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ù
hòu
tíng
huā

朝代:南北朝作者:陈叔宝浏览量:2
fāng
lín
duì
gāo
xīn
zhuāng
yàn
zhì
běn
qīng
chéng
yìng
níng
jiāo
zhà
jìn
chū
wéi
hán
tài
xiào
xiāng
yíng
yāo
liǎn
huā
hán
shù
liú
guāng
zhào
hòu
tíng

译文

楼殿高阁前有芳林花草竞相争春,妃子们本就貌美如花,再加上盛装打扮,更加显出倾城之貌。妃子们的娇羞容态光彩照人,起初想要进门又停下,她们走出闺阁,含情脉脉地笑迎君王。她们的脸就像带着晶莹雨露的鲜花,她们的美态就如玉树那样秀丽,流光溢彩,清雅别致。

逐句剖析

"丽宇芳林对高阁":楼殿高阁前有芳林花草竞相争春,

# 高阁:指宫内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陈书》卷七《皇后列传》引魏徵曰:“至德二年(584),乃于光照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阁高数丈,并数十间,其窗牖、壁带、悬楣、栏槛之类,并以沉檀香木为之,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帘,内有宝床、宝帐,其服玩之属,瑰奇珍丽,近古所未有。每微风暂至,香闻数里,朝日初照,光映后庭。其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植以奇树,杂以花药。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居望仙阁,并复道交相往来。”,对:相对,对面。这里指高阁钱有芳林花草。,芳林:本指春天丛生的花卉草木,这里指高阁下的花园。,丽宇:富丽堂皇的房屋。当指光照殿。

"新妆艳质本倾城":妃子们本就貌美如花,再加上盛装打扮,更加显出倾城之貌。

# 倾城:语本西汉李延年《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后用倾城倾国来形容绝色女子。,艳质:艳美的资质。,新妆:指女子新颖别致的打扮修饰。妆:一作装。

"映户凝娇乍不进":妃子们的娇羞容态光彩照人,起初想要进门又停下,

# 乍不进:欲进又止貌。起初不进门。乍,开始,起初。,映户凝娇:指美女的娇羞容态光彩照人,辉映门户。映户:照映门户。凝娇,有意地表现娇态。

"出帷含态笑相迎":她们走出闺阁,含情脉脉地笑迎君王。

# 含态:带着娇媚的神态,指含情脉脉的样子。,出帷:出得帷帐。帷:帷帐,帷幄。即帷房,专指妇女居住的内室。

"妖姬脸似花含露":她们的脸就像带着晶莹雨露的鲜花,

# 含露:含着露水珠。,妖姬:美丽妩媚的女子。妖冶骊姬。美女。多指妖艳的侍女、婢妾。妖,艳丽。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玉树流光照后庭":她们的美态就如玉树那样秀丽,流光溢彩,清雅别致。

# 后庭:后宫,宫中妃嫔所居之地。,流光:玲珑剔透,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彩,此指美色。,玉树:玉树的树冠挺拔秀丽,茎叶碧绿,顶出白色花朵,十分清雅别致。传说中的仙树,喻才貌出众的人。《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兼葭倚玉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所作的宫体诗。此诗描绘嫔妃娇娆媚丽、可与鲜花比美竞妍之态,词风哀怨靡丽且悲凉,后成为亡国之音的代称。首二句写后宫华丽环境与美人靓妆丽质,次二句刻画其动人姿态,后二句赞美她们姿色娇艳、光彩照人。全诗题旨单纯,聚焦于赞美嫔妃容态姿色。因诗的诞生与陈朝灭亡相伴,故历来被视作亡国之音。单从艺术层面看,诗中巧妙运用侧面描写,力求舍形求神,刻画女子生动传神,比喻清新形象,结构紧凑且回环照应,对宫体诗有所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陈最后一位皇帝

陈叔宝(553~604),即陈后主,南朝陈最后一位皇帝。字元秀,小字黄奴,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宣帝陈顼长子,在位时增关市之征,暴取于民,来大建宫室,日与妃嫔、文臣游宴。陈祯明三年,建康破,匿井中被俘。陈叔宝的诗多写宫嫔艳妇的容貌思绪、朝欢夕饮的游冶宴乐,内容贫弱,风格淫靡。其所作《玉树后庭花》赞美妃嫔姿色,后人视之为亡国之音。其少数乐府诗写景清新,言情真实,语言辞藻华丽,音律谐美,对偶工整。明人有辑本《陈后主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至南朝梁、陈时期,辞藻愈发华丽,内容却日趋空虚堕落。梁、陈君主大多能舞文弄墨,加之其荒淫放荡的宫廷生活,所作诗篇难免充斥淫靡色情。君主及贵族身边聚集的大批帮闲侍臣文人,更因“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成为宫体诗产生的土壤。陈叔宝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荒淫昏君,亦是创作淫声媚态宫体诗的代表人物,《玉树后庭花》即为其代表作之一。据《隋书·乐志》记载:“陈后主于清乐中造《黄骊留》及《玉树后庭花》《金钗两鬓垂》等曲,与幸臣等制其歌辞,绮艳相高,极于轻薄,男女唱和,其音甚哀。”另《南史》载:“后主张贵妃名丽华,与龚、孔二贵嫔,王、李二美人,张、薛二淑媛,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等,并有宠;又以宫人袁大舍等为女学士。每引宾客游宴,则使诸贵人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调,被以新声,选宫女千数歌之。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其略云:‘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大抵皆美张贵妃、孔贵嫔之容色。”《玉树后庭花》正是在这样的宫廷宴乐场景中创作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宫体诗,也是一首咏人诗。诗歌描绘了后宫嫔妃靓妆丽质、姿态动人、姿色娇艳的形象,以侧面描写与清新比喻刻画人物,因诞生于陈朝灭亡之际,历来被视为亡国之音。

2. 写作手法

正衬:“丽宇芳林对高阁”以“丽宇”“芳林”“高阁”等华美环境,衬托美人生活的优越,借环境之美强化人物之美。动静结合:“映户凝娇乍不进”写美人临户止步、凝态伫立的静态,“出帷含态笑相迎”则转写其含笑出迎的动态。一静一动间,既刻画了美人应召时的娇羞矜持,又展现其迎接时的温婉活泼,通过情态变化使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富有层次感。比喻:“妖姬脸似花含露”一句,将美人的脸庞比作带露的鲜花,以“花含露”的鲜嫩欲滴、晶莹剔透,生动描绘出美人面容的娇艳柔美与青春活力,使抽象的美貌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自然意象;“玉树流光照后庭”则以“玉树”为喻,形容美人体态如玉树临风般婀娜多姿,借助树木的挺拔轻盈,凸显其仪态的优雅灵动,两个比喻均以自然景物强化人物神韵,避免了宫体诗常见的低俗刻画。照应:“玉树流光照后庭”中“后庭”一词,与开篇“丽宇芳林对高阁”的“高阁”形成呼应——“高阁”指临春、结绮、望仙三阁,是美人聚集之所,“后庭”则点明其活动场景,首尾呼应使空间场景完整闭合;“流光”一词又与前文“映户”相照,“映户凝娇”写美人身映门户的光影静态,“流光”则化静为动,形容其神采如流动光华,前后勾连,既延续了光线的意象,又强化了人物的动态美感,使全诗结构紧凑、脉络贯通。

3. 分段赏析

首两句“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以三个意象勾勒后宫环境:华丽的楼宇与散发着芬芳的林苑相互掩映,遥对高耸的楼阁,而“高阁”特指陈朝著名的临春、结绮、望仙三阁,暗示此处为美人云集之地。丽宇高楼掩映在散发香气的花园内,以环境之美衬托人物之美。接着转向人物描写,直言嫔妃们天生拥有倾国倾城的姿质,再经过时新妆容的精心修饰,更添摄人心魄的魅力。不过,这两句在表达上稍显空泛,说“新妆艳质”就能倾城,这是实足的宫体诗八股,任何女子都适用。次两句“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聚焦于嫔妃见驾时的动态场景,通过瞬间情态的捕捉展现女性的鲜活魅力。当她们从高阁内步出时,行至门户前忽然驻足,姿态凝然,娇艳的神情与容貌映照着门框,仿佛时间在此刻短暂静止,恰似京剧中主角出场前的“亮相”。“凝娇”一词虽抽象,却巧妙地将美人静立不动时的娇羞与柔美凝结于笔端,字里行间可见诗人雕琢语言的功力。“出帷含态笑相迎”写的是她们迎接后主的情态,她们总是轻拂帷幔、含情脉脉、笑意盈盈地迎向前来的后主。“乍不进”的迟疑与矜持,与“笑相迎”的热情与温婉形成鲜明对比,一静一动之间,娇柔万状、姿态妩媚的女性形象便呼之欲出了。末两句“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前一句中,诗人以“花含露”为喻,描绘嫔妃的脸庞如带露的鲜花般娇艳欲滴,既凸显了肌肤的润泽与色彩的明丽,又暗喻其青春洋溢的生命力与柔婉可人的气质,画面感十足且富有诗意。后一句“玉树流光照后庭”则堪称全诗的精华所在,“玉树”一词呼应前文“含态”,以玉树临风的姿态比喻美人的体态轻盈婀娜,极具动感与美感;“流光”二字呼应“映户”,仿佛将美人的神采化作流动的光华,闪烁于后宫庭院之间,既写出了其容光焕发的神韵,又营造出一种华彩流转的视觉效果。鲜花、玉树本是两个常用的比喻,但用在对她们的“凝娇”“含态”作了生动的描述之后,就富有了表现力,颇具耀眼的光彩、飞动的气势。全诗到此戛然而止,以“后庭”回应“高阁”,结构紧凑,同时也以热烈的气氛使这首赞歌达到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着重刻画女性之美,其本身无绝对对错,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审美趣味。陈后主以诗人视角描写美人时,立意与用笔均清新俊逸,毫无低级趣味。因此,此诗虽为描写女性的宫体诗,内容虽不值得褒扬,却也无需过分贬斥。在艺术表现上,该诗更有可圈可点之处。它不做烦琐细密的细节刻画,用词亦不恶俗,而是专注于形容美丽嫔妃的姿质与情态。故而,其虽属宫体诗范畴,却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宫体诗的格调,这不得不说是作为诗人的陈叔宝在诗歌创作上的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故自新。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此诗历来为亡国之音的代词,杜牧咏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亡国”之说,或指其曲,或指其词。其实,二者皆无涉亡国,只是它产生于陈朝将亡之际,又出于君主之手,于是这类靡丽之音便成了政治的替罪羊。就诗的词采声情而言,写美人凝娇不前和含态笑迎,颇为传神;将女子容貌比作“似花含露”,也相当生动。若不是单纯以格调论诗,读者对它还是可以欣赏的。

不详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江淹《别赋》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