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韦应物浏览量:1
féng
chūn
jiān
qíng
jiù
yóu
hǎi
rén
shǐ
使
yuǎn
shū
dào
luò
yáng
qiū
qīng
yóu
yǒu
jiā
xiǎng
jīn
chù
piān
zhōu
yǐn
huā
lín
zhōng
guān
shàng
duì
ōu
xián
chǔ
ráo
rén
zuì
wǎng
huán

译文

孤身在外的旅人遇到了春末时节,心中满怀的情谊只能封存起来,寄托给远方的老朋友。你身处海角天涯,人使传递消息到那里路途遥远,等到我的书信到达洛阳时,恐怕已是深秋时节了。就像司马相如虽有名气却仍有寒壁之叹,我这渔父般的生活自然是没有固定家室的漂泊。此刻我在想,你此刻究竟身在何方呢。或许正驾着一叶扁舟,隐匿在那茫茫荻花丛中。我在幽深的林间研读《周易》刚刚结束,转而来到溪边,悠闲地与鸥鸟相对。楚地自古以来就多才多艺的辞客,那么在这众多文人中,你最常与谁往来,共叙风雅呢。

逐句剖析

"孤客逢春暮":孤身在外的旅人遇到了春末时节,

"缄情寄旧游":心中满怀的情谊只能封存起来,寄托给远方的老朋友。

# 缄情:封书。书信中满含对友人的忆念之情,故云“缄情”。缄,封闭。

"海隅人使远":你身处海角天涯,人使传递消息到那里路途遥远,

# 人使远:派人或托人远递书信。人使,使者。,海隅:海边。有僻远之意。

"书到洛阳秋":等到我的书信到达洛阳时,恐怕已是深秋时节了。

"马卿犹有壁":就像司马相如虽有名气却仍有寒壁之叹,

# 壁:墙壁,指房屋。,马卿:指司马相如,字长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相如归成都,“家贫,无以自业”,后至临邛,于卓王孙宴席上以琴挑其女文君“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渔父自无家":我这渔父般的生活自然是没有固定家室的漂泊。

# 渔父:指隐于渔钓间者。《楚辞》有《渔父》篇,《南史·隐逸传》有《渔父传》,均为隐士。

"想子今何处":此刻我在想,你此刻究竟身在何方呢。

"扁舟隐荻花":或许正驾着一叶扁舟,隐匿在那茫茫荻花丛中。

# 荻花:芦荻之花。荻与芦同科而异种,叶较芦稍阔而韧。

"林中观易罢":我在幽深的林间研读《周易》刚刚结束,

# 观易:详看《易经》。易,指《易经》。古称易象,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宰相李斯说是卜筮之书而幸免于毁,是一本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的经书,用阴阳互动的现象来说明“常”与“变”的道理。

"溪上对鸥闲":转而来到溪边,悠闲地与鸥鸟相对。

# 鸥:鸟名,是一种捕鱼而食的水鸟,脚绿色有蹼,视力锐敏,行动矫捷。,溪上:指溪边。

"楚俗饶辞客":楚地自古以来就多才多艺的辞客,

# 辞客:词人墨客,指擅长写文章的人。,饶:多。,楚俗:楚地的风俗人情。楚,泛指今湖北省、湖南省一带,这里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

"何人最往还":那么在这众多文人中,你最常与谁往来,共叙风雅呢。

# 最往还:来往得最密切。往还,来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李浣三首》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之手。围绕友情,用平淡写法抒发深刻感触。第一首,作者身处暮春,作为孤客向旧友寄信,感慨音书难通,以平常之语尽显深沉体会。第二首运用想象手法,怀想友人过着“扁舟隐荻花”的隐士生活。第三首,诗人以简淡之语描述自身生活,独居无友的寂寞与对友人的关心思念融合其中。整体而言,这组诗从容平淡又遥想幽深,尽显韦应物诗歌自然质朴的风格,展现了其对友情细腻而深刻的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答李浣三首》大约创作于大历初年的秋天,地点在洛阳。当时,李瀚辞去洛阳主簿一职,返回楚州。从诗的内容推断,韦应物在此时写下这组诗,以此回应友人李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答李浣三首》为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属于赠答题材。在这组诗中,韦应物以从容平淡之笔,展现出遥想幽深之意。第一首诗,诗人以平淡语言,深切抒发了对人世中友人相隔甚远、音书难通的深刻感触。第二首诗则转换视角,怀想友人过着“扁舟隐荻花”般的隐士生活。第三首诗,诗人用简淡之语描述自身独居无友的生活状况,在淡淡寂寞中饱含着对友人的关心与思念,尽显真挚的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马卿犹有壁”用司马相如“家徒四壁”的典故,暗示友人李澣的清贫境遇;“渔父自无家”则取《楚辞》中渔父的隐逸意象,通过对比,肯定友人的高洁品格,也表达出对其漂泊生活的关切。“溪上对鸥闲”用《列子》“鸥鹭忘机”的典故,将自然景象转化为心境的写照,体现诗人的超脱与闲适。欲扬先抑:首先他以“楚俗饶辞客”来安慰好友来到楚地的乡愁,虽然离乡背井但是却能遇到一群气味相投的朋友,也就无憾了。最后用“何人最往还?”来表达他的关怀,并引导话题,让诗人与李澣之间话题不断,友谊也就不断。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孤客逢春暮”点明诗人孤身在外的处境,又逢春末时节,更添怅惘之情。“缄情寄旧游”则直接表达了将思念之情寄托于书信、寄给旧日友人的心意。“海隅人使远”写诗人身处海角天涯,信使往来遥远,“书到洛阳秋”则想象书信抵达洛阳时已是秋天,通过时空的距离感,强化了思念的绵长与传递的不易,暗含对友人的牵挂。第二首运用典故,“马卿犹有壁”中“马卿”指汉代司马相如,他曾在成都居住,家有四面墙壁,这里以司马相如自比,说自己虽处境清寒却仍有容身之处;“渔父自无家”则以渔父漂泊无依的形象,联想到友人的近况。“想子今何处,扁舟隐荻花”是对友人的猜想与关切,不知你如今在何方,或许正驾着扁舟隐于荻花之中,描绘出一种飘逸而略带孤寂的画面,流露对友人漂泊生活的担忧与牵挂。第三首描绘了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写在林中研读《易经》完毕,来到溪边与鸥鸟相伴,尽显悠然自得。“楚俗饶辞客,何人最往还”则转向对友人所在之地的关注,楚地向来多文人墨客,你与哪些人往来最密切呢?看似寻常的询问,实则饱含对友人生活与交游的关切,也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希望了解其近况的心情。这组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通过对自身处境、友人状况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澣在海隅,使来颇甚遥远。韦时为洛阳令,书自海隅发于春暮,而到时已秋。道远情长,于兹可见矣。

清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赠徐安宜》

下一篇:唐·杜甫《屏迹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