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华寒露浓":菊花在浓重的寒露中绽放,
"兰愁晓霜重":兰花因清晨厚重的霜华而似含愁绪。
"指佞不长生":能指认奸佞的植物不会长久存活,
"蒲萐今无种":蒲萐如今也就没有了种子。
"安如植丛篁":不如安心栽种这丛竹子,
"他年待栖凤":等待来年有凤凰栖息在上面。
"大则化龙骑":长的粗大的竹子可以化为龙骑,
"小可钓璜用":小一些也可以做成当年姜子牙钓得玉璜而遇文王的钓璜。
"留烟伴独醒":丛竹留存的烟霭陪伴着独自清醒,不与世俗同流的人,
"回阴冷闲梦":竹间迂回的阴凉让闲梦也变得清冷。
"何妨积雪凌":丛竹不怕被积雪欺凌,
"但为清风动":它只为清风而摆动。
"乃知子猷心":这才知道王徽之爱竹成痴的心境,
"不与常人共":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唐代诗人
李咸用(?~?),唐代诗人。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曾为浙西推官,世称李推官。为人重节操,论交持古道。工诗,尤擅乐府、律诗。其诗远学魏晋至初唐风格,近承中唐张籍、李贺一路,部分作品古调高迈。亦多作律诗,咏物、赠答之作清新警切,能得人情物理。在晚唐诗人中,其属众体兼备者。代表作品有《长歌行》《秋夕》《咏柳》等。著有《披沙集》六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歌围绕友人生长的丛竹展开,以菊华、兰草在霜露中的状态衬竹,描绘丛竹可“栖凤”“化龙”“钓璜”的功用与耐雪、应风的品性,赞颂竹子的文化象征意义,表达对友人高雅志趣的称许,借竹展现文人情怀与济世理想。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以丛竹为寄托,借竹“栖凤”“化龙”“耐雪应风”等特点,赞颂竹子多重文化象征,既写竹自然美与精神品格,又暗含对友人高洁志趣、济世理想的称许,将情志寄于竹的描写中。用典:诗中多处化用典故,例如诗中“乃知子猷心,不与常人共”化用王子猷爱竹典故。王子猷(王徽之)性爱竹,曾暂借人空宅,便令种竹,还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以典故体现友人对竹的钟情,暗赞友人如王子猷般有超脱常人的高雅志趣。比喻:诗中比喻相对隐晦,没有直接体现,主要通过借物喻人的广义比喻来体现,以丛竹为喻体,以竹喻人,借竹子“栖凤”象征招贤祥瑞、“化龙骑”体现超脱品格、“钓璜”关联济世理想等特点,将对友人高洁志趣、自身精神追求的赞颂,寄托于丛竹意象描写中。
3. 分段赏析
《题友生丛竹》前两联“菊华寒露浓,兰愁晓霜重。指佞不长生,蒲萐今无种”:以菊、兰在霜露中状态起笔,“浓”“重”渲染清冷氛围,借菊兰高洁却逢霜露,暗衬丛竹生长环境。“指佞”“蒲萐”用典,感慨能辨奸佞、象征祥瑞的事物难存于世,为丛竹出场铺垫,凸显丛竹坚守高洁品性的可贵,奠定诗歌“以竹喻德”的基调。中间四联“安如植丛篁,他年待栖凤。大则化龙骑,小可钓璜用。留烟伴独醒,回阴冷闲梦。何妨积雪凌,但为清风动”:从功用想象写竹,“栖凤”借凤栖梧桐典故,赋予丛竹招贤祥瑞特质;“化龙骑”以想象赋予竹超脱凡俗品格;“钓璜用”化用姜太公典故,将竹与济世理想联结,拓展竹的文化内涵,展现对竹的推崇。接着写竹与人的关联,“留烟伴独醒”营造清幽意境,体现竹与高洁之人相契;“回阴冷闲梦”以竹阴衬闲梦之清冷;“何妨积雪凌,但为清风动”赞竹不惧严寒、只为清风而动,凸显竹坚守本性、不屈外力的品格。最后一联“乃知子猷心,不与常人共”:借王子猷爱竹典故收束,将友人爱竹之心与子猷类比,点明爱竹者有超脱常人的高雅志趣。呼应前文对竹品性的夸赞,升华主题,把竹的品格与友人及自身的精神追求相融合,让全诗借竹喻人的表意更完整。