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líng
fēng
xiàn
kāng
shī
èr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惠连浏览量:2
​​zhé​​
​​xiōng​​
gǎn
​​pǐ​​
bié
xiāng
sòng
yuè
​​jiōng​​
lín
yǐn
jiàn
tíng
guǎn
fēn
​​mèi​​
​​chéng​​
yīn
liú
​​zǐ​​
yán
juàn
juàn
xīn
huí
táng
yǐn
​​lú​​
​​yì​
yuǎn
wàng
​​jué​​
xíng
yīn

译文

贤兄感伤离别,远送穿越郊野林。设宴饯行于郊外亭馆,在澄湖南岸分手。送别者凄楚的临别话语,漂泊者满怀依恋之情。曲折的池塘遮蔽了船桨与船舵,极目远眺,再也看不见身影与听不见声音。

逐句剖析

"哲兄感仳别":贤兄感伤离别,

# 仳别:分别。仳:别离。,哲兄:对兄长的敬称,此指谢灵运。

"相送越坰林":远送穿越郊野林。

# 坰林:野外的树林。

"饮饯野亭馆":设宴饯行于郊外亭馆,

# 亭馆:供人游憩歇宿的亭台馆舍。,饮饯:设宴饮酒饯别。

"分袂澄湖阴":在澄湖南岸分手。

# 阴:水之南曰阴,此谓湖水的南面。,澄湖:明净的湖水。,分袂:分手。袂:衣袖。

"凄凄留子言":送别者凄楚的临别话语,

# 留子:留下的人,指灵运。,凄凄:悲伤貌。

"眷眷浮客心":漂泊者满怀依恋之情。

# 浮客:犹言“游子”,指诗人自己。,眷眷:依恋向往貌。

"回塘隐舻枻":曲折的池塘遮蔽了船桨与船舵,

# 舻枻:船头和船桨。,回塘:曲折的堤岸。

"远望绝形音":极目远眺,再也看不见身影与听不见声音。

# 形音:形影和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其二)》是南朝宋谢惠连所作的五言古诗。此诗以送别为主题,写兄长因离别伤感,送自己穿过郊野树林,在野外亭馆饯别,于清澈湖边分别。“凄凄留子言”写兄长不舍的叮嘱,“眷眷浮客心”表自己作为游子的眷恋,末句写船隐入曲折池塘,远望已不见形影声音,尽显离别后的怅然。诗中运用情景交融手法,以“坰林”“野亭馆”“澄湖阴”等景物烘托离别氛围,语言质朴自然。通过刻画送别场景与双方情态,传递出深厚的兄弟情谊与离别的伤感,是南朝送别诗中情感真挚的作品,体现了古体诗自由抒情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宋文学家

谢惠连(397?~433),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因在为父守丧期间作诗赠人,而长期不得官职,后为彭城王刘义康法曹参军。幼年能文,其作品文词清丽典雅,笔调轻灵,遣词造句颇似谢灵运,部分篇章表现了不得志的郁闷。其作品最有名的诗歌当数深为钟嵘所赏识的《秋怀》,另有《雪赋》是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明人辑有《谢法曹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西陵遇风献康乐》是谢惠连于元嘉七年(430年)仲春所作。时年二十四岁的谢惠连告别会稽,沿水路北上前往建康,首次踏上仕宦之途。行至西陵时,因风雪交加被迫滞留,羁旅的孤寂与风雪的侵袭加深了他的愁绪。此前,他因曾爱幸会稽郡吏杜德灵且在守丧期间赠其诗作,被时人讥为轻薄,遭贬斥而不得参与荣禄之事。这一年,经尚书仆射殷景仁荐举,他才得以出任司徒彭城王刘义康的法曹参军,虽得仕进机会,却难掩老大伤悲的烦乱心境,加之对为他饯行的族兄谢灵运的深切怀念,最终写下这首凄婉的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哲兄感仳别,相送越坰林”这两句开篇就交代了送别的缘由和场景。“哲兄”是对兄长的尊称,“仳别”指离别,兄长因即将分别而心生伤感,一路送“我”走出郊外的树林。“越坰林”里的“越”字很有画面感,像是一步一步走出熟悉的地方,透着兄长送了一程又一程的不舍,简单几个字就把兄弟间深厚的情谊藏了进去,让人能感受到那份不愿分离的心情。“饮饯野亭馆,分袂澄湖阴”接着写送别的具体过程。在野外的亭馆里摆酒饯行,最后在清澈的湖水边分手。“野亭馆”是郊外的简陋亭台,“澄湖阴”是湖水边阴凉的地方,这些朴素的景物自带一种清幽的氛围,和离别的伤感很配。“分袂”就是分开衣袖,是古人分别时的动作,直白又形象,仿佛能看到两人在这里挥手告别的样子,把不舍落到了实实在在的动作上。“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这两句转写离别时的话语和心情。兄长留下的叮嘱带着凄凉的意味,满是放不下的牵挂;而“我”作为要远行的人,心里装着满满的眷恋。“凄凄”“眷眷”这两个叠词用得好,把兄长的不舍和“我”的留恋写得特别真切,就像能听到那带着哭腔的嘱咐,能摸到那颗七上八下的游子心,让看不见的情绪变得能摸得着、听得见。“回塘隐舻枻,远望绝形音”最后写分别后的情景。船慢慢驶进曲折的池塘,身影渐渐藏了起来,再往远处看,连影子和声音都彻底消失了。“隐”字写出船慢慢看不见的过程,“绝”字则是彻底消失,从能看到一点影子到啥都没了,一步一步把离别后的失落推到顶点。就像生活中看着亲人离开,从挥手到看不见背影,心里空落落的感觉,被这两句写得特别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中写离别的时间虽然只有两天,却给人以历尽沧桑之感,这也是诗人手段高明处。其奥秘就在于,他把短短的行程写成了漫长的心理历程。历程的每一阶段又都自具首尾。由“情阙”而“浮心”,而“遥悲”,而“积愤”,感情的每一变化,都经过艰苦的拼搏,几乎把生离写成了死别。同时又衬之以景物的变迁,从澄湖柳岸到浙江的西陵,良辰美景变成了狂风雨雪,也给人以恍如隔世之感。这种情境交融,诉说复杂内心活动的手法,是从曹植《赠白马王彪》那里学来的,只是缺乏曹植的激愤昂扬和奇高的气骨。但诗人能突破谢灵运的“叙事——写景——说理’’程式,汰除诗歌里那些无用的玄言理障,代之以清便婉转的情感抒发,却也是他的一种积极尝试。因此,此篇才能与他那些全力雕章琢句的作品不同,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现代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何逊《和司马博士咏雪诗》

下一篇:南北朝·江淹《效阮公诗十五首(其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