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君子之处世":士君子的处世,
"贵能有益于物耳":贵在能够有益于事物,
"不徒高谈虚论":不能光是高谈阔论,
"左琴右书":弹琴读书,
# 左琴右书:弹琴读书。
"以费人君禄位也":耗费国君主的俸禄官位啊。
"国之用材":国家使用人材,
"大较不过六事":大体不外六个方面:
"一则朝廷之臣":一是朝廷的臣子,
"取其鉴达治体":取其明白通达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 治体:指治理国家的体制、法度。
"经纶博雅":取其治国的谋略,取其品学的博大雅正;
# 经纶:此指处理国家大事。
"二则文史之臣":二是文史的臣子,
"取其著述宪章":用他能撰写典章,
"不忘前古":不忘先古;
"三则军旅之臣":三是军旅的臣子,
"取其断决有谋":用他能决断有谋,
"强干习事":强力能干熟悉军事;
# 强干习事:精明强干,熟悉事物。
"四则藩屏之臣":四是地方官员,
# 藩屏:藩篱屏蔽,比喻藩国。
"取其明练风俗":用他能熟悉风土人情,
# 明练:明白清楚。
"清白爱民":廉洁爱民;
"五则使命之臣":五是从事外交活动的官员,
"取其识变从宜":用他能掌握形势的变化予以恰当的处置,
"不辱君命":不辱君命;
"六则兴造之臣":六是主管土木建筑的官员,
"取其程功节费":用他能估量工程的效率和进度,
# 程功:计算、考核工程的进度。
"开略有术":节约经费开支,谋划有方;
# 开略:思路开阔。
"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这都是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的人所能办到的。
# 守行:品行端正,保持好的品行。
"人性有长短":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
"岂责具美于六涂哉":怎可以要求这六个方面全都做好呢?
# 责:强求。
"但当皆晓指趣":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宗旨和要领,
"能守一职":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
"便无愧耳":也就无所惭愧了。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
"品藻古今":评议古今,
# 品藻:鉴定等级。
"若指诸掌":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
# 若指诸掌:像指示掌中之物一样,比喻事理浅近易明。
"及有试用":等有所试用,
"多无所堪":多数不能胜任。
"居承平之世":处在累代太平之世,
"不知有丧乱之祸":不知道有丧乱之祸;
"处庙堂之下":身在朝廷之上,
# 庙堂:宗庙明堂,旧时帝王议事之处,故也指朝廷。
"不知有战陈之急":不知道有战阵之急;
# 战陈:作战的阵法。陈,“阵”的本字。
"保俸禄之资":保有俸禄供给,
"不知有耕稼之苦":不知道有耕稼之苦;
"肆吏民之上":盘踞在吏民头上,
# 肆:踞。
"不知有劳役之勤":不知道有劳役之勤:
"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和处理政务了。
"晋朝南渡":西晋被灭后,晋元帝于建武元年南渡,
# 晋朝南渡:指西晋被灭后,晋元帝于建武元年南渡,在建康立东晋事。
"优借士族":对士族优待宽容,
"故江南冠带":因此江南士族中有才干的,
# 冠带:官吏或士大夫的代称,以其戴冠束带,因得称。
"有才干者":有才干的人,
"擢为令仆已下":就擢升到尚书令、仆射以下,
# 令:即尚书令,为尚书省的长官。
"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
"典掌机要":管理机密要事。
"其余文义之士":其余闲散的文职官员,
"多迂诞浮华":多数言行迂腐荒诞,虚浮不实,
"不涉世务":不会处理世务,
"纤微过失":有了点小过错,
"又惜行捶楚":又舍不得杖责,
"所以处于清高":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
"盖护其短也":来给他们护短。
"至于台阁今史":至于那些台阁令史,
# 今史:尚书省属下的官员。,台阁:指尚书省。
"主书监帅":主办监帅,
# 监帅:监督军务的官员。,主书:尚书省属下官员。
"诸王签省":诸王签省,
# 省:指省事、尚书省属官。
"并晓习吏用":都通晓熟悉官吏的职责,
"济办时须":能按时完成当时应该处理好的事情,
"纵有小人之态":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
"皆可鞭杖肃督":还可以用鞭杖严厉地监督他们,
"故多见委使":所以多被委任使用,
"盖用其长也":这是在用他们的长处。
"人每不自量":人往往不能自量,
"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
# 梁武帝父子:指南朝梁的君主梁武帝萧衍和他的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
"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世士大夫":梁朝的士大夫,
"皆尚褒衣博带":都崇尚著宽衣,系阔腰带,
# 褒衣博带:宽大的袍子和衣带。
"大冠高履":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
# 高履:即高齿屐。
"出则车舆":出门就乘车代步,
"入则扶持":进门就有人伺候,
"郊郭之内":城里城外,
"无乘马者":见不着骑马的士大夫。
"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
# 周弘正:字思行,南朝学者,在梁、陈都做过官。
"给一果下马":送给他一匹果下马,
# 果下马:在当时视为珍品的一种小马,只有三尺高,能在果树下行走,故名。
"常服御之":他常骑着这匹马,
"举朝以为放达":朝廷上下都认为他行为不检点,不约束,率性而为。
# 放达:放纵不拘礼法。
"至乃尚书郎乘马":如果是尚书郎骑马,
"则纠劾之":就会遭到弹劾。
"及侯景之乱":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
# 侯景之乱:梁武帝太清二年北朝降将侯景叛乱,攻破建康,梁武帝被困而死。
"肤脆骨柔":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肉的,
"不堪行步":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
"体羸气弱":体质虚弱,
"不耐寒暑":又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
"坐死仓猝者":在突然发生的事变中坐以待毙,
"往往而然":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
"建康令王复":建康令王复,
# 建康:即今南京。本名金陵,吴为建业,晋避愍帝讳,故改为建康。
"性既儒雅":性情温文尔雅,
"未尝乘骑":从未骑过马,
"见马嘶喷陆梁":一看见马嘶鸣跳跃。
# 陆梁:跳跃。
"莫不震慑":就惊慌害怕,
"乃谓人曰":他对人说道:“
"正是虎":这是老虎,
"何故名为马乎":为什么叫马呢?”
"其风俗至此":当时的风气竟然颓废到这种程度。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古人想要知道农业劳动的艰辛,
# 稼穑:指农事。
"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这大概是使人珍惜粮食、致力于农业劳动的途径吧。
# 本:与下文之“末业”相对,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夫食为民天":民以食为天,
"民非食不生矣":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
"三日不粒":三天不吃饭的话,
# 粒:以谷米为食。
"父子不能相存":父子之间就不能相互保全对方。
# 存:想念、省问。
"耕种之":粮食要经过耕种,
"茠鉏之":锄草,
"刈获之":收割,
"载积之":储存,
"打拂之":舂打,
"簸扬之":扬场等,
"凡几涉手":好几道工序,
"而入仓廪":才能放存粮仓,
"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
"江南朝士":江南朝廷里的官员,
"因晋中兴而渡江":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
# 中兴:西晋亡后,东晋又建国于江南,故称中兴。
"本为羁旅":流落他乡,
"至今八九世":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
"未有力田":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
"悉资俸禄而食耳":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
"假令有者":如果他们有田产,
"皆信僮仆为之":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
# 信:依靠。
"未尝目观起一垄土":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
"耕一株苗":插一次秧;
"不知几月当下":不知何时播种,
"几月当收":何时收获,
"安识世间余务乎":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
"故治官则不了":因此,主持官府工作就不能胜任,
"营家则不办":治理家事也办不好,
# 办:治理。
"皆优闲之过也":这都是优游闲散带来的危害。
北齐至隋初文学家
颜之推(530?~590?),北齐文学家。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等。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颜之推能诗赋,尤善为文,辞情典丽。其诗质朴而略见藻绘,亦不乏清拔之句。其赋文致清远,今存《观我生赋》。曾作《颜氏家训》二十篇,以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训诫子女,其中《文章篇》专论文学问题。其又曾作志怪小说,今存《冤魂志》。
1. 分段赏析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开篇即提出“士君子处世贵在有益”的核心论点,通过对比“高谈虚论”与“有益于物”两种处世态度,批判了当时士大夫空谈误国的现象。作者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述观点,再分述六类国家所需人才的标准,体现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国之用材”至“便无愧耳。”通过“六事”分类法,系统阐述了各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朝廷之臣需通晓治国方略,文史之臣要熟知典章制度,军旅之臣应有谋略决断,藩屏之臣当体察民情,使命之臣要随机应变,兴造之臣须精打细算。这种分类既展现了作者对人才标准的全面认识,又暗含对当时士人能力单一的批评。末句“能守一职便无愧”的论断,体现了务实的人才观。“吾见世中文学之士”至“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以“文学之士”为批判对象,通过四个“不知”的排比句式,尖锐指出其脱离实际的弊端。“晋朝南渡”的史实例证,揭示了士族制度的弊端。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文义之士”与“台阁令史”进行对比,前者空谈误国却受优待,后者实干济世反遭轻视,这种反差强化了批判力度。“梁世士大夫”至“其风俗至此。”以梁朝士大夫的生活细节为切入点,通过“褒衣博带”“车舆扶侍”等细节,勾勒出养尊处优的士大夫群像。“建康令王复”的事例,以夸张手法凸显其脱离实际到连马都不认识的可悲,为下文的“侯景之乱”中士大夫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至“悉资俸禄而食耳。”转入对农业根本的论述。作者以“食为民天”的比喻强调粮食的重要性,通过“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的劳作流程排比,具体展现农事的艰辛。这种铺陈手法与江南士族“未有力田”形成强烈对比,批判其好逸恶劳的本质。“假令有者”至“皆优闲之过也。”继续深化批判,指出士大夫连基本农事常识都缺乏,自然难以胜任政务。结尾“优闲之过”四字,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