正心诚意,道德仁义,方可看长安春色。”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银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不惧天地倾":不惧怕天地倾覆。
# 惧:一作罹。
"三受主人辟":多次接受主人的征召,
# 辟:征召。
"方出咸阳城":才离开咸阳城。
"迟疑匪自崇":迟疑并非是自我尊崇,
"将显求贤名":而是为了显扬求取贤才的名声。
# 贤名:好名声。《吕氏春秋·功名》:“关龙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领之死,争其上之过,而不能与之贤名。”《晋书·文苑传·李充》:“圣迹未显,贤名不彰。”清卢文弨《序》:“夫为循吏者,有贤名,又法之所赏也。”
"自来掌军书":自从掌管军中文书以来,
"无不尽臣诚":无不竭尽臣子的忠诚。
"何必操白刃":何必非要手持利刃,
# 白刃:锋利的刀。《礼记·中庸》:“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史记·日者列传》:“以官为威,以法为机,求利逆暴:譬无异於操白刃劫人者也。”唐刘长卿《送裴郎中贬吉州》诗:“乱军交白刃,一骑出黄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关于民清军交战情况》:“此战,匪我白刃相加。”
"始致海内平":才开始谋求天下的太平呢。
"恭事四海人":恭敬地对待天下的百姓,
# 恭:一作忝。
"甚于敬公卿":甚至超过了对公卿的敬重。
"有恶如己辱":把别人的恶行当作自己的耻辱,
"闻善如己荣":把别人的善举当作自己的荣耀。
"或人居饥寒":有的人身处饥寒交迫之中,
"进退陈中情":我会坦诚地陈述他们的情况。
"彻晏听苦辛":从早到晚倾听他们的疾苦,
# 晏:一作宴。
"坐卧身不宁":以至于坐着躺着都心神不宁。
"以心应所求":用真心去回应他们的需求,
"尽家犹为轻":即便倾家荡产也觉得轻而易举。
"衣食有亲疏":在衣食方面会有亲疏之分,
"但恐踰礼经":只是担心逾越了礼制规范。
# 踰:一作逾。
"我今愿求益":如今我希望得到更多的教益,
"讵敢为友生":怎敢把您当作普通朋友呢。
# 讵敢:岂敢;怎敢。唐韩愈《谢自然诗》:“观者徒倾骇,踯躅讵敢前。”元蒲道源《点绛唇·次杜仲正经历怀古韵》词:“自笑疏顽,讵敢侪英秀。”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邱生》:“谅郎君口同百舌,胆如鼷鼠,讵敢作犯法事?”讵:哪敢。
"幸君扬素风":希望您弘扬纯朴的风尚,
# 扬素风:发扬朴素纯洁的风气。
"永作来者程":永远作为后来者的楷模。
# 来者程:后人的典范。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答诗。这首诗是王建写给王侍御的赠诗,通过对王侍御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王侍御的敬佩之情以及自己的期许。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愚者昧邪正,贵将平道行。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开篇通过对比愚者和君子,强调了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即明辨邪正、心怀仁义,为下文对王侍御的赞美奠定了基调。中间四句:“三受主人辟,方出咸阳城。迟疑匪自崇,将显求贤名”,描述王侍御接受征召的过程,表明他的迟疑并非出于自负,而是为了显扬求贤的名声,体现出他的谦逊和对贤才的重视。中间四句:“自来掌军书,无不尽臣诚。何必操白刃,始致海内平”,赞扬王侍御掌管军书时的忠诚,认为他通过尽臣子之诚就能实现天下太平,无需动用武力,凸显其政治智慧和理念。中间四句:“恭事四海人,甚于敬公卿。有恶如己辱,闻善如己荣”,进一步刻画王侍御的高尚品德,他对百姓的恭敬超过了对公卿的敬重,把别人的恶行视为自己的耻辱,把别人的善举视为自己的荣耀,展现出他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中间四句:“或人居饥寒,进退陈中情。彻晏听苦辛,坐卧身不宁”,描述王侍御关心百姓疾苦的具体表现,他认真倾听百姓的诉求,为他们的饥寒而忧虑不安,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责任感。后四句:“以心应所求,尽家犹为轻。衣食有亲疏,但恐踰礼经”,强调王侍御为了帮助他人不惜付出一切,甚至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同时他又能坚守礼制规范,体现出他的善良和自律。结尾四句:“我今愿求益,讵敢为友生。幸君扬素风,永作来者程”,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从王侍御处获得教益的愿望,并期望他能弘扬纯朴的风尚,为后人树立榜样,升华了诗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