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shí
huán
hún
bié

朝代:唐作者:宋之问浏览量:1
luò
yáng
chéng
huā
xuě
hún
shān
zhōng
jīn
shǐ
dàn
bié
qiáo
yáng
liǔ
fēng
chuān
táo
yuè
chuān
táo
zhèng
fāng
xīn
hán
shí
shān
zhōng
jiǔ
chūn
lǎo
zhī
yáo
shùn
hān
tài
píng
rén

译文

洛阳城里的花朵如同白雪般盛开,而陆浑山中的花朵才刚刚开始绽放。清晨在河桥边告别,杨柳随风摇曳,傍晚躺在伊川岸边,桃李映照着月光。伊川的桃李花开正盛,寒食节时在山中饮酒,仿佛又回到了春天。乡野老人不知道尧舜的功绩,只管尽情歌唱,做一个太平盛世的人。

逐句剖析

"洛阳城里花如雪":洛阳城里的花朵如同白雪般盛开,

# 如:好像。

"陆浑山中今始发":而陆浑山中的花朵才刚刚开始绽放。

# 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

"旦别河桥杨柳风":清晨在河桥边告别,杨柳随风摇曳,

# 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夕卧伊川桃李月":傍晚躺在伊川岸边,桃李映照着月光。

#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伊川桃李正芳新":伊川的桃李花开正盛,

"寒食山中酒复春":寒食节时在山中饮酒,仿佛又回到了春天。

# 酒复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野老不知尧舜力":乡野老人不知道尧舜的功绩,

# 野老不知尧舜力:据《艺文类聚》所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在帝尧的时候,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一位老人年八十余,击壤于道中。看见他的人感叹帝尧之德,听见了反驳道,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辛苦劳作而衣食无虞,这跟尧有什么关系,他对我有什么恩德呢?山野间的老人。

"酣歌一曲太平人":只管尽情歌唱,做一个太平盛世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寒食还陆浑别业》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描写了诗人寒食节从洛阳返回陆浑别业途中的所见所感。前四句通过对比洛阳与陆浑山的花期差异,展现两地不同的春景;后四句则着重描写山中桃李盛开、饮酒作乐的闲适生活。全诗运用对比手法,将城市与山野的春色对照,语言清新明快,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太平盛世的歌颂。其中“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一联尤为精妙,以“旦”“夕”勾勒出时间的流转,又以“河桥”“伊川”铺展空间的转换,于晨昏交替、地域更迭间,生动展现了旅途中的春日美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寒食还陆浑别业》是宋之问的作品。其早年于洛阳任职期间,陆浑别墅成为他暂避尘嚣、寄情山水的精神栖所,在那时,作者写下这首诗词。据《宋之问集》记载,诗人以陆浑别墅为题材创作的诗作留存至今者共四首,这是其中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歌通过对比洛阳城与陆浑山的花期差异,展现了诗人从繁华都市到幽静山居的空间转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2. 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诗中“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将洛阳城春花烂漫如雪的盛景与陆浑山中春花始开的景象相对比映衬。洛阳城的繁华热闹、春花的早放,衬托出陆浑山中的清幽静谧、春花开放之迟,突出了陆浑别业环境的幽静和自然。“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以早晨离开河桥时的春风拂面与晚上躺在伊川别业中欣赏桃李映月的情景相映衬。“杨柳风”的轻快与“桃李月”的宁静美好相互映照,既表现出诗人行程的转换,又在对比中体现出别业环境的优美宜人,以及诗人从喧闹的城市来到宁静山中的惬意之感。对比:诗中“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将洛阳城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的热闹景象与陆浑山中春花刚刚绽放的清幽景色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陆浑山中年景的迟暮,也展现出山中环境的清幽、静谧,与洛阳城的喧嚣、繁华形成鲜明反差,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宁静生活的喜爱。“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一句,早上离开河桥时,沐浴在杨柳轻拂的春风中,充满了离别时的轻快之感;晚上则躺在伊川别业,欣赏着桃李映衬下的明月,充满了宁静与惬意。早晚情景的对比,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流转和诗人行程的变化,更在对比中突出了别业的美好,表达出诗人从城市回归别业的愉悦心情。渲染:“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渲染出两种不同的景色氛围。将洛阳城春花似雪的热闹繁丽与陆浑山中春花初绽的清幽静谧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洛阳城花景的浓墨重彩描绘,更衬托出陆浑山的清幽,为诗人的别业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环境氛围。“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通过“杨柳风”“桃李月”等意象,分别从早晨和晚上两个时间点进行渲染。早晨河桥边轻柔的杨柳风,烘托出离别时的轻快之感;晚上伊川畔桃李映衬下的明月,渲染出别业的静谧美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世界,充分展现出诗人对别业生活的喜爱与享受。“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的幽静氛围。路边鸟儿啼鸣,更显道路寂静;荒废的墙垣边鲜花绽放,以乐景衬哀情,越发烘托出一种清幽甚至略带荒凉的意境,使陆浑别业的宁静氛围更加浓厚,也流露出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3. 分段赏析

首联“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诗人以对比的手法,将洛阳城里繁花似锦、如雪般飘飞的景象与陆浑山中花儿刚刚开始绽放的情景相对照。“花如雪”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洛阳城春花烂漫的盛景,“今始发”则突出了陆浑山春天来得较晚的特点。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两地景色的差异,更流露出诗人对山中春色的新奇与喜爱,他追随春天的脚步,从繁华的洛阳城来到清幽的陆浑山,去寻觅那姗姗来迟的春光。颔联“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此联紧扣“还”字,写诗人清晨从洛阳的河桥出发,晚上便卧于陆浑别业的伊川之畔。“旦别”与“夕卧”,点明了时间的转换和行程的紧凑,表现出诗人归心似箭。“杨柳风”“桃李月”两个意象新颖别致,诗人用“杨柳”形容春风,用“桃李”形容月色,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风中杨柳的气息,感受到月下桃李的芬芳。这两句对仗工整,如两幅优美的图画,兼具诗境美、绘画美和音乐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洛阳春光的留恋以及对陆浑别业清幽美景的惬意与喜悦。颈联“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诗人运用顶针的手法,重复“伊川桃李”,进一步强调陆浑山中春色正浓。“正芳新”承接上文的“今始发”,具体描绘出山中桃李花盛开、芬芳新鲜的景象。“寒食”点明节令,回应诗题,此时诗人身处山中,不但有迷人的春色,还有新熟的春酒,花香与酒香相互交融,让人沉醉其中,传达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神情意态。尾联“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野老”既指当地居民,也可指诗人自己。诗人称自己身处山中,如同生活在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欢快地唱着歌,享受着太平生活。此句虽有歌咏升平之意,但说得很有艺术,与全诗的内容风格相统一,在赞美山中美景与惬意生活的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认可。

4. 作品点评

全诗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风调的自然流美。其语言清新流丽如春日溪水,一气流走的明快格调中,圆转如珠的韵律与贯穿始终的浓郁春天气息浑然天成,达成了意境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山居燕饮之诗,言城中花落如雪,而此地始开者,山深故耳。于是别河桥而归卧伊川,则桃李含英,春酒方熟。熙游圣化之中,酣饮而歌《击壤》之曲,非太平何以能此!其开元致治之时乎?

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一

# 此篇语意转折,亦初唐七古佳调。

清书法家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初七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寄唐生》

下一篇:唐·崔涂《幽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