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乘传过关亭":梦中我乘坐驿车经过关隘的亭驿,
"南望莲峰簇簇青":向南望去,莲花般的山峰一簇簇青翠耸立。
"马上正吟归去好":骑在马上正吟诵着“归去真好”,
"觉来江月满前庭":醒来时却见江月洒满了庭院。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游子记梦诗。描写了梦中乘传车过关亭、望莲峰的归乡场景,梦醒后江月满庭的现实,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思归之切与归乡不得的怅惘,体现了古代文人漂泊中的乡愁。
2. 写作手法
对比:梦中“乘传过关亭”的畅快、“莲峰簇簇青”的欣喜,与醒来后“江月满前庭”的孤寂形成巨大反差。“马上正吟归去好”的得意,与觉来后的惘然若失,在情感上构成鲜明落差,突出了思乡不得的失落。这种对比无需直白抒情,仅通过场景转换,便将漂泊者的怅惘放大,让“归乡之乐”与“现实之愁”的反差直击人心。虚实结合:“梦中乘传过关亭”“南望莲峰簇簇青”为虚写,以梦境勾勒归乡的美好愿景,“乘传”“莲峰”皆为虚幻却鲜活的意象;“觉来江月满前庭”为实写,以清冷月色定格梦醒后的孤寂现实。虚境的热烈与实境的清冷相互映衬,虚实转换间,既展现了思归的迫切,又凸显了现实的无奈,让乡愁在虚实交织中更显真切。以景结情:末句“觉来江月满前庭”以景收尾,不直接写“愁”,却以“江月”“前庭”的清冷画面,将梦醒后的失落与孤独托出。月光如水、庭院寂静,这无声之景比直白抒情更有力量,既呼应了梦中的热闹,又让余味萦绕,江月满庭的凄清,正是诗人满腔乡愁的外化,言有尽而意无穷。欲抑先扬:诗歌采用欲抑先扬的笔法,先极力铺展梦中归乡的畅快之景,“乘传过关亭”的迅捷如飞,“莲峰簇簇青”的生机明媚,“马上正吟归去好”的得意难掩,将归乡的喜悦与憧憬推至顶点,此为“扬”。后两句骤然转折,以“觉来江月满前庭”的清冷现实收尾,梦中的热烈与醒后的孤寂形成强烈反差,此前的“扬”皆为衬托此刻的“抑”。这种先扬后抑的安排,让短暂的欣喜更显虚幻,现实的失落更添沉重,通过情感的陡转,将思乡不得的怅惘渲染得淋漓尽致,余味绵长。寓情于景:全诗将情感融入景物,梦中“莲峰簇簇青”,以青山的青翠生机寄托对故乡的眷恋与向往;醒来“江月满前庭”,以冷月、空庭的凄清,暗寓梦醒后的失落与孤独。景随情变,梦中之景因心愿得偿而明媚,现实之景因希望落空而清冷,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让乡愁在山水月色中自然流露,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梦中乘传过关亭”,开头用“梦中”二字,就把现实转为虚幻,省掉了不少需要交代的背景。梦往往是愿望的实现,白天里苦苦盼望的场景,在梦里会以更美好的样子出现。这里的“乘传”,根据《汉书·高帝纪》里颜师古引用如淳的注解,是指四匹下等马所拉的传车,虽说等级不算最高,但速度依然很快。当年司马相如荣耀回乡时,就是乘坐传车回去的,所以刘孝威在《蜀道难》里才会写“弥想王褒拥节返,更忆相如乘传归”。诗人在梦里以乘传车的方式归来,可见他心里有多得意,而这种荣耀归乡的场景,恰恰是漂泊在外、境况落魄的他最羡慕的。“过关亭”三个字,写出了马车奔跑得有多快,车窗外的关口和亭台好像一瞬间就闪了过去,让人觉得再多变的关隘也拦不住这归乡的脚步,传车早已驶过了无数亭台。“南望莲峰簇簇青”,这梦中的莲花峰到底在什么地方,没必要去深究,因为它只是故乡山水的一个象征。“簇簇青”这三个字,把家乡青山的奇美形状和柔和色彩都写出来了:群山被青翠的颜色笼罩着,像簇拥在一起的花朵,透着旺盛的生机和美好的气息。“马上正吟归去好,觉来江月满前庭”,按照一般写诗的规律,前两句起兴、承接之后,后两句应该转折、收合,但这首诗的三、四句却用转折来收束,把该有的势头收住,突然就结束了。诗人在梦里离家乡越来越近,心里的喜悦按捺不住,满肚子的欢喜化作了诗句,正吟诵着“回去真好”,可就在马背上琢磨诗句、抬头低头之间,他突然从梦里醒了过来。回想刚才的梦境,只觉得茫然失落,刚才那十足的得意一下子变成了十足的失望,感情上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前后对比特别鲜明。但对于这些情绪,作者没有一个字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着醒来后看到的清冷景色慢慢传达:月光像水一样洒着,江水像白色的绸带,庭院里静悄悄的,这是一幅多么凄凉孤独的画面啊!那种在客舍里熬过漫长黑夜的滋味,还用得着明说吗?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先扬后抑,结尾含蓄,将情感寄托在景物里。开头写梦境实现了愿望,梦中所见不必深究,不过是故乡的象征。但三、四句由转折收束,势头未发就突然停下。诗人在梦中靠近家乡,满心欢喜化作诗句,正想着“归去来兮,得遂心愿”,可在马背上琢磨吟诵时,却忽然醒来。回想梦境,怅然若失,情感上形成巨大落差,前后对比鲜明,勾勒出一幅凄凉孤独的画面。全诗结构巧妙,先扬后抑,结尾含蓄且寓情于景,在众多思乡作品中,算是一首既常见却不陈旧、独具特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