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pǐn
èr
shí
·
·
xíng
róng

朝代:唐作者:司空图浏览量:2
jué
zhù
líng
shǎo
huí
qīng
zhēn
shuǐ
yǐng
xiě
yáng
chūn
fēng
yún
biàn
tài
huā
cǎo
jīng
shén
hǎi
zhī
lán
shān
zhī
lín
xún
dào
miào
tóng
chén
xíng
shù
rén

译文

凝思精虑地集中你的思维,这才能渐渐描摹出物象的形神。像是寻觅水中的倒影,又像是描写明媚的阳春。写风云要写出它的变态苍茫,写花草要写出它的勃勃精神。写大海要写出它的波澜壮阔,写高山要写出它的岩石嶙峋。这些都像那主宰万物的“大道”,精妙地契合浑然无痕。能不拘泥于外形的逼真而得其神似,这才是一个善于形容的诗人。

逐句剖析

"绝伫灵素":凝思精虑地集中你的思维,

# 绝伫灵素:绝伫两句:消绝玄想,暂回真实。灵素,玄想。

"少回清真":这才能渐渐描摹出物象的形神。

# 少:通“稍”,暂。

"如觅水影":像是寻觅水中的倒影,

# 觅:寻求,在这里是可以求得的意思。

"如写阳春":又像是描写明媚的阳春。

# 阳春:春天美景。

"风云变态":写风云要写出它的变态苍茫,

# 变态:指风云变幻的形态。

"花草精神":写花草要写出它的勃勃精神。

# 精神:指花草旺盛的生命力。

"海之波澜":写大海要写出它的波澜壮阔,

"山之嶙峋":写高山要写出它的岩石嶙峋。

# 嶙峋:岭高崖险。

"俱似大道":这些都像那主宰万物的“大道”,

# 俱似大道:俱似两句:所形容描写之风云、花草、海、山等景物皆似乎蕴含自然大道。

"妙契同尘":精妙地契合浑然无痕。

# 妙契:意谓妙合自然。

"离形得似":能不拘泥于外形的逼真而得其神似,

# 离形得似:离形两句:离开对象形态,而能描写肖似。

"庶几斯人":这才是一个善于形容的诗人。

# 斯人:指善于形容的人。,庶几:近似,将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诗品二十四则·形容》是唐代司空图所著的四言诗。开篇“绝伫灵素,少回清真”,便强调创作时需摒弃杂念,回归纯净本真之心,为捕捉事物神韵奠定心境基础。“如觅水影,如写阳春”,以寻觅水中倒影、描绘阳春之景作比,生动展现出应捕捉事物灵动瞬间,而非静态表象。“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分别从风云变幻、花草生机、大海波澜、山峦嶙峋等不同角度,展示世间万物各具独特神态。整首诗层层深入,阐述“形容”风格要义,引导诗人不拘泥于外形,通过细腻观察与感悟,挖掘事物神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先“绝伫灵素,少回清真”,为创作艺术形象铺设基石。诗人需摒弃杂念,让心灵摆脱尘世纷扰,回归纯净质朴的本真。只有处于这般澄澈心境,才能以敏锐感知力洞察世间万象,捕捉到创作灵感,为形象塑造寻得源头。“如觅水影,如写阳春”,巧用精妙比喻,点明形象捕捉之法。寻觅水影,需把握其虚幻、灵动且转瞬即逝的特点,以细腻笔触勾勒;描绘阳春,则要展现其生机盎然、明媚温暖的独特气质。这要求诗人创作时,拥有独到视角与精准笔触,将事物微妙神韵具象化。其次,“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罗列多样自然景象。风云瞬息万变,姿态万千;花草虽微小,却蕴含各自精神风貌;大海波涛汹涌,尽显磅礴气势;山峦嶙峋起伏,彰显雄浑壮阔。这些自然万象,是艺术形象的无尽宝藏,诗人需用心观察、深入体悟,萃取其中精华。“俱似大道,妙契同尘”,强调艺术形象应与自然之道相融,贴近尘世生活的质朴真实。诗歌形象不应悬浮于现实之外,而要扎根生活,汲取生活养分,以自然和谐之态呈现,方能引发读者共鸣。最后,“离形得似,庶几斯人”为全篇核心。它揭示出,诗人创作不能局限于事物外在表象,而应突破形似束缚,深入探寻内在精神本质,追求神似境界。唯有如此,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才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能在读者心间长久留存。

2. 作品点评

《诗品二十四则·形容》所阐述的理论或许已成为普遍认知,但在晚唐时期,它极大地开拓了诗歌艺术的审美领域,为诗歌创作注入了全新活力,对推动诗歌艺术朝着更注重形象塑造与神韵表达的方向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丽真女郎《字字双》

下一篇:唐·白居易《酬吴七见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