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uán
jiāo
shān
zhōng
dào
shì

朝代:唐作者:韦应物浏览量:2
jīn
zhāo
jùn
zhāi
lěng
niàn
shān
zhōng
jiàn
shù
jīng
xīn
guī
lái
zhǔ
bái
shí
chí
piáo
jiǔ
yuǎn
wèi
fēng
luò
mǎn
kōng
shān
chù
xún
xíng

译文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逐句剖析

"今朝郡斋冷":今天郡斋里很冷,

# 郡斋:郡守起居之处。这里指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忽念山中客":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底束荆薪":你一定在涧底打柴,

# 涧底束荆薪:“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涧:两山之间有流水的深沟。束:捆。荆薪:荆条柴火。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束:一作采。

"归来煮白石":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 煮白石:晋代葛洪《神仙传》:“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又据《云笈七签》,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内熬煮,服食以求长生。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欲持一瓢酒":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

#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远慰风雨夕":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 风雨夕:风雨之夜。,远慰:远道前去慰问。慰:一作寄。

"落叶满空山":可是秋叶落满空山,

# 空山:空寂的深山。,满:一作遍。

"何处寻行迹":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 行迹:来去的踪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作。此诗描写了郡斋的清冷,从而引发对山中道士的思念。首联点明在郡斋中的清冷感受,突然思念起山中的道士。颔联想象道士在涧底捆扎荆薪,回来煮白石为食的清苦生活,“煮白石”这一细节体现出道士的超凡脱俗。颈联诗人想要拿着一瓢酒,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去慰藉道士,表达出对道士的关切之情。尾联描绘出落叶满山,道士行迹难寻的景象,暗示出一种怅然之感。全诗通过简洁的文字,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淡淡的惆怅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兴元元年(784年)的秋天。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匆匆逃往蜀地。在此期间,韦应物深受触动,从此立志苦读,后来终于进士登第。他步入仕途,曾担任洛阳丞一职,然而因种种缘由被迫辞去职务。之后,韦应物又被任命为滁州刺史,而这首诗正是他在滁州刺史任内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人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在郡斋中因秋凉而思念山中道士友人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真挚情谊,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孤寂怅惘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无法寻得友人踪迹时内心的失落,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复杂感慨。

2. 分段赏析

开篇首联“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笔触质朴无华,尽显自然之态。诗人于郡斋中独坐,寒意丝丝侵入骨髓,思绪瞬间飘远。他不禁揣想,那深山幽处,寒意想必更为凛冽,久居于此的友人,境况究竟如何?此句如话家常,娓娓道来,毫无雕琢之痕,却将深厚情谊,悄然融入字里行间,令人动容。​颔联“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顺势而下,紧扣首联的“念”字。诗人并未直抒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别出心裁,从想象山中友人的行迹入手,以客位映照主位,思念之意,隐于其中。山中友人日常活动众多,诗人独选“束荆薪”与“煮白石”这两个典型场景。这一选择,别具匠心:既巧妙契合题目中“道士”的身份,点明友人的修行者特质;又暗示了友人云游四方、行踪不定的状态,为尾联探寻其踪迹的迷茫,埋下了伏笔。​颈联“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笔锋一转,情感愈发深沉。诗人满心期许,想要携一瓢美酒,奔赴远方,慰藉风雨中孤寂的友人。可转瞬又陷入无奈,只因友人踪迹难觅,满腔关怀无处安放,自己内心的寂寥,也愈发浓烈。此联情感跌宕起伏,跳跃间尽显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怅惘。​尾联“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以景语作结,韵味悠长。放眼望去,满山落叶纷飞,山路都被层层覆盖,人走过的足迹,更是无处可寻,想要找寻友人,谈何容易?诗人的怅然若失、孤寂落寞,透过这寥寥数语,扑面而来。一个“空”字,将秋意的萧瑟、荒山的清冷,渲染得淋漓尽致,与诗人的情感水乳交融,营造出意蕴无穷的艺术境界,引发读者对人生境遇的万千感慨。​

3. 作品点评

全诗表面似是描绘了一幅萧疏淡远的秋景图,实则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诗中,萧疏之景尽显空阔意境,平淡之语饱含深厚情谊。这般精妙的笔法,使整首诗灵动鲜活,宛如“一片神行”,在创作中,诗人对形象思维予以了巧妙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宋许顗《许彦周诗话》

# 韦应物在滁州,以酒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诗云云。其为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尾两句,非复语句思索可到。

宋洪迈《容斋随笔》

# 其诗自多此景意,及得意如此亦少。妙语佳言,非人意想所及。

宋刘辰翁《韦孟全集》

# 韦左司“今朝郡斋冷”,是唐选佳境。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全首无一字不佳,语似冲泊,而意兴独至,此所谓“良工心独苦”也。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此等诗妙处在工拙之外。

明钟惺《唐诗归》

# 通篇点染,情趣恬古。一结出自天然,若有神助。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

# 此言道士炼药山中,我欲载酒以访之,唯恐莫能寻其行迹。盖状其所居之幽僻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

# 语语神境。作者不知其所以然,后人欲和之,知其拙矣。

明邢昉《唐风定》

# 语贵和缓优柔,而忌率直迫切……韦苏州《寄全椒道士》及《暮相思》亦止八句六句,而词殊不迫切,力量有余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

# 无烟火气,亦无云雾光,一片空明,中涵万象。

清张谦宜《絸斋诗谈》

# 化工笔,与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韦公是学道人,胸中全无执滞;全椒山中道士,当亦非等闲浊质。故当寒斋无事,忽然而念及山中,亦属不经意事。束薪煮石,此是仙家行径。道士不食烟火,我欲持酒以访之,以慰风雨相思之夕,而空山杳然,落叶满径,道士之踪迹何在?是又寻不成矣!忽然而念,忽然而已,只写得胸中有一道士,所以寄也。

清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

# 妙夺化工。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东坡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正指此种。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一解,以寂静中忆道士起;二解,结出欲访之意,又恐不遇,是以寄也。

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

# 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者,非奇险怪诞之谓也。或至理名言,或真情实景,应手称心,得未曾有,便可震惊一世……韦应物之“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高简妙远,大音希声。所谓舍利子是诸法空相,非惊人语乎?

清方南堂《辍锻录》

# 《寄全椒山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谓也。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超妙极矣,不必有深意。然不能数见,以其通首空灵,不可多得也。

清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一片神行。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阎伯理《黄鹤楼记》

下一篇:唐·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