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马秋不归":像代地的马到了秋天仍未归,
# 代马:指丈夫从军代地(今河北、山西北部)。
"缁纨无复绪":我无心再料理这些缁衣纨素。
# 绪:整理。,缁纨:黑、白绢丝织物。这里指代衣物。
"迎寒理衣缝":迎着夜寒缝制衣衫,
# 迎寒:即将天凉了。
"映月抽纤缕":在月光下抽引着纤细的丝线。
# 抽纤缕:穿针孔,缝衣衫。
"的皪愁睇光":明亮的眼眸中满是忧愁的目光,
# 睇:注视。,的皪:光亮鲜明。
"连娟思眉聚":纤细的眉毛因思念紧紧蹙聚。
# 眉聚:眉头不展。,连娟:纤细弯曲。
"清露下罗衣":清冷的露珠滴落在罗衣上,
"秋风吹玉柱":秋风吹拂着那如玉的琴柱。
# 玉柱:这里代指筝瑟等乐器。
"流阴稍已多":时光已经悄然流逝许多,
# 流阴稍已多:一作流景对秋夕。
"余光欲谁与":这剩余的时光又能与谁共度。
# 欲谁与:文苑作亦难取。谁与,玉台作难取。《初学记》同。《类聚》作难驻。
南朝齐、梁间诗人
柳恽(465~517),南朝梁诗人。字文畅,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在齐官至相国右司马,入梁后官秘书监、吴兴太守等职。他善尺牍,妙解音律,从嵇允荣、羊盖学琴,穷其妙。其诗“声多入律,语多绮靡”,以清新流丽见称。《捣衣诗》有“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句,极为王融所称赏,传为名句。主要作品有《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江南曲》等。著有《清调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了女子在七夕时节,因丈夫从军未归,独自迎寒缝衣、对月穿针的情景,通过刻画女子的神情、所处环境,表达了女子的孤寂、相思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是一首写闺怨题材的五言古诗,借七夕女子穿针缝衣等景象写出了女子的思念与哀愁。
2. 写作手法
互文:“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运用互文,从字面看,“迎寒”修饰“理衣缝”,“映月”修饰“抽纤缕”。但实际表达上,“迎寒”与“映月”并非只分别对应其后动作。寒夜与月光是同时存在的环境要素,女子是在寒夜的月光下,既“理衣缝”又“抽纤缕”。即“迎寒”“映月”相互交错,共同营造出清冷的氛围,而“理衣缝”“抽纤缕”也相互补充,完整呈现出女子缝制衣衫的动作过程。正面描写:在诗句“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中,诗人以细腻笔触对人物展开正面刻画。“的皪”一词描摹出女子眸光流转间的明亮动人,然而那盈盈秋水中却凝结着化不开的哀愁,她凝神远眺,满是心事重重;“连娟”生动勾勒出女子眉形纤细秀美,可此刻却紧蹙如聚,似藏着无尽思绪。寥寥数语,将女子因佳节无伴而生的落寞,以及独居深闺的孤寂展露无遗,一个愁绪满怀的形象跃然纸上。侧面描写:“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这里的“玉柱”代指古筝、瑟等乐器,夜幕降临,清冷的露珠悄然沾湿女子的罗衣,秋风掠过,轻抚着案边的乐器。罗衣沾露的细节,无声诉说着女子伫立之久,点明夜深人静之时;而秋风拂过乐器的意象,更添几分清冷寂寥。周遭环境的烘托,让女子的孤独愁绪愈发浓重,不着痕迹地深化了诗歌的情感氛围。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未直接切入七夕穿针主题,而是先交代丈夫从军于代地(今河北、山西北部),妻子独守闺中,对各色衣裳也无心打理。时光流转,七夕已至,妻子需为丈夫准备冬装,由此引出“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的诗题。旧注以《周礼・春官》中“中秋夜,击土鼓、吹豳诗以迎寒”来阐释“迎寒”,略显牵强。此两句运用“互文格”修辞,实际意为在月光与夜寒之中,女子穿针引线、缝制衣衫。这就将单纯的七夕穿针习俗,转变为饱含深情的裁衣寄远之举,巧妙地将中国民俗与社会现实紧密融合,不着痕迹。随后,诗中着力刻画女主人公飞针走线时的容貌神情。“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的皪”形容目光明亮,却满含愁绪;“连娟”描绘眉形纤细,却因思念紧紧蹙起。她眼波流转间皆是忧愁,蛾眉轻皱处尽是思念,全无七夕佳节的欢愉,更添独居的孤寂落寞。这是对人物的正面刻画。紧接着,诗人从侧面渲染环境,“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玉柱”代指筝瑟等乐器。罗衣被清露沾湿,暗示女子伫立良久,此时夜深;秋风拂过琴弦,反映出她心绪烦乱,无心抚琴。清露滴落、秋风拂弦,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片清冷、孤寂的氛围,一个恍惚失神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诗歌结尾转向人物心理描写:“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时光悄然流逝,残夜的光阴难以挽留。短短十字,含义丰富,既叹牛郎织女相聚短暂,又伤自己良宵虚度,与牛郎织女相比,更觉自己的孤寂无奈。这两句将七夕节日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将人生感慨与神话传说相交织,将人间凡人的情感与天上星宿的故事相呼应,诗韵悠远,引人深思。
4. 作品点评
《七夕穿针诗》在七夕题材的诗作中独树一帜。诗中借女子七夕穿针缝衣之事,巧妙融合民俗与社会现实,生动展现女子因丈夫远戍未归的孤寂愁苦。人物描写细腻入微,从女子的动作到神情,皆刻画得栩栩如生。环境渲染清幽冷寂,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同时,诗歌将女子的个人情思与时光感慨、神话传说相勾连,使主题更为丰富深沉,意境也更为悠远,尽显柳恽诗歌清新雅丽、情韵深长的艺术特色。
上一篇:南北朝·孔稚圭《游太平山》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晚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