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柳野桥边":不知名的小桥旁,槐树与柳树静静伫立,
"行尘暗马前":行路踏起的沙尘遮挡在马儿前方。
# 行尘:行走时扬起的尘埃。
"秋风来汉地":秋风席卷过汉朝的疆土,
"客路入胡天":我们踏着外乡的路进入边塞。
# 客路:指外乡的路。
"雁聚河流浊":大雁聚集之地,河水因此变得浑浊,
"羊群碛草膻":而曾经翠绿的草地,在羊群啃食过后,已化为一片沙滩。
# 碛:沙漠。
"那堪陇头宿":谁能忍受在边塞的寒夜中栖宿,
# 那堪:哪能承受,哪能忍受。
"乡梦逐潺湲":无尽的思乡之情化作泪水,与梦境交织成连绵不绝的哀歌。
晚唐著名诗僧
齐己(864~937?),唐末诗僧。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工诗善琴,擅长行书,风雅放逸,颇有诗名。为诗好苦吟,喜琢炼。其诗多登临酬答、感时伤怀之作,风格清润,语言简淡,在清润平淡中见僻远冷峭之致。代表作品有《早梅》《赠齐己诗》《寄曹松》等。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题材诗。介绍了诗人齐己送别友人前往塞外的情景,描绘了从槐柳野桥边的送别画面,到秋风中友人即将踏入胡天的行程,以及塞北雁聚河流、羊群碛草的独特景观。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远行塞外的担忧与牵挂,营造出一种离别惆怅、塞外荒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远方边塞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借设想友人在陇头夜宿时的思乡之梦,展现出旅人在塞外的愁苦心境。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中先描绘槐柳、野桥、行尘等景象,营造出暗淡的氛围,又以秋风、异域等景色勾勒出边疆风貌,最后通过旅人夜晚住宿的愁苦,将情融入景中。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自然地传递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担忧以及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使情感与景色相互渗透,浑然一体。
3. 分段赏析
首联“槐柳野桥边,行尘暗马前”,便将读者带入一个质朴而又充满愁绪的送别场景。槐柳低垂,仿佛也在为即将远行的友人哀伤,野桥边,友人的坐骑扬起阵阵尘土,模糊了眼前的道路,也模糊了诗人的视线,这一画面充满了黯淡与迷茫,为全诗奠定了忧伤的基调,尽显离别的惆怅。颔联“秋风来汉地,客路入胡天”,诗人巧妙地将时节与行程相结合。秋风自汉地徐徐吹来,带来丝丝凉意,而友人却要迎着这秋风,踏上前往胡地的迢迢征程。从汉地到胡天,地域的巨大跨度,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友人路途的遥远与艰辛,更凸显出诗人对友人此去未知境遇的深深担忧。颈联“雁聚河流浊,羊群碛草膻”,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描绘塞北的独特风光。大雁聚集在浑浊的河流之畔,羊群穿梭于散发着膻味的碛草之间,这些塞外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生动而鲜明。河流的浑浊、碛草的膻味,无一不在诉说着塞外的荒凉与艰苦,然而在这荒凉之中,又透着一种别样的异域风情,让人对那片遥远的土地既心生畏惧又充满好奇。尾联“那堪陇头宿,乡梦逐潺湲”,诗人从对塞外风光的描绘转向对友人内心世界的揣摩。想象友人在陇头投宿,寒夜漫漫,难以入眠,唯有思乡之梦如潺潺流水般萦绕心头。这一句将友人的思乡之情具象化,仿佛那流淌的不是溪水,而是友人无尽的乡愁,进一步烘托出友人在塞外的孤独与愁苦。
下一篇:唐·杜甫《太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