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四望郁苍苍":在阊门向四面望去,一片郁郁苍苍
# 阊门:苏州城西门。
"始觉州雄土俗强":才感觉到这州城雄伟,风俗强盛。
"十万夫家供课税":十万户人家缴纳赋税,
"五千子弟守封疆":五千子弟守卫疆土。
"阖闾城碧铺秋草":阖闾城上碧绿的秋草铺地,
# 阖闾城:春秋时伍子胥筑阖闾城,即苏州城。
"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上带着夕阳的红色余晖。
# 乌鹊桥:在苏州城东南隅。旧传古有乌鹊馆,桥因馆而得名。
"处处楼前飘管吹":处处楼前飘荡着管乐声,
"家家门外泊舟航":家家门外停泊着舟船。
"云埋虎寺山藏色":云雾掩埋虎寺,山峦隐藏了颜色,
# 虎寺:指虎丘寺。虎丘寺的房屋沿山建筑,将山包绕在其中,有“山藏寺内”之说。
"月耀娃宫水放光":月光照耀着娃宫,水面反射出光芒。
# 娃宫:馆娃宫,春秋时吴国所建,故址在苏州城西砚石山上。
"曾赏钱唐嫌茂苑":曾经欣赏钱塘而嫌弃苏州,
# 茂苑:苏州还有“茂苑”的别称。吴王阖闾、夫差在行宫建苑囿,“茂苑”原为吴王的园圃,后被用来泛指苏州。唐代置县取长洲苑为名,故长洲县亦别称“茂苑”。白居易在诗中常用“茂苑”来代称苏州,“茂苑绮罗佳丽地”、“曾赞钱唐嫌茂苑”。唐代阊门一代是十分繁华的地方。
"今来未敢苦夸张":如今来到这里,不敢再极力夸赞钱塘(而小看苏州)。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登高诗。介绍了白居易登上阊门远眺的情景,描绘了苏州城的繁华景象、虎丘山的佛寺、馆娃宫的轮廓以及月光下的水面,体现了诗人对苏州自然与人文风光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营造了一种心旷神怡、闲适自在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苏州美景的赞美、对历史的感怀以及对生活的满足与悠然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仗:颔联“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颈联“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对仗工整,如“十万”对“五千”,“夫家”对“子弟”,“供课税”对“守封疆”等,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形式美,同时从不同方面展现苏州城的特点。借景抒情:诗人描绘了阖闾城、乌鹊桥、虎寺、娃宫等众多景物,如“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通过这些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色,抒发对苏州城历史变迁和繁华的感慨。正衬:“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以处处可闻的管乐声和家家门外的舟船,衬托出苏州城的热闹与繁华,展现其作为繁华都市的风貌。
3. 分段赏析
首联“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诗人登上阊门,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苍苍,顿时感受到苏州城的雄伟以及当地风俗的强盛。此联开篇点题,奠定了对苏州城赞美的基调,为后文具体描写苏州的繁荣做铺垫。颔联“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从经济和军事两个关键方面展现苏州城的重要地位。众多人家承担赋税,体现其经济繁荣;众多子弟守卫疆土,表明其军事力量的稳固,突出苏州在当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颈联“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描绘出富有历史感和画面感的景象。阖闾城上碧绿的秋草,乌鹊桥上带着夕阳的余晖,一“碧”一“红”,色彩鲜明,将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色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沧桑的氛围。尾联“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前两句通过“处处”“家家”,从听觉和视觉上进一步渲染苏州城的热闹繁华,管乐声处处可闻,门外舟船停泊,展现出一幅繁荣的市井生活图。接着“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描绘出云遮虎寺、月色映照娃宫的奇幻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最后两句,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对钱塘和苏州的感受,强调苏州的不凡,委婉地表达出对苏州城的高度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