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役滞风波":出行的人儿滞留在外,
# 滞:滞留。,役役:泛称旅行,出行。
"游人淹不归":拖延时光还未回来。
# 淹:拖延。
"亭皋木叶下":家乡的树叶纷纷落下,
# 亭皋: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陇首秋云飞":陇首的秋天飘浮着云彩。
#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暗指游人滞留之地。
"寒园夕鸟集":寒冷的林园聚集着晚归的群鸟,
"思牖草虫悲":门窗外秋虫唧唧更增添悲哀。
"嗟矣当春服":唉,当冬衣寄到已该穿春衣,
"安见御冬衣":一定会把这厚厚的冬衣抛开。
南朝齐、梁间诗人
柳恽(465~517),南朝梁诗人。字文畅,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在齐官至相国右司马,入梁后官秘书监、吴兴太守等职。他善尺牍,妙解音律,从嵇允荣、羊盖学琴,穷其妙。其诗“声多入律,语多绮靡”,以清新流丽见称。《捣衣诗》有“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句,极为王融所称赏,传为名句。主要作品有《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江南曲》等。著有《清调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闺怨诗。诗歌围绕“捣衣”这一传统意象,通过描写思妇眼中的深秋景象以及她对游子滞留远方的想象与担忧,细腻地表达了思妇对远游丈夫的深切思念、体贴关切,以及因爱人久未归而产生的哀怨孤寂之情。
2. 写作手法
想象:女主人公通过“役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设想丈夫久久未归是受风波阻碍,以想象之笔,巧妙地将思妇对丈夫的牵挂融入对其未归原因的推测之中,拓展诗歌情感表达空间。尾联通过“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展开大胆想象,思妇设想寒衣寄达时,塞北已入春季,巧妙地以时空错位的构思,展现南北距离之遥,凸显对远人的深切关怀。虚实结合:“亭皋木叶下”为思妇眼前实景,描绘江南水边木叶凋零的秋景;“陇首秋云飞”是思妇悬想的虚景,想象丈夫所在北方边塞秋云飘荡之状。实与虚相互交织,拓展诗歌意境,将思妇对游子的牵挂与思念之情表达得委婉深沉。借景抒情:借“木叶下”“秋云飞”的深秋之景,营造出略带悲凉的氛围,将思妇悲秋伤怀、思念远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情与景自然交融,含蓄而富有韵味。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夕鸟集”这一鸟儿归巢团聚的景象,反衬出游子在外漂泊不归,凸显思妇的孤独寂寞;借“草虫悲”之声,进一步烘托思妇内心的哀伤,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3. 分段赏析
《捣衣诗(其二)》的首联“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中,女主人公满心哀愁地想象着丈夫迟迟未能归乡的原因,正是这风波的阻隔。一个“滞”字,精准地凸显出客观环境给游子出行带来的巨大阻碍,暗示其在外漂泊时间之久;而“淹”字则细腻入微地传达出思妇长久期盼丈夫归来的焦灼心情。二者看似都在描述游子未归这一现象,实则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侧重客观,后者倾注主观情感,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而对于南方水网地区而言,风波险恶常常成为游子滞留不归的关键因素。为全诗奠定了哀伤思念的基调。颔联“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描绘出一幅深秋画卷。上句“亭皋木叶下”,亭皋指水边平地,此景正是思妇捣衣之际眼中所见。这里“亭皋”暗合思妇所在的江南之地,描绘出眼前木叶纷纷飘落的萧索之景。下句“陇首秋云飞”,陇首即陇头,是北方边塞的泛称,为游人滞留之所。“秋云飞”这一意象,既点明了秋季时令,更象征着游子的漂泊不定。浮云常常被视作游子的象征,这一片漫无目的、飘荡无依的“秋云”,不禁让人发问,它何时才能回归故乡呢?此联一写眼前江南实景,一写心中所想北方之景,一南一北,形成鲜明对比;一实一虚,虚实相生。对仗工整,意境疏朗阔远,表面仅仅是在写景,实则将思妇对远人的思念与体贴,以及悲秋叹逝的哀伤之情悄然融入其中。每一处意象都蕴含丰富,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景中含情,情在景中。颈联“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将视角从远方收回,聚焦于眼前的近景。深秋时节,寒意渐浓的园圃中,夕鸟纷纷归来聚集栖宿;而在思妇的窗下,草虫发出断断续续的悲鸣声。一个“寒”字,既点明了秋季的时令特征,更透露出思妇内心的凄寒孤寂。“夕鸟集”这一景象,以鸟儿的归巢反衬出游人迟迟未能归来,更增添了思妇的惆怅;“草虫悲”的声音,恰如思妇内心的哀伤,直接传递出她内心的悲戚。此联所见所闻,皆能触动思妇的愁绪,使她的哀伤愈发深沉。尾联“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是思妇内心深处的独白。此时已值深秋,木叶纷飞,待她裁好寒衣,寄往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恐怕早已春回大地,人们都换上了春装,又怎能及时收到这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清晰地展现出南北两地相隔之遥远,更深刻地透露出思妇对远方游子的体贴与关切之情。捣衣这一行为所蕴含的深情厚意,通过这细腻的设想,进一步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柳恽的《捣衣诗(其二)》打破传统捣衣诗对劳动场景的正面描绘,另辟蹊径,以空灵独特的构思取胜。首联点明游人滞留远方引发捣衣之由,中间两联“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融情于景,借木叶飘落、秋云飞扬、寒园鸟集、草虫悲鸣等萧瑟秋景,细腻烘托出捣衣女子的思念之情,意境深远,情韵悠长。结尾委婉道出寄衣之事,不着痕迹地将捣衣与思人紧密相连。全诗不着过多雕琢,以简洁自然的语言,将女子对远人的关切与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深沉。
上一篇:南北朝·王融《奉和秋夜长》
下一篇:南北朝·纪少瑜《拟吴均体应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