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赁宅得花饶":当初租赁房舍,哪想到竟有牡丹满院,
# 饶:丰富。又犹娇,“娆”的本字,佳美的意思。,赁宅:租赁他人的宅院。
"初开恐是妖":一开花便绚丽无比,莫非是妖精变现。
"粉光深紫腻":紫花丰腴,光泽均匀细腻,
# 腻:润滑有光泽。,粉:一作霞。
"肉色退红娇":红花鲜艳,羞退靓女胭脂面。
# 退红:粉红色。退:一作远。
"且愿风留著":但愿和风惠顾,让牡丹姣颜久驻,
"惟愁日炙燋":只担心烈日无情,把它烤成焦烂。
# 炙燋:晒干。燋,同“灼”,火烧。燋,一作销。
"可怜零落蕊":可惜花期已过,收起凋零花瓣,
# 零落:凋谢飘落。
"收取作香烧":且待烧出香气缭绕的轻烟和火焰。
# 收取:收拾集起。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由对牡丹的倾心喜爱起始,渐生怜惜之意,终至难舍之惜,层层递进,情感浓度不断攀升。其间,牡丹那倾国倾城的姿容、雍容华贵的气质,尽显无遗,其诱人魅力如磁石吸铁,令人沉醉。诗人借诗言志,将对牡丹的由衷赞赏与拳拳爱惜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使读者在品味诗句时,亦能深切感受到那份炽热而真挚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拟人:“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两句,妙处尽显拟人手法之精妙。“粉光”“肉色”本为形容美人之辞,粉光如凝脂般莹润,肉色似弱柳般娇柔,尽显美人妖娆之态。而诗人笔下的牡丹,亦具此态,“深紫”“退红”的艳冶之色,恰似美人肌肤与神韵。以“腻”摹花瓣柔滑质感,如美人肌肤触手生温;用“娇”绘花之娇羞之态,若美人浅笑嫣然。花与人相互交融,仿佛花即美人,美人即花,真正达成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寓情于景:前四句似妙笔丹青,将牡丹美艳细细勾勒。花瓣如霞似锦,娇艳欲滴,每一笔都满含着对这自然杰作的惊叹,赞其绝世之姿。后四句则化作深情丝线,缠绕着对牡丹的眷恋。前两联绘景,景中情思暗涌,牡丹的艳丽是心底的欢喜投影;后两联抒情,情里景致相融,对牡丹的痴恋为眼前景添了灵魂。以人写花,花带人性;以花写人,人具花韵。花、妖、诗人,浑然一体。花、妖、人皆化作悲歌,那形象感人至深,似余音绕梁,回味无尽。
3. 分段赏析
首联“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租赁他宅,本无过多期许,却意外得见繁茂牡丹。一个“得”字,尽显诗人意外之喜。正因这惊喜来得突然,初绽之时,诗人竟心生疑虑,唯恐这花是妖幻化。美人之所以令人神魂颠倒,皆因其妖冶妩媚;而牡丹初绽,娇艳欲滴,其动人心魄之态,较之美人的妖娆,亦毫不逊色,仅此一句,牡丹便似被赋予了灵魂,跃然眼前。颔联承“妖”字铺展。“粉光”“肉色”,皆为美人动人之处,粉光盈润,滑若凝脂;肉色娇柔,软若无骨,此乃美人之妖态,亦是牡丹之妖态。“深紫”“退红”,皆为牡丹艳冶之色,诗人见此,不禁联想到美人的“粉光”“肉色”。以“腻”“娇”二字写花,花人相融,浑然天成,尽显天人合一之妙境。颈联中,青春美色终敌不过无情岁月,娇花名卉亦难逃风吹日晒之灾。风吹则落,日炙则焦。诗人怜花惜玉,与这赁宅所得的名花结为患难之交,怎肯任其消逝。于是,他满心忧虑,千般祈祷:“且愿风留著,唯愁日炙燋。”尾联中,花儿终是难敌风雨,零落成泥,然其芳心未泯,香魂犹存。这位“零落”的诗人,拾起残花,带回屋中,将其当作香料焚烧。不知是花香陪伴着诗人,还是诗人沉醉于花香,二者竟至物我两忘之境。
4. 作品点评
全诗前两联如灵动笔触绘就绮丽之景,将牡丹的娇艳之姿、妖娆之态细细勾勒,景中已然暗藏深情。后两联则似深情吟唱,抒发着对牡丹的眷恋与怜惜,情里亦映衬着眼前之景。诗人以人拟花,赋予牡丹以人的灵性与情感,使其鲜活生动;又以花喻人,借牡丹之美艳映衬自身心境,让花与人相融相生。花、妖(牡丹之魅惑)、作者,浑然一体,字字句句看似写花,实则处处写人,尽显大手笔之妙。尤其是末联,诗人自怜自艾,自伤身世,那零落的花、妩媚的妖,皆化作自己的影子,其形象感人至深,令人反复品味,回味无穷。
# 唐王建《牡丹》诗云:“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虽工而格卑。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 王建有诗:“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燋。”正堪与偓《落花》诗上下。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上一篇:唐·孙元晏《齐·郁林王》
下一篇:唐·皇甫冉《山中五咏·山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