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è

朝代:南北朝作者:颜之推浏览量:2
shì
jūn
zhī
chǔ
shì
guì
néng
yǒu
ěr
gāo
tán
lùn
zuǒ
qín
yòu
shū
fèi
rén
jūn
wèi
guó
zhī
yòng
cái
jiào
guò
liù
shì
cháo
tíng
zhī
chén
jiàn
zhì
jīng
lún
èr
wén
shǐ
zhī
chén
zhù
shù
xiàn
zhāng
wàng
qián
sān
jūn
zhī
chén
duàn
jué
yǒu
móu
qiáng
gàn
shì
fān
píng
zhī
chén
míng
liàn
fēng
qīng
bái
ài
mín
shǐ
使
mìng
zhī
chén
shí
biàn
cóng
jūn
mìng
liù
xīng
zào
zhī
chén
chéng
gōng
jié
fèi
kāi
lüè
yǒu
shù
jiē
qín
xué
shǒu
xíng
zhě
suǒ
néng
biàn
rén
xìng
yǒu
cháng
duǎn
měi
liù
zāi
dàn
dāng
jiē
xiǎo
zhǐ
néng
shǒu
zhí
biàn
便
kuì
ěr
jiàn
shì
zhōng
wén
xué
zhī
shì
pǐn
zǎo
jīn
ruò
zhǐ
zhū
zhǎng
yǒu
shì
yòng
duō
suǒ
kān
chéng
píng
zhī
shì
zhī
yǒu
sāng
luàn
zhī
huò
chù
miào
táng
zhī
xià
zhī
yǒu
zhàn
chén
zhī
bǎo
fèng
zhī
zhī
yǒu
gēng
jià
zhī
mín
zhī
shàng
zhī
yǒu
láo
zhī
qín
nán
yīng
shì
jīng
jìn
cháo
nán
yōu
jiè
shì
jiāng
nán
guān
dài
yǒu
cái
gàn
zhě
zhuó
wéi
lìng
xià
shàng
shū
láng
zhōng
shū
shè
rén
shàng
diǎn
zhǎng
yào
wén
zhī
shì
duō
dàn
huá
shè
shì
xiān
wēi
guò
shī
yòu
xíng
chuí
chǔ
suǒ
chǔ
qīng
gāo
gài
duǎn
zhì
tái
jīn
shǐ
zhǔ
shū
jiān
shuài
zhū
wáng
qiān
shěng
bìng
xiǎo
yòng
bàn
shí
zòng
yǒu
xiǎo
rén
zhī
tài
jiē
biān
zhàng
duō
jiàn
wěi
shǐ
使
gài
yòng
cháng
rén
měi
liàng
shì
yuàn
liáng
ài
xiǎo
rén
ér
shū
shì
yǎn
néng
jiàn
jié
ěr
liáng
shì
shì
jiē
shàng
bāo
dài
guān
gāo
chū
chē
chí
jiāo
guō
zhī
nèi
chéng
zhě
zhōu
hóng
zhèng
wéi
xuān
chéng
wáng
suǒ
ài
gěi
guǒ
xià
cháng
zhī
cháo
wéi
fàng
zhì
nǎi
shàng
shū
láng
chéng
jiū
zhī
hóu
jǐng
zhī
luàn
cuì
róu
kān
xíng
léi
ruò
nài
hán
shǔ
zuò
cāng
zhě
wǎng
wǎng
ér
rán
jiàn
kāng
lìng
wáng
xìng
wèi
cháng
chéng
jiàn
pēn
liáng
zhèn
shè
nǎi
wèi
rén
yuē
:“
:“
zhèng
shì
míng
wéi
?”
?”
fēng
zhì
rén
zhī
jià
zhī
jiān
nán
gài
guì
běn
zhī
dào
shí
wéi
mín
tiān
mín
fēi
shí
shēng
sān
néng
xiāng
cún
gēng
zhòng
zhī
hāo
chú
zhī
huò
zhī
zài
zhī
zhī
yáng
zhī
fán
shè
shǒu
ér
cāng
lǐn
ān
qīng
nóng
shì
ér
guì
zāi
jiāng
nán
cháo
shì
yīn
jìn
zhōng
xīng
ér
jiāng
běn
wéi
zhì
jīn
jiǔ
shì
wèi
yǒu
tián
fèng
ér
shí
ěr
jiǎ
lìng
yǒu
zhě
jiē
xìn
tóng
wéi
zhī
wèi
cháng
guān
lǒng
gēng
zhū
miáo
zhī
yuè
dāng
xià
yuè
dāng
shōu
ān
shí
shì
jiān
zhì
guān
liǎo
yíng
jiā
bàn
jiē
yōu
xián
zhī
guò

译文

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有益于事物,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弹琴读书,耗费国君主的俸禄官位啊。国家使用人材,大体不外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取其明白通达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取其治国的谋略,取其品学的博大雅正;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写典章,不忘先古;三是军旅的臣子,用他能决断有谋,强力能干熟悉军事;四是地方官员,用他能熟悉风土人情,廉洁爱民;五是从事外交活动的官员,用他能掌握形势的变化予以恰当的处置,不辱君命;六是主管土木建筑的官员,用他能估量工程的效率和进度,节约经费开支,谋划有方;这都是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人所能办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要求这六个方面全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宗旨和要领,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无所惭愧了。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等有所试用,多数不能胜任。处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丧乱之祸;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战阵之急;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盘踞在吏民头上,不知道有劳役之勤: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和处理政务了。西晋被灭后,晋元帝于建武元年南渡,对士族优待宽容,因此江南士族中有才干的,有才干的人,就擢升到尚书令、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管理机密要事。其余闲散的文职官员,多数言行迂腐荒诞,虚浮不实,不会处理世务,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于那些台阁令史,主办监帅,诸王签省,都通晓熟悉官吏的职责,能按时完成当时应该处理好的事情,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用鞭杖严厉地监督他们,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在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著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就有人伺候,城里城外,见不着骑马的士大夫。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常骑着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行为不检点,不约束,率性而为。如果是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肉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又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在突然发生的事变中坐以待毙,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就惊慌害怕,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风气竟然颓废到这种程度。古人想要知道农业劳动的艰辛,这大概是使人珍惜粮食、致力于农业劳动的途径吧。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的话,父子之间就不能相互保全对方。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舂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主持官府工作就不能胜任,治理家事也办不好,这都是优游闲散带来的危害。

逐句剖析

"士君子之处世":士君子的处世,

"贵能有益于物耳":贵在能够有益于事物,

"不徒高谈虚论":不能光是高谈阔论,

"左琴右书":弹琴读书,

# 左琴右书:弹琴读书。

"以费人君禄位也":耗费国君主的俸禄官位啊。

"国之用材":国家使用人材,

"大较不过六事":大体不外六个方面:

"一则朝廷之臣":一是朝廷的臣子,

"取其鉴达治体":取其明白通达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 治体:指治理国家的体制、法度。

"经纶博雅":取其治国的谋略,取其品学的博大雅正;

# 经纶:此指处理国家大事。

"二则文史之臣":二是文史的臣子,

"取其著述宪章":用他能撰写典章,

"不忘前古":不忘先古;

"三则军旅之臣":三是军旅的臣子,

"取其断决有谋":用他能决断有谋,

"强干习事":强力能干熟悉军事;

# 强干习事:精明强干,熟悉事物。

"四则藩屏之臣":四是地方官员,

# 藩屏:藩篱屏蔽,比喻藩国。

"取其明练风俗":用他能熟悉风土人情,

# 明练:明白清楚。

"清白爱民":廉洁爱民;

"五则使命之臣":五是从事外交活动的官员,

"取其识变从宜":用他能掌握形势的变化予以恰当的处置,

"不辱君命":不辱君命;

"六则兴造之臣":六是主管土木建筑的官员,

"取其程功节费":用他能估量工程的效率和进度,

# 程功:计算、考核工程的进度。

"开略有术":节约经费开支,谋划有方;

# 开略:思路开阔。

"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这都是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人所能办到的。

# 守行:品行端正,保持好的品行。

"人性有长短":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

"岂责具美于六涂哉":怎可以要求这六个方面全都做好呢?

# 责:强求。

"但当皆晓指趣":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宗旨和要领,

"能守一职":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

"便无愧耳":也就无所惭愧了。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

"品藻古今":评议古今,

# 品藻:鉴定等级。

"若指诸掌":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

# 若指诸掌:像指示掌中之物一样,比喻事理浅近易明。

"及有试用":等有所试用,

"多无所堪":多数不能胜任。

"居承平之世":处在累代太平之世,

"不知有丧乱之祸":不知道有丧乱之祸;

"处庙堂之下":身在朝廷之上,

# 庙堂:宗庙明堂,旧时帝王议事之处,故也指朝廷。

"不知有战陈之急":不知道有战阵之急;

# 战陈:作战的阵法。陈,“阵”的本字。

"保俸禄之资":保有俸禄供给,

"不知有耕稼之苦":不知道有耕稼之苦;

"肆吏民之上":盘踞在吏民头上,

# 肆:踞。

"不知有劳役之勤":不知道有劳役之勤:

"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和处理政务了。

"晋朝南渡":西晋被灭后,晋元帝于建武元年南渡,

# 晋朝南渡:指西晋被灭后,晋元帝于建武元年南渡,在建康立东晋事。

"优借士族":对士族优待宽容,

"故江南冠带":因此江南士族中有才干的,

# 冠带:官吏或士大夫的代称,以其戴冠束带,因得称。

"有才干者":有才干的人,

"擢为令仆已下":就擢升到尚书令、仆射以下,

# 令:即尚书令,为尚书省的长官。

"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

"典掌机要":管理机密要事。

"其余文义之士":其余闲散的文职官员,

"多迂诞浮华":多数言行迂腐荒诞,虚浮不实,

"不涉世务":不会处理世务,

"纤微过失":有了点小过错,

"又惜行捶楚":又舍不得杖责,

"所以处于清高":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

"盖护其短也":来给他们护短。

"至于台阁今史":至于那些台阁令史,

# 今史:尚书省属下的官员。,台阁:指尚书省。

"主书监帅":主办监帅,

# 监帅:监督军务的官员。,主书:尚书省属下官员。

"诸王签省":诸王签省,

# 省:指省事、尚书省属官。

"并晓习吏用":都通晓熟悉官吏的职责,

"济办时须":能按时完成当时应该处理好的事情,

"纵有小人之态":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

"皆可鞭杖肃督":还可以用鞭杖严厉地监督他们,

"故多见委使":所以多被委任使用,

"盖用其长也":这是在用他们的长处。

"人每不自量":人往往不能自量,

"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

# 梁武帝父子:指南朝梁的君主梁武帝萧衍和他的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

"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世士大夫":梁朝的士大夫,

"皆尚褒衣博带":都崇尚著宽衣,系阔腰带,

# 褒衣博带:宽大的袍子和衣带。

"大冠高履":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

# 高履:即高齿屐。

"出则车舆":出门就乘车代步,

"入则扶持":进门就有人伺候,

"郊郭之内":城里城外,

"无乘马者":见不着骑马的士大夫。

"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

# 周弘正:字思行,南朝学者,在梁、陈都做过官。

"给一果下马":送给他一匹果下马,

# 果下马:在当时视为珍品的一种小马,只有三尺高,能在果树下行走,故名。

"常服御之":他常骑着这匹马,

"举朝以为放达":朝廷上下都认为他行为不检点,不约束,率性而为。

# 放达:放纵不拘礼法。

"至乃尚书郎乘马":如果是尚书郎骑马,

"则纠劾之":就会遭到弹劾。

"及侯景之乱":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

# 侯景之乱:梁武帝太清二年北朝降将侯景叛乱,攻破建康,梁武帝被困而死。

"肤脆骨柔":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肉的,

"不堪行步":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

"体羸气弱":体质虚弱,

"不耐寒暑":又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

"坐死仓猝者":在突然发生的事变中坐以待毙,

"往往而然":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

"建康令王复":建康令王复,

# 建康:即今南京。本名金陵,吴为建业,晋避愍帝讳,故改为建康。

"性既儒雅":性情温文尔雅,

"未尝乘骑":从未骑过马,

"见马嘶喷陆梁":一看见马嘶鸣跳跃。

# 陆梁:跳跃。

"莫不震慑":就惊慌害怕,

"乃谓人曰":他对人说道:“

"正是虎":这是老虎,

"何故名为马乎":为什么叫马呢?”

"其风俗至此":当时的风气竟然颓废到这种程度。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古人想要知道农业劳动的艰辛,

# 稼穑:指农事。

"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这大概是使人珍惜粮食、致力于农业劳动的途径吧。

# 本:与下文之“末业”相对,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夫食为民天":民以食为天,

"民非食不生矣":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

"三日不粒":三天不吃饭的话,

# 粒:以谷米为食。

"父子不能相存":父子之间就不能相互保全对方。

# 存:想念、省问。

"耕种之":粮食要经过耕种,

"茠鉏之":锄草,

"刈获之":收割,

"载积之":储存,

"打拂之":舂打,

"簸扬之":扬场等,

"凡几涉手":好几道工序,

"而入仓廪":才能放存粮仓,

"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

"江南朝士":江南朝廷里的官员,

"因晋中兴而渡江":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

# 中兴:西晋亡后,东晋又建国于江南,故称中兴。

"本为羁旅":流落他乡,

"至今八九世":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

"未有力田":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

"悉资俸禄而食耳":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

"假令有者":如果他们有田产,

"皆信僮仆为之":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

# 信:依靠。

"未尝目观起一垄土":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

"耕一株苗":插一次秧;

"不知几月当下":不知何时播种,

"几月当收":何时收获,

"安识世间余务乎":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

"故治官则不了":因此,主持官府工作就不能胜任,

"营家则不办":治理家事也办不好,

# 办:治理。

"皆优闲之过也":这都是优游闲散带来的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涉务》这篇文章深入剖析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原则与国家人才选用标准,揭示了当时文人阶层脱离实际的社会现象。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士大夫阶层空谈误国的风气,明确指出为官者必须务实勤政、体察民情。文中特别强调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地位,通过对比士族子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窘态与农民躬耕劳作的艰辛,凸显了关注民生疾苦的重要性。全文既有对时弊的针砭,又饱含对务实精神的呼唤,展现了作者深刻的社会观察力和强烈的现实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齐至隋初文学家

颜之推(530?~590?),北齐文学家。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等。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颜之推能诗赋,尤善为文,辞情典丽。其诗质朴而略见藻绘,亦不乏清拔之句。其赋文致清远,今存《观我生赋》。曾作《颜氏家训》二十篇,以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训诫子女,其中《文章篇》专论文学问题。其又曾作志怪小说,今存《冤魂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开篇即提出“士君子处世贵在有益”的核心论点,通过对比“高谈虚论”与“有益于物”两种处世态度,批判了当时士大夫空谈误国的现象。作者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述观点,再分述六类国家所需人才的标准,体现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国之用材”至“便无愧耳。”通过“六事”分类法,系统阐述了各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朝廷之臣需通晓治国方略,文史之臣要熟知典章制度,军旅之臣应有谋略决断,藩屏之臣当体察民情,使命之臣要随机应变,兴造之臣须精打细算。这种分类既展现了作者对人才标准的全面认识,又暗含对当时士人能力单一的批评。末句“能守一职便无愧”的论断,体现了务实的人才观。“吾见世中文学之士”至“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以“文学之士”为批判对象,通过四个“不知”的排比句式,尖锐指出其脱离实际的弊端。“晋朝南渡”的史实例证,揭示了士族制度的弊端。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文义之士”与“台阁令史”进行对比,前者空谈误国却受优待,后者实干济世反遭轻视,这种反差强化了批判力度。“梁世士大夫”至“其风俗至此。”以梁朝士大夫的生活细节为切入点,通过“褒衣博带”“车舆扶侍”等细节,勾勒出养尊处优的士大夫群像。“建康令王复”的事例,以夸张手法凸显其脱离实际到连马都不认识的可悲,为下文的“侯景之乱”中士大夫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至“悉资俸禄而食耳。”转入对农业根本的论述。作者以“食为民天”的比喻强调粮食的重要性,通过“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的劳作流程排比,具体展现农事的艰辛。这种铺陈手法与江南士族“未有力田”形成强烈对比,批判其好逸恶劳的本质。“假令有者”至“皆优闲之过也。”继续深化批判,指出士大夫连基本农事常识都缺乏,自然难以胜任政务。结尾“优闲之过”四字,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梁三朝雅乐歌 雍雅 一》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子夜四时歌 春歌 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