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huái
yáng
tíng
kǒu
hào

朝代:唐作者:宋之问浏览量:1
huāng
tíng
shàng
yōu
yōu
duō
xiāng
lín
guì
shuǐ
jīn
miǎo
xīng
àn
cǎo
shuāng
huá
kōng
tíng
yàn
yǐng
guò
xīng
lái
shuí
láo
zhě
wéi

译文

日暮时分,我独自伫立在荒郊野外的亭子上,心中充满了羁旅的愁思。我的家乡就在桂水流域,而今夜,我却只能对着那遥远渺茫的星河发愁。荒草被寒霜染得发白,好似生出白发,荒亭上不时略过的雁影显得更加孤寂。兴致来了的时候,却找不到人可以和我一起交谈、畅快交流,我这辛苦奔波的人只能自己哼唱起歌。

逐句剖析

"日暮荒亭上":日暮时分,我独自伫立在荒郊野外的亭子上,

"悠悠旅思多":心中充满了羁旅的愁思。

# 旅思:羁旅的愁思。,悠悠:思念的样子。

"故乡临桂水":我的家乡就在桂水流域,

# 桂水:即桂江,西江支流,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诗人韶州(今广东曲江)人,故言“故乡临桂水”。

"今夜渺星河":而今夜,我却只能对着那遥远渺茫的星河发愁。

# 渺:形容星空辽阔。

"暗草霜华发":荒草被寒霜染得发白,好似生出白发,

"空亭雁影过":荒亭上不时略过的雁影显得更加孤寂。

"兴来谁与晤":兴致来了的时候,却找不到人可以和我一起交谈、畅快交流,

# 晤:遇,见面。

"劳者自为歌":我这辛苦奔波的人只能自己哼唱起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旅宿淮阳亭口号》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五言律诗,一说作者为张九龄。此诗首联交代诗人黄昏时分停驻风亭的时间与处所,引出萦绕心头的羁旅愁思;颔联遥想故乡地处桂水之畔,以星河渺远的意象寄托思乡之情;颈联通过秋草覆霜、孤雁掠过空亭的景象,烘托出孤寂怅惘的内心感受;尾联写兴致来时无人可诉,只能自歌自解,尽显漂泊中的寂寞心绪。全诗笔调清秀,情感悠然,结构井然有序,情感真挚自然,语调流畅婉转,与孙逖《淮阳夜宿》一诗的风格颇为相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张九龄归乡途中,在暮色降临时分夜宿淮阳亭的时候,为抒发行役奔波中的愁思感慨而创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羁旅思乡题材的五言律诗。诗歌勾勒了诗人黄昏停驻风亭的场景,借桂水故乡的遥想、霜草雁影的秋景,抒发漂泊中的孤寂旅思。结句以无人可语的落寞,道出游子自歌自解的乡愁,全诗情调悠然,尽显客居愁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借“日暮荒亭”“霜华暗草”“空亭雁影”等景物,将羁旅愁思融入秋夜荒亭的萧瑟景象中。如颈联以荒草覆霜、孤雁过亭的画面,自然流露年华老去的怅惘与独行无伴的寂寥。意象组合:诗人选取“日暮”“荒亭”“星河”“霜草”“雁影”等意象,如颔联以“桂水故乡”与“渺远星河”并置,形成近乡情切却归途阻隔的反差,含蓄传递咫尺天涯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首联“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清晰地交代了诗人停歇的时间与地点。经过长途奔波,此时已到日暮时分,不得不停留在荒郊野外的亭子。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日落时分往往最易引发思乡之情,诗人恨不得当晚就能与家人团聚,却难以实现,内心满是难以言说的痛苦。眼前的“荒亭”,周围无人,诗人无法向他人倾诉心中的苦闷,排遣愁绪,只能在这荒亭中独自承受思乡的愁绪,那悠悠的旅思愈发浓烈。颔联“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说明了故乡的位置,也传达出诗人的心情。此时诗人所处之地距离故乡已不算遥远,却无法立刻返回,那种近在咫尺却又无法触及的感觉,如同天涯相隔。这个夜晚,诗人注定难以入眠,只能与天空中闪烁的星河相伴,仿佛只有这些星星才能懂得他思归的心情。诗人通过这星河,寄托了自己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颈联“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诗中选取了“暗草”“华发”“空亭”“雁影”等意象。诗人独自身处这孤寂的荒亭,看着日暮下的野草,那草在暮色中显得暗淡,仿佛自己的年华也在渐渐逝去,如同草上的霜华,让他想到自己逐渐衰老。遥望空中,雁影飞过,越来越模糊,这让诗人不禁感慨自己的孤单寂寞。在归途中,无人相伴,人生路上充满风雨坎坷,却也没有他人能支持自己继续前行,心中满是凄凉。尾联“兴来谁与晤,劳者自为歌”,诗人的后方好友已远离,前方的亲朋还未相见,即便有高兴的事情,也找不到人分享。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空虚与寂寞不断袭来,诗人只能独自默默承担。在这种情况下,他姑且哼上几声小调,以此来调节自己的心情,排解内心的孤寂。

4. 作品点评

漂泊途中的疲惫最易触发思乡之情,更何况是在荒野孤亭的孤寂环境里夜宿,而此刻又已行至故乡近旁。正如“近乡情更怯”所写,诗人虽已靠近桂水畔的家乡,却在暮色荒亭中生出复杂心绪。这首诗的意象素朴、语言浅近,却通过“霜草”“雁影”等寻常景物,将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归乡渴望与人生怅惘层层铺展,看似直白的字句中蕴含着浓烈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三、四走马对。五句秀于六句。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气格独饶。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吴山民曰:通篇清秀,诵之悠然。郭浚曰:三、四流水较弱,“暗草”句妙。徐充曰:末联“谁”字、“自”字自相呼唤。周珽曰:因羁旅淮阴,自伤寡匹,有序有情,气爽调宛,与孙逖《淮阴夜宿》诗相似。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故乡临韶州之桂水,旅中念及,眇若天河。此种活对,度人无限金针。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细雨》

下一篇:唐·胡曾《咏史诗·秦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