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莲叶间":翠鸟窥视着莲叶间的动静,
# 有意:留心,注意。
"瞥然下高树":眼光扫视着忽然从高树上飞了下来。
# 瞥然:形容闪过的样子。瞥,眼光扫开。
"擘破得全鱼":劈开波浪一下潜入水里衔鱼而出,
# 全:一作金;一作潜。,擘破:分开水波。擘,分开。破:一作波。
"一点翠光去":娇健的身影像象一点翠光急飞而去。
中唐诗人
杨巨源(755~833?),唐代诗人。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贞元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历秘书郎等职,后任凤翔少尹,穆宗时复召为国子司业,后以年七十自请退归,授河中少尹,食禄终身。他耽于吟咏,作诗格律工致,风调流美,颔颈二联,时见佳句,即便应酬之作,也刻意求新。代表作品有《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崔娘诗》。著有《杨少尹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描绘了翠鸟在莲叶间有目标地等待,然后迅速从高树飞下,成功捕获鱼后离去的场景,营造出活泼生动的溪边自然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的喜爱。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莲叶”“高树”“波”“潜鱼”“翠光”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勾勒出翠鸟在莲叶间、高树下活动,破水捕鱼后离去的场景,呈现出翠鸟捕鱼的完整画面。动静结合:“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莲叶”“高树”是静态的,翠鸟“瞥然下高树”是动态的;“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波”因翠鸟“擘波”而动,“潜鱼”被捕获是动态,“一点翠光去”也是动态,静态的景物与翠鸟的动态活动相互配合,使画面更生动。
3. 分段赏析
“有意莲叶间”,第一句描绘出翠鸟悠然栖于高树之上,看似神态自若、闲适安然,实则目光如炬,暗中密切留意着莲叶间水面下的细微动静。“有意”二字精准地刻画出翠鸟的机敏聪慧与蓄势待发的状态。“瞥然下高树”,第二句笔锋陡然一转,“瞥然下高树”生动呈现出动态画面。“瞥然”一词强调突发与迅速,当翠鸟捕捉到鱼的踪迹时,瞬间如离弦之箭般从高树俯冲而下,直扑水面,尽显其反应敏捷、行动果决。“擘破得全鱼”,第三句顺势承接上文,“擘波得潜鱼”细腻展现翠鸟捕食的精彩瞬间。“擘”字极具张力,生动描摹出翠鸟凭借强劲的力量迅猛分开水波,成功叼住迅速下潜的鱼儿,将其矫健身姿、迅猛速度与强大力量展露无遗。“一点翠光去”,末句意境骤然延展,“一点翠光去”别出心裁。翠鸟捕获猎物后,振翅高飞,眨眼间便化作远空之中一抹翠绿的光影。“一点翠光”用词精妙新颖,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鲜活勾勒出翠鸟得胜离去时轻盈灵动、转瞬即逝的矫捷身影。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对事物的观察与描摹细致入微,既生动勾勒出翠鸟的外在形态,又精准捕捉其内在神韵。诗人尤为擅长刻画动态场景,凭借精妙的文字,将翠鸟捕食的瞬间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许多细腻灵动的画面,连画笔都难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