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郡斋冷":今天郡斋里很冷,
# 郡斋:郡守起居之处。这里指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忽念山中客":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底束荆薪":你一定在涧底打柴,
# 涧底束荆薪:“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涧:两山之间有流水的深沟。束:捆。荆薪:荆条柴火。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束:一作采。
"归来煮白石":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 煮白石:晋代葛洪《神仙传》:“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又据《云笈七签》,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内熬煮,服食以求长生。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欲持一瓢酒":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
#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远慰风雨夕":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 风雨夕:风雨之夜。,远慰:远道前去慰问。慰:一作寄。
"落叶满空山":可是秋叶落满空山,
# 空山:空寂的深山。,满:一作遍。
"何处寻行迹":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 行迹:来去的踪迹。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人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在郡斋中因秋凉而思念山中道士友人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真挚情谊,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孤寂怅惘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无法寻得友人踪迹时内心的失落,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复杂感慨。
2. 分段赏析
开篇首联“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笔触质朴无华,尽显自然之态。诗人于郡斋中独坐,寒意丝丝侵入骨髓,思绪瞬间飘远。他不禁揣想,那深山幽处,寒意想必更为凛冽,久居于此的友人,境况究竟如何?此句如话家常,娓娓道来,毫无雕琢之痕,却将深厚情谊,悄然融入字里行间,令人动容。颔联“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顺势而下,紧扣首联的“念”字。诗人并未直抒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别出心裁,从想象山中友人的行迹入手,以客位映照主位,思念之意,隐于其中。山中友人日常活动众多,诗人独选“束荆薪”与“煮白石”这两个典型场景。这一选择,别具匠心:既巧妙契合题目中“道士”的身份,点明友人的修行者特质;又暗示了友人云游四方、行踪不定的状态,为尾联探寻其踪迹的迷茫,埋下了伏笔。颈联“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笔锋一转,情感愈发深沉。诗人满心期许,想要携一瓢美酒,奔赴远方,慰藉风雨中孤寂的友人。可转瞬又陷入无奈,只因友人踪迹难觅,满腔关怀无处安放,自己内心的寂寥,也愈发浓烈。此联情感跌宕起伏,跳跃间尽显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怅惘。尾联“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以景语作结,韵味悠长。放眼望去,满山落叶纷飞,山路都被层层覆盖,人走过的足迹,更是无处可寻,想要找寻友人,谈何容易?诗人的怅然若失、孤寂落寞,透过这寥寥数语,扑面而来。一个“空”字,将秋意的萧瑟、荒山的清冷,渲染得淋漓尽致,与诗人的情感水乳交融,营造出意蕴无穷的艺术境界,引发读者对人生境遇的万千感慨。
3. 作品点评
全诗表面似是描绘了一幅萧疏淡远的秋景图,实则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诗中,萧疏之景尽显空阔意境,平淡之语饱含深厚情谊。这般精妙的笔法,使整首诗灵动鲜活,宛如“一片神行”,在创作中,诗人对形象思维予以了巧妙的运用。
#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宋许顗《许彦周诗话》
# 韦应物在滁州,以酒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诗云云。其为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尾两句,非复语句思索可到。
宋洪迈《容斋随笔》
# 其诗自多此景意,及得意如此亦少。妙语佳言,非人意想所及。
宋刘辰翁《韦孟全集》
# 韦左司“今朝郡斋冷”,是唐选佳境。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全首无一字不佳,语似冲泊,而意兴独至,此所谓“良工心独苦”也。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此等诗妙处在工拙之外。
明钟惺《唐诗归》
# 通篇点染,情趣恬古。一结出自天然,若有神助。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
# 此言道士炼药山中,我欲载酒以访之,唯恐莫能寻其行迹。盖状其所居之幽僻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
# 语语神境。作者不知其所以然,后人欲和之,知其拙矣。
明邢昉《唐风定》
# 语贵和缓优柔,而忌率直迫切……韦苏州《寄全椒道士》及《暮相思》亦止八句六句,而词殊不迫切,力量有余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
# 无烟火气,亦无云雾光,一片空明,中涵万象。
清张谦宜《絸斋诗谈》
# 化工笔,与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韦公是学道人,胸中全无执滞;全椒山中道士,当亦非等闲浊质。故当寒斋无事,忽然而念及山中,亦属不经意事。束薪煮石,此是仙家行径。道士不食烟火,我欲持酒以访之,以慰风雨相思之夕,而空山杳然,落叶满径,道士之踪迹何在?是又寻不成矣!忽然而念,忽然而已,只写得胸中有一道士,所以寄也。
清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
# 妙夺化工。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东坡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正指此种。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一解,以寂静中忆道士起;二解,结出欲访之意,又恐不遇,是以寄也。
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
# 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者,非奇险怪诞之谓也。或至理名言,或真情实景,应手称心,得未曾有,便可震惊一世……韦应物之“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高简妙远,大音希声。所谓舍利子是诸法空相,非惊人语乎?
清方南堂《辍锻录》
# 《寄全椒山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谓也。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超妙极矣,不必有深意。然不能数见,以其通首空灵,不可多得也。
清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一片神行。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阎伯理《黄鹤楼记》
下一篇:唐·李白《九月十日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