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才七日":入春已经七天了,
# 入春才七日:即人日。把春节当成春天开始,故言“入春”。
"离家已二年":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 二:御《御览》或作三。,已:已经。
"人归落雁后":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了,
# 落:居,落在.....后。,归:归家的日期。
"思发在花前":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 思:思归。传说鸿雁正月从南方返回北方。
南北朝末隋初诗人
薛道衡(540~609),隋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时官至司隶大夫,后为隋炀帝所害。薛道衡与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诗词藻华艳,边塞诗雄健。千古名作《昔昔盐》感情真切,体物工致,音律和婉,其中“空梁落燕泥”句为人传诵。另有名作《人日思归》《出塞二首》等。著有《薛道衡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也是一首思乡诗。介绍了诗人在春日里,由入春七日的短暂联想到离家二年的漫长,又通过与北归的大雁对比,感慨自己归期滞后,且表明思乡之情早在花开之前就已萌发的情景;描绘了春日、归雁、花开等意象,以及诗人漂泊在外的状态;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绵长而深厚的思念,还有想归却难归的无奈;营造了一种平淡话语中蕴含着浓浓乡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深埋心底、与日俱增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人归落雁后”:雁是候鸟,春日北归,诗人却自叹归期晚于鸿雁,暗示归乡遥遥无期。“思发在花前”:“花前”指花开之前(早春),表明早在春花绽放之前,思乡之情就已萌发。二者对比:归乡的行动(人归)远远滞后于思乡的情感(思发),将“想归”与“不能归”的矛盾推向极致,强化了思乡而不得的苦闷。映衬:“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以“雁归”映衬“人未归”鸿雁是传统意象中“归乡”的象征,“落雁后”不仅是时间上的滞后,更以鸿雁的“能归”反衬诗人的“不能归”。自然万物的顺应时节(雁北归),与人的滞留他乡形成呼应,含蓄烘托出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身不由己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入春才七日”,起笔平平,说的是刚进入春天不过七天。这寻常的时日,在离人眼中却有了别样的分量。春回大地,本是生机盎然的时节,可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春日的脚步似乎格外迟缓,每一天都在思念中拉长。“离家已二年”,承接上句,将时日拉得更远。才七日的春,对比已二年的离,数字间的差距,道尽了思乡的绵长。不是朝朝暮暮的短暂分别,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牵挂,平淡的话语里,藏着挥之不去的乡愁。“人归落雁后”,转而写归期的念想。雁是候鸟,春日北归,本是自然之理。可诗人却觉自己归家之时,要落在雁的后面。以雁作比,不说自己归心似箭,反说不及雁儿迅捷,那份想回却难回的无奈,尽在不言中。“思发在花前”,再写思念的起头。花开是春日盛景,可诗人的思乡之情,早在花开之前就已萌发。花未开,思已至,可见这份牵挂由来已久,并非因眼前春景才偶然触发,而是深埋心底,与日俱增。
4. 作品点评
此五言小诗,写尽游子客居他乡,逢新春佳节时,盼与亲人相聚的急切心意。诗人见眼前之景,便生心中之情,用语朴素自然,又显精巧委婉,将那深切细腻的情思,都藏在婉转的笔墨里。景中含情,情中带景,二者相融无间。诗中用了对比映衬之法,叙述间自有对照,不直白言说,却将盼归的急切之情,含蓄地道出。且作者把“归”与“思”二字,分置于两相映照的句子中,与诗题遥遥呼应,自有一番特别的意趣。
上一篇:南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