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纪无淹度":北斗星的运转从不停滞,
# 淹度:久度,过得慢。,衡纪:指北斗星。
"晷运倏如催":太阳运行快速似被摧毁。
# 倏:迅速,极快。,晷:日冕。
"白露滋园菊":白露滋润园中的菊花,
"秋风落庭槐":秋风吹落庭院的槐叶。
"肃肃莎鸡羽":纺织娘翅膀振动发出肃肃声,
# 莎鸡:虫名,又称络纬,俗称纺织娘。,肃肃:象声词。鸟语、虫翅的振动声。
"烈烈寒螀啼":寒蝉啼鸣凄厉。
# 寒螀:即寒蝉。,烈烈:象声词。
"夕阴结空幕":暮色如帷幕笼罩天空,
# 夕阴:傍晚阴晦的气象。
"宵月皓中闺":夜晚的月光照亮闺房。
# 宵月:夜晚的月亮。
"美人戒裳服":女子们准备冬衣,
# 戒:准备。
"端饰相招携":整理衣饰,互相招呼同行。
# 招携:招邀协同。,端饰:整理衣饰。
"簪玉出北房":戴着玉簪走出北房,
# 簪:插,戴。
"鸣金步南阶":佩饰叮当作响,踏上南阶。
# 鸣金:古时妇女佩戴的金属饰物。
"檐高砧响发":高檐下捣衣石发出声响,
# 砧:捣衣石。,檐:屋檐。
"楹长杵声哀":长堂前木杵敲击声哀婉。
# 哀:指声音凄清尖利。,杵:捣衣棒槌。,楹:厅堂的前柱。
"微芳起两袖":衣袖扬起淡淡香气,
# 微芳:若有若无的香气。
"轻汗染双题":汗水微微浸湿额头。
# 题:额头。,染:沾污。
"纨素既已成":丝帛已经捶好,
# 纨素:洁白细致的细绢。
"君子行未归":远行的丈夫仍未归来。
"裁用笥中刀":用箱中的剪刀裁布,
# 笥:盛放衣物的方形竹器。
"缝为万里衣":缝制成寄往远方的寒衣。
"盈箧自余手":装满衣箱皆出自我手,
# 箧:小箱子,藏物器具。大为箱,小为箧。
"幽缄俟君开":密封好等待你开启。
# 俟:等待。,幽缄:密密地封存起来。
"腰带准畴昔":腰带的尺寸仍按旧时,
# 畴昔:从前,往昔。,准:依据,根据。
"不知今是非":不知如今是否合身。
南朝宋文学家
谢惠连(397?~433),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因在为父守丧期间作诗赠人,而长期不得官职,后为彭城王刘义康法曹参军。幼年能文,其作品文词清丽典雅,笔调轻灵,遣词造句颇似谢灵运,部分篇章表现了不得志的郁闷。其作品最有名的诗歌当数深为钟嵘所赏识的《秋怀》,另有《雪赋》是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明人辑有《谢法曹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了秋夜时节的物候景象,展现了闺中美人相携捣衣、裁衣缝衣的过程,表达了女子对远行未归丈夫的深切思念与牵挂,以及细腻入微的体贴之情,营造出一种情致绵绵、相思萦绕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叠字:运用“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等叠词,既摹写秋虫鸣叫的凄厉音响,又渲染氛围,突显夜色的肃杀与哀感。对偶:多处以对仗句式增强韵律美,如“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与“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形成意象对称,平衡语言节奏。
3. 分段赏析
“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两句点明时间流转之快。“衡纪”指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晷运”即日影移动,“无淹度”“倏如催”强调星斗不停运转,日影飞速移动,时光匆匆流逝,为全诗奠定了秋夜时光易逝的基调,也暗示了季节转换之迅速。“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两句描绘秋令景象。“白露”“秋风”点明秋季,“滋”字生动写出白露滋润菊花的情景,让园菊在白露的滋养下愈发娇艳;“落”字形象地展现出秋风扫落叶,庭中槐树叶子纷纷飘落的萧瑟之态,简洁而传神地勾勒出秋意渐浓的画面。“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两句摹写秋夜虫鸣。“肃肃”“烈烈”两个叠词,精准地模拟出纺织娘振羽和寒蝉啼叫的声音,不仅从听觉上营造出秋夜的凄清氛围,更传递出人们在秋夜中听到这些声音时内心产生的凄厉之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秋夜的寂寥。“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两句勾勒秋夜时空。“夕阴”指傍晚的阴云,“空幕”喻指天穹,描绘出夜幕如巨大幕布缓缓垂下的画面;“宵月”点明夜晚的月亮,“皓”字突出月光的明亮皎洁,照亮了闺房,一暗一明,生动展现出秋夜由暮至夜的天色变化。“美人戒裳服,端饰相招携”两句写闺妇准备捣衣。“戒裳服”表明制作寒衣的时节已到,女子们相互提醒;“端饰”体现她们精心打扮,穿戴整齐;“相招携”描绘出女子们结伴同行的场景,呼应古谚语“蟋蟀鸣,懒妇惊”,展现出秋日女子们为制衣而行动起来的画面。“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两句刻画美人装扮与行动。“簪玉”描绘女子头戴精美的玉饰,尽显华贵美丽;“鸣金”说明女子身上佩戴的饰品在行走时发出清脆声响,细腻地表现出女子走出闺房、前往捣衣处时仪态优雅、衣饰华丽的模样。“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两句描写捣衣声响。“檐高”“楹长”交代环境,突出空间开阔;“砧响发”“杵声哀”生动地写出捣衣时砧杵相击发出的声音,在高大的屋檐和宽敞的堂屋间回荡,“哀”字赋予捣衣声以情感色彩,使其在秋夜中显得悠扬而感人。“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两句展现捣衣美人姿态。“微芳起两袖”描绘女子捣衣时,随着动作扬起衣袖,散发出淡淡的芳香,增添了画面的美感;“轻汗染双题”则细腻刻画女子额头两旁渗出汗水的模样,既体现捣衣劳动的辛苦,又凸显出女子劳动时的柔美之态。“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两句转折抒情。“纨素既已成”说明布帛已经捶好,制衣的前期准备完成;“君子行未归”笔锋一转,点明女子思念的丈夫仍在远方未归,将捣衣劳动与女子的相思之情自然衔接,为下文裁衣寄远做铺垫。“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两句写女子裁衣。“裁用笥中刀”强调女子取出精心保管在竹箱中的洁净刀具裁衣,体现出她的精细与恭敬;“缝为万里衣”表明这些衣服是要寄给远在万里之外的丈夫,饱含着女子对丈夫深深的牵挂与爱意。“盈箧自余手,幽缄俟君开”两句写女子对寄衣的重视。“盈箧”说明女子缝制的衣服装满了箱筐,数量之多体现她对丈夫的关怀备至;“幽缄”表示她将衣箱密密封存,足见其用心;“俟君开”直白地表达出这些衣服专等丈夫打开,尽显女子情意的深密与专一。“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两句细腻刻画女子心理。“腰带准畴昔”指女子按照丈夫往昔的腰围尺寸缝制腰带,体现她的体贴与细心;“不知今是非”则流露出她的担忧,担心丈夫在外身形变化,衣服不合身,既饱含对丈夫的怜惜,又委婉地倾诉出自己的相思之苦。
4. 作品点评
钟嵘在《诗品》中将此诗誉为汉魏以来五言诗的“警策”之作。从结构上看,全诗以节令物候起笔,依次铺陈捣衣、裁衣寄远的过程,层次分明,节奏徐缓。语言上,大量运用描写与对偶,辞藻富艳精工,契合钟氏“崇雅”的诗学标准。诗中对人、衣饰、声响、劳动的描写,皆为烘托女子的心灵美,而结尾处细腻真挚的心理刻画,更使全诗情致绵长。正如沈德潜评价,其收束“能作情语,不入纤靡”,“情”的成功塑造正是此诗的点睛之笔。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咏雪应令诗》
下一篇:南北朝·沈约《梁甫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