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司马母魏夫人":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
# 王大司马:即王僧辩(?~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梁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
"性甚严正":品性非常严谨方正;
# 性:品性。
"王在湓城时":王僧辨在湓城驻守时,
# 湓城:也称湓口,古城名。
"为三千人将":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
"年逾四十":年龄已过四十岁,
# 逾:超过。
"少不如意":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
# 少:稍微。
"犹捶挞之":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
# 挞:同“打”。,捶:用棍棒打。
"故能成其勋业":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
"梁元帝时有一学士":梁元帝时有一位学士,
# 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
"聪敏有才":聪明有才华,
"为父所宠":被父亲娇宠,
"失于教义":缺乏教养,
"一言之是":他若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
"遍于行路":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
"终年誉之":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
"一行之非":但他若有一件事做错了,
"揜藏文饰":其父便想方设法为他遮掩粉饰,
# 饰:粉饰。,揜:同“掩”,掩盖,遮蔽。
"冀其自改":希望他自己能改正。
# 冀:希望。
"年登婚宦":待学士成年后,
# 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暴慢日滋":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
"竟以言语不择":最终因说话不检点,
"为周逖抽肠衅鼓云":被周逖杀死,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 衅:涂抹。
北齐至隋初文学家
颜之推(530?~590?),北齐文学家。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等。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颜之推能诗赋,尤善为文,辞情典丽。其诗质朴而略见藻绘,亦不乏清拔之句。其赋文致清远,今存《观我生赋》。曾作《颜氏家训》二十篇,以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训诫子女,其中《文章篇》专论文学问题。其又曾作志怪小说,今存《冤魂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教育理念的文言文,此文通过对比王大司马之母魏夫人严正教子使其成就勋业,与梁元帝时期一学士因父亲溺爱纵容而招致杀身之祸的事例,阐述了家庭教育中严格管教与及时纠正错误的重要性,警示世人溺爱误子的危害,倡导理性负责的育人理念。
2. 写作手法
对比:文章将魏夫人严正教子使其成就勋业与学士之父溺爱纵容导致其子招祸的事例并列对照,通过两种教育方式及结果的鲜明反差,突出严正教育的重要性与溺爱之害,增强说理的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魏夫人以“严正”为核心特点,其子身为将领、年届不惑,仍因“少不如意”遭捶挞,足见其教育原则的一贯性与严格性。此处“捶挞”并非单纯体罚,而是象征对行为规范的即时纠正,体现家长对子女成长的深度参与。“故能成其勋业”直接点明因果关系,严教促使子女在纪律与责任中锤炼能力,最终成就事业。作者以极简叙事凸显教育方式与人生轨迹的关联,未加修饰却极具说服力。“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学士天资“聪敏有才”,却因父亲“失于教义”而走向歧途。父亲对其优点“遍于行路,终年誉之”,过度宣扬导致其滋生骄矜;对缺点则“揜藏文饰,冀其自改”,以“静待觉悟”为名放任错误,实质是教育责任的缺位。“暴慢日滋”揭示长期溺爱对性格的侵蚀,最终因“言语不择”招致杀身之祸。作者以“抽肠衅鼓”的极端结局,直陈溺爱从“小错纵容”到“大祸临头”的渐进性危害,警示家长需在子女行为偏差初现时及时引导,避免积重难返。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十咏 领边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