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huā
shēn
jìng
chuí
lún
yuè
yān
zhāo
shí
chūn
shuō
zhōu
hán
shuǐ
pàn
céng
féng
zhuó
xǐng
rén

译文

在芦花丛中,深泽之滨,一位老者在静静地垂钓,这位垂钓的老人已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烟朝月夕。说自己在孤舟上、寒水畔,几十年来未遇到过屈原这样的独醒之人。

逐句剖析

"芦花深泽静垂纶":在芦花丛中,深泽之滨,一位老者在静静地垂钓,

# 纶:钓丝。

"月夕烟朝几十春":这位垂钓的老人已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烟朝月夕。

# 烟朝:炊烟缭阳之早晨,即言早晨。,月夕:月明之夜,即指夜晚。

"自说孤舟寒水畔":说自己在孤舟上、寒水畔,

# 畔:旁边。

"不曾逢著独醒人":几十年来未遇到过屈原这样的独醒之人。

# 不曾逢著独醒人:战国时屈原被放逐,遇见渔父,渔父问他何以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事见《楚辞·渔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渔父》乃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里,杜牧巧妙地借助渔父之口,细腻地描绘出渔父数十年来于孤舟之上垂钓的生活点滴,以及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诗中的意象清晰明了,节奏从容舒缓,格调散发着清幽之气,营造出的境界更是悠远深邃,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自屈原《渔父》问世以来,众多诗人受其影响,纷纷在诗作中化用渔父这一经典典故。杜牧亦不例外,他从这一传统意象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这首别具韵味的诗,以独特视角诠释对渔父意象的理解与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隐逸题材诗。描绘了渔父于芦花深泽中垂钓的孤寂场景,通过"月夕烟朝几十春"的时空凝练,营造出超脱尘世的隐逸意境。诗中"孤舟寒水"的意象群与"独醒人"的典故化用,既暗含对屈原式清醒者的追怀,又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晚唐社会浑浊现实的疏离感。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渔父形象,托物言志,在赞美隐逸生活的同时,隐晦传递出对精神独立的坚守与对世俗功名的淡泊,使诗歌兼具历史厚重感与个人情志表达。

2. 写作手法

用典:尾句"不曾逢著独醒人"化用屈原《楚辞・渔父》典故。屈原以"举世皆浊我独清"自喻,而诗中渔父感叹未遇"独醒人",既暗含对屈原式清醒者的追怀,又以历史典故深化了隐逸主题。象征:"芦花深泽""孤舟寒水"等意象构成象征性场景:芦花的素白象征高洁,寒水孤舟隐喻远离尘嚣的孤独,共同塑造出渔父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白描:全诗语言质朴简练,如"静垂纶"三字便勾勒出渔父专注垂钓的姿态,不加渲染却意境自现,体现了杜牧"语淡而味终不薄"的艺术特色。托物言志:通过渔父这一典型形象,诗人隐晦表达了对晚唐社会浑浊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保持精神独立的追求,将个人情志寄寓于具体物象之中。

3. 分段赏析

首句通过正面的环境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充满山泽野趣的画面,而第三句则是对这一画面的补充与深化。彼时芦花肆意盛开,漫江皆被染成洁白之色,场面蔚为壮观。芦苇通常在九月绽放花朵,此时北方气温渐降,故而诗中称水为“寒水”。杜牧在另一首诗作《泊秦淮》中,也曾写下“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的名句。三国时期魏人刘桢在《赠从弟》里提到“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诗中的“深泽”与“水畔”,巧妙化用了战国时期屈原《渔父》中“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表述。在这一句里,微风轻拂,芦苇摇曳生姿,鱼儿游动带动钓丝晃动,然而一个“静”字,却从侧面反衬出渔父钓鱼技巧的娴熟以及其沉稳平和的心态。第二句巧妙地实现了从空间到时间的转换。“月夕烟朝”描绘的是夜晚如水的月光与清晨朦胧的薄雾。由于在夜钓与雾钓时,能见度相对较低,垂钓者难以清晰看清鱼漂,由此暗示出渔父拥有高超的垂钓技艺。并且,鉴于所描述的时间处于夜间,此句还隐晦地表明渔父白天多隐匿于舟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渔父这般隐逸独处,已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历经了“几十春”,这充分彰显出他坚定的意志与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明代大儒杨慎在《临江仙》中所写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与本句所营造的格局颇为相似,且因被置于《三国演义》开篇而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诗的第三、四句从描写自然过渡到记叙。在秋冬的岸边,一位老者独自喃喃自语。他横舟于水上,独自垂钓,所遇之人却皆是浑浑噩噩的“醉人”。“孤舟寒水”这一意象,明显化用了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而“独醒人”这一说法,则源自屈原的《渔父》一文,文中三闾大夫屈原曾解释自己遭流放的缘由为“众人皆醉我独醒”。诗中的渔父感叹未遇超凡脱俗之人,这一方面表明他自身对归隐之道有着深刻的领悟;另一方面,老者向诗人诉说在岸际的种种际遇,也隐隐暗示着诗人自视如同世外高人,有着超脱世俗的心境与追求。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鲜明意象与悠扬韵律见长,展现出恬雅清寂的艺术风格。诗人通过凝练的笔触,将江畔垂钓的隐逸场景升华为深邃意境,堪称塑造孤高隐士形象的典范之作。其艺术魅力既在于白描手法的精准运用,更得益于时空维度的巧妙架构,使渔父形象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精神超越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渔父说从未见过独醒人,究竟有没有独醒人呢?杜牧以这么高的热情描述渔父,恐怕已藏着一些意思在其中吧?且看那渔父本人,孤舟寒水,月夕烟朝,能几十年的在芦花深泽静垂纶,其文化素养又知道独醒人不易得,很留心去判断,则其品格至少可以用不慕名利去形容,不算独醒也该算独清吧?”

现代中国韵文学会理事李克和《昨夜星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陈去疾《西上辞母坟》

下一篇:唐·李商隐《曼倩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