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chán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huǒ
yún
chū
miè
xiǎo
jiǎo
wēi
qīng
guó
xíng
qiān
xīn
chán
shù
shēng
shí
xíng
réng
fǎng
仿
gèng
fēn
míng
gǎn
pín
qīng
ěr
wéi
yōu
bái
shēng

译文

清晨,火红的云彩似乎渐渐消散,报晓的号角声也变得清晰起来。远离故乡,行走了千里之遥,此时新蝉的鸣叫声又响了起来。时光仍在模糊中前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却越来越分明。我不敢频繁地倾听蝉鸣,因为每次听到,都会让我更加担忧岁月催人老,白发又添几许。

逐句剖析

"火云初似灭":清晨,火红的云彩似乎渐渐消散,

"晓角欲微清":报晓的号角声也变得清晰起来。

"故国行千里":远离故乡,行走了千里之遥,

"新蝉忽数声":此时新蝉的鸣叫声又响了起来。

"时行仍仿佛":时光仍在模糊中前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度日更分明":这种感觉却越来越分明。

"不敢频倾耳":我不敢频繁地倾听蝉鸣,

"唯忧白发生":因为每次听到,都会让我更加担忧岁月催人老,白发又添几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闻蝉》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清晨的蝉鸣为线索,描绘了火云散去、晓角声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远离故土、行千里路的漂泊之感。诗中“新蝉忽数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唯忧白发生”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无情的感慨。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牧诗歌的清丽与深沉。通过对蝉鸣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自身衰老的忧虑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其“感伤”类诗歌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以“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开篇,描绘了清晨火云消散、号角声起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宁静的氛围,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自然描写,“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中“火云初似灭”,又有动态的听觉描写,“新蝉忽数声”,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虚实相生:诗人通过对“故国行千里”的虚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感慨,同时以“新蝉”“白发”等实写,强化了对时光流逝的忧虑。

2. 分段赏析

首联:“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诗人描绘了清晨的景象:火云(红云)渐渐消散,天空开始变得明亮,报晓的号角声也变得清晰起来。这两句通过描写清晨的氛围,为下文的听蝉作铺垫。颔联:“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诗人提到自己远离故土,行走了千里之遥,此时听到新蝉的鸣声,更添几分思乡之情。蝉声的出现,让诗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颈联:“时行仍髣髴,度日更分明。”诗人感叹时间的流逝,虽然感觉上时间仿佛仍在模糊中前行,但一天又一天的过去,这种变化却越来越明显。尾联:“不敢频倾耳,唯忧白发生。”诗人不敢频繁地倾听蝉鸣,因为这会让他更加担忧岁月的流逝和白发的增添。这里的“白发”象征着衰老和时间的无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贵公子夜阑曲》

下一篇:唐·王昌龄《留别司马太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