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秋宵":已经度过了四十五个秋天的夜晚,
"月分千里毫":月光洒下,仿佛能把千里之遥的细微之处都分辨清楚。
# 月分千里毫:极言中秋月光明亮。分:分辨,明察。毫:极细的毛。
"冷沉中岳短":清冷的月光让中岳嵩山看起来显得矮小了,
# 中岳:嵩山。,冷:一作阴。
"光溢太行高":月光充盈,让太行山显得更加高峻。
# 太行:山名,在今山西、河北、河南交界处。
"不寐清人眼":难以入眠,清冷的月光使眼睛更加清醒明亮,
# 清:一作醒。
"移栖湿鹤毛":月光移动使得栖息的鹤身上的羽毛仿佛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露华台上别":在满是露水的台子上与友人分别,
"吟望十年劳":长久地吟诗眺望,十年来为此忧劳。
# 吟:一作愁。
晚唐诗人
李洞(845?~893?),唐代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皆不第,失意后游历蜀地而卒。李洞工于诗歌,极度崇拜贾岛,视之如神,曾铸造贾岛铜像随身携带,并集贾岛及唐代诸贤警句为《诗句图》。其诗风逼近贾岛,多琢炼字句,时人称其新奇俊峭,亦颇讥诮其诗过于僻涩。今传《李洞诗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四十五秋宵,月分千里毫”,这两句诗中“四十五秋宵”点明了时间的漫长,“月分千里毫”则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月光的明亮和清晰,仿佛能分辨千里之外的细微之处,为全诗奠定了清冷、孤寂的基调。颔联:“冷沈中岳短,光溢太行高”,通过描写月光下中岳嵩山和太行山的景象,进一步展现月光的清冷和明亮。“冷沈”使中岳显得矮小,“光溢”让太行显得高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月光的独特魅力。颈联:“不寐清人眼,移栖湿鹤毛”,这两句诗中“不寐”写出了诗人因月光而难以入眠的状态,“清人眼”则表现出月光的清冷使眼睛更加清醒明亮。“移栖湿鹤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月光移动与鹤毛被露水打湿联系起来,增添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尾联:“露华台上别,吟望十年劳”,这两句诗中“露华台上别”点明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吟望十年劳”则表达了诗人在分别后十年来长久吟诗眺望的忧劳,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上一篇:唐·白居易《登阊门闲望》
下一篇:唐·朱休《春水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